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第三磨牙

第三磨牙

第三磨牙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4100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等;第三磨牙的相关文献由110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进、郭鑫、邵金陵等。

第三磨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6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4100 占比:99.87%

总计:394597篇

第三磨牙—发文趋势图

第三磨牙

-研究学者

  • 刘进
  • 郭鑫
  • 邵金陵
  • 李刚
  • 王虎
  • 邓凯雄
  • 任家银
  • 吴万红
  • 周海静
  • 李才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玲; 蔡立宏; 练其武; 肖海清; 徐红; 柳志文; 周中苏
    •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供体牙模型及受区牙槽窝模型辅助自体牙移植术的效果.方法 收集12例因牙折或牙槽骨广泛吸收而无法保留的第一或第二磨牙,将其锥形束CT数据导入Mim-ics数字化设计软件中,选取匹配度最高的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3D打印出供体牙及受区牙槽窝模型进行术前模拟移植术.术中在供体牙模型引导下进行受区牙槽窝及供体牙的预备,将供体牙移植于受区.术后3、6、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评估骨重建及牙周膜状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选择根尖孔已完全闭合的第三磨牙作为供体牙即刻移植于磨牙区.7例受区牙槽窝术前存在感染,其中1例因受区患牙感染致牙槽骨广泛吸收.12例手术短期恢复良好,均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其中11例移植牙成功,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1例在术后14个月时出现牙根吸收.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能够辅助匹配最合适的供体牙,术前完成受区牙槽窝精准预备,减少供体牙在体外的暴露时间和移植到牙槽窝内的试放次数,有助于自体牙移植成功.
    • 王仁兰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对邻近第二磨牙牙周健康水平的影响,评价拔除第三磨牙对第二磨牙牙周健康维护的作用.方法 67例近中阻生第三磨牙,按阻生类型纳入高位阻生组(25例)、中位阻生组(22例)以及低位阻生组(20例).记录受试者基本信息及牙周基本状况后拔除第三磨牙.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及术后4周复诊时受试者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出血指数(BI)、临床附着丧失(CAL).结果 各类第三磨牙阻生均对邻牙牙周健康水平有影响,与高位阻生相比,低位阻生组第二磨牙PD、BI、GI、CAL等指标显著下降.当第三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各项牙周指标均有好转.结论 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可导致邻牙牙周健康水平下降,拔除第三磨牙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 徐微; 陈奕汝; 简艳艳; 杨平意; 刘凯
    • 摘要: 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应用CBCT观察本院2018级446名大学生下颌第三磨牙牙体形态,比较阻生类型与性别、侧别、邻牙远中牙槽骨的丧失情况、颊舌侧骨板骨密质的厚度以及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率73.77%,近中阻生率78.88%,水平阻生率11.09%,垂直阻生率4.56%。牙体形态中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并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颊侧骨板骨密质厚度与性别、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侧骨板骨密质厚度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情况,且以近中阻生为主,造成邻牙远中牙槽骨丧失的比例较高。女性舌侧骨板骨密质厚度较薄,临床拔除时需注意。
    • 田金聪; 苍松
    •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第三磨牙与磨牙后间隙及[牙合]平面的相关性,为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成人骨性Ⅲ类正畸患者治疗前的锥体束CT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90例个别正常[牙合]的锥体束CT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的磨牙后间隙及[牙合]平面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第三磨牙的测量数据与磨牙后间隙及[牙合]平面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牙合]相比,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URMS较小,LRMS较大,OP-FH较小;U8-PP与URMS呈正相关(P<0.01),与OP-FH呈负相关(P<0.05),U8s-FHs、U8c-FHc与URMS、OP-FH无显著相关关系,L8-MP与LRMS呈正相关,L8s-UMPs、L8c-MPc与LRMS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正畸医师在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间隙分析时,可以通过第三磨牙的萌出高度评估磨牙后间隙的大小,决定是否进行磨牙远移的治疗;如果上颌第三磨牙过度萌出,提示[牙合]平面变平,在设计治疗方案时,需重视[牙合]平面的重建,利于错[牙合]畸形的纠正和疗效的稳定。
    • 徐依山; 李真真; 吴瑶; 司超; 许竞予; 余岭; 张惠超; 杨陆一
    • 摘要: 目的:测量安氏Ⅰ类均角型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度,探讨其与上颌第三磨牙阻生深度、阻生方向及生长方向的相关性,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7例安氏Ⅰ类均角型患者治疗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ghy,CBCT)资料,根据第三磨牙阻生深度分为正常萌出型、中位阻生型和低位阻生型3组;根据第三磨牙阻生方向分为近中型和远中型两组,以腭平面为基准平面,测量上颌磨牙的倾斜度,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性别各项测量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2)上颌第三磨牙阻生深度不同及阻生方向不同时,上颌第一磨牙以及第二磨牙的倾斜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与第三磨牙阻生方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阻生方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第三磨牙阻生越低位,上颌磨牙越向远中倾斜;第三磨牙阻生方向越向近中,上颌第一磨牙越向远中倾斜。
    • 王留宏; 杨惠; 王一霖; 程岚
    • 摘要: 目的:研究正畸牵引拔除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对患者张口受限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患者12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拔牙治疗,研究组给予正畸牵引拔除。统计正畸治疗前、拔牙前、拔牙后1周两组患者张口受限、疼痛、肿胀程度以及近中、远中牙槽骨密度。结果:研究组拔牙前、拔牙后1周张口受限、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拔牙前、拔牙后1周(P<0.05)。研究组拔牙前、拔牙后1周张口受限、疼痛评分低于正畸治疗前;拔牙后1周张口受限、疼痛评分低于拔牙前(P<0.05)。研究组拔牙后1周张口受限程度0度高于对照组,Ⅰ度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低于对照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拔牙前、拔牙后1周远中、近中牙槽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拔牙前、拔牙后1周(P<0.05)。研究组拔牙前、拔牙后1周远中、近中牙槽骨密度高于正畸治疗前;拔牙后1周远中、近中牙槽骨密度高于拔牙前(P<0.05)。结论:正畸牵引拔除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能改善患者张口受限情况,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软组织肿胀程度,改善患者牙槽骨密度,促进患者恢复。
    • 李志鹏; 刘春霞; 张凌楠; 范志伟; 王岳; 王文龙; 马向瑞
    • 摘要: 目的:比较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阻滞麻醉联合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浸润麻醉用于下颌近中中位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0例拔牙患者,根据麻药选择不同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阿替卡因肾上腺素,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联合阿替卡因肾上腺素,并评估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起效后2、4、8、24 h,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内,试验组患者服用止痛药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麻醉并发症。结论:采用0.75%罗哌卡因阻滞麻醉联合阿替卡因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用于拔除下颌近中中位阻生第三磨牙镇痛效果较好,可广泛应用于较复杂的智齿拔除手术。
    • 黄招英
    • 摘要: 目的探讨龈沟切口与角形切口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患者临床资料3500例(3500颗)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标准手术操作和临床处理。根据不同切口方式将其分为龈沟切口组(1750例,1750颗)和角形切口组(1750例,1750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性出血、感染及干槽症等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第1、3、7 d疼痛、肿胀及开口受限度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探针深度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及干槽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切口组活动性出血发生率(6.40%)低于角形切口组(1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沟切口与角形切口均是下颌第三磨牙拔除的有效切口方式,相较于角形切口,龈沟切口在术后早期活动性出血少,对患者疼痛、肿胀及开口受限度的影响小,舒适度更高。
    • 王敬夫; 刘传宏; 常欣; 李星翰; 刘佼佼; 刘驰; 张宁
    • 摘要: 目的分析锥形束CT下下颌第三磨牙分类与下颌神经管分支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因口腔疾患而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的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下颌神经管分支类型与下颌第三磨牙分类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下颌第三磨牙149颗。左侧与右侧下颌第三磨牙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下颌第三磨牙分类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存在下颌神经管分支179侧。左侧与右侧下颌神经管分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与女性下颌神经管分支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对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应当足够重视,同时,在术前检查或术中麻醉怀疑存在下牙槽神经分支时,应采用锥形束CT确定下牙槽神经分支的位置及走行,以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及其分支,减少术后并发症。
    • 刘宏霞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锥形束CT(C B CT)检查方式,分析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影响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对50例(88颗牙)下颌第三磨牙相关患者的C B CT患者临床资料予以选取,均于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间内收治。均采用CBCT检查技术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情况进行明确判断。并将患者性别、年龄、第三磨牙阻生深度与第二磨牙牙根吸收之间的关联展开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5岁及以上组牙根吸收率相较于20~25岁组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对牙根吸收率进行分析,低位阻生牙组相较于中位阻生牙组明显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C B CT分析结果显示,下颌第三磨牙不易引发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年龄及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深度是影响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拔除第三磨牙进行早期预防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