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畸

正畸

正畸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622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15篇;相关期刊555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口腔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等;正畸的相关文献由8736位作者贡献,包括姜金刚、张永德、吉利等。

正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06 占比:49.9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115 占比:50.05%

总计:6224篇

正畸—发文趋势图

正畸

-研究学者

  • 姜金刚
  • 张永德
  • 吉利
  • 赵志河
  • 龙小平
  • 严斌
  • 白玉兴
  • 吴殿昊
  • 郭亚峰
  • 汤文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蒋海芳; 刘融; 胡鹏; 陈伟; 魏在荣; 杨成兰; 聂开瑜
    • 摘要: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唇腭裂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目的:归纳3D打印在唇腭裂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唇裂、腭裂、唇腭裂、3D打印”为中文检索词,以“Cleft Lip,Cleft Palate,Printing,Three-Dimensional”为英文检索词,共检索出约77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8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唇腭裂的分类、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前(后)正畸及塑形中,3D打印提供了个性化矫治器,且随着生物活性剂的加入,还出现了多种矫治器制造的新策略,包括使用新型材料和药物涂层,使得3D打印矫治器能具有抑菌性作用,提升了治疗效果,但目前矫治器材料强度、硬度以及长期有效性均有待进一步探索。②在手术计划与模拟环节中,引入3D打印导板和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用来规划手术指南,帮助了术者更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然而其主要针对骨性组织的辅助治疗,在唇腭裂软组织方面的辅助作用较弱。③在术中植入物环节中,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因拥有良好的骨创导、骨再生性,且贴合患者骨组织的三维空间结构,是用于唇腭裂患者骨性裂隙植入修复的研究热点材料,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还未进行深入研究。④在手术培训与教育方面,3D打印解剖模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唇腭裂相关理论知识及手术技巧,同时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良好工具。⑤因此,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以及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来治疗唇腭裂,可促进唇腭裂由经验治疗向个性化及精准化治疗的转变,达到唇腭裂治疗效果。
    • 尧可; 吴勇志; 赵志河
    • 摘要: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7个电子数据库,以及手动检索方法,检索报道在正畸牙移动中使用PRF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最终,由于各研究中患者临床特征和研究方法的异质性,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描述。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其中5篇为自身对照设计试验,1篇为平行对照试验;2篇使用富白细胞PRF,4篇使用可注射PRF;3项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为“有一定风险”,3项研究为“低风险”;试验周期最短为4周,最长为5个月;4项研究结论支持PRF可加速正畸牙移动,1篇文献表明PRF无影响,1篇文献显示PRF抑制正畸牙移动;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PRF在使用前3个月可加速正畸牙移动,而低质量的证据支持PRF在使用4个月后将失去其促进正畸牙移动的作用。结论目前的证据显示,PRF早期可促进正畸牙移动,然而其长效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 刘雯雯; 崔占琴; 刘英奇
    • 摘要: 背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弓丝是固定矫治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弓丝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牙齿排列的效率。其中,镍钛合金由于其具有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而广泛应用于固定矫治中,并成为研究热点。目的:综述镍钛弓丝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方法:利用计算机在PubMed、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中进行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为“正畸,镍钛弓丝”,英文关键词为“Orthodontics,NiTi”,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章进行筛选,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针对镍钛弓丝的不足之处,许多学者从成分、工艺、表面改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寻求改进方法。但是,目前的成品镍钛弓丝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弓丝的美观性能较差、镍离子的释放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及美学涂层易脱落等问题。虽然目前已有成品镍钛弓丝投入临床使用,但就正畸治疗而言,因其过程的复杂性及许多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尚未出现满足各方面正畸临床治疗需求的理想镍钛弓丝。各类镍钛弓丝的改进是对现有镍钛弓丝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并且有望将来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
    • 孙小桐; 程艺; 毕蓝; 王慧达; 张荣和
    • 摘要: 背景:甲状旁腺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是体内矿物质代谢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作用机制复杂,通过调整作用方式可以刺激骨的合成代谢,也可以刺激骨的分解代谢,在骨骼及牙齿硬组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口腔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目的: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甲状旁腺激素和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在正畸过程中对组织改建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它们用于正畸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第一作者检索近20年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TH,PTHr P,orthodontics,TMJ,OTM,root resorption,periodontal”,中文检索词为“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正畸,颞下颌关节,牙周”。共选取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在骨、软骨、牙体组织改建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在口腔正畸治疗相关方面获得较好效果,包括加速牙移动、修复牙根吸收、维持正畸疗效的稳定等,但仍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具体作用、使用方法及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未来甲状旁腺激素类药物及其类似物可作为正畸治疗的辅助手段,在加速正畸治疗的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张秦兰蕙; 刘方; 吴利娜; 刘洋; 王军
    • 摘要: 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 李俊霖; 肖立伟
    • 摘要: 隐形矫治技术作为新型的正畸矫治技术,其美观、舒适、方便等特点受到患者与医生的青睐,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改进、材料更新,隐形矫治的效果逐渐优化.通过其特殊的矫治力施加方式,配合附件、辅助装置对转矩和支抗的精细控制,在推磨牙远移时,磨牙接近整体移动,同时能避免下颌旋转,减小前牙支抗丢失.本文对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远中的机制与疗效作一综述,提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临床应用中的限制,为临床应用和技术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 张秦兰蕙; 刘方; 吴利娜; 刘洋; 王军
    • 摘要: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会导致颅骨、下颌骨、上颌骨的旋转和移位,并常伴有口颌面部软组织的不对称改变,影响美观和功能,其常用治疗手段(正畸和正颌手术)存在美学效果的局限性,正确评估形态改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意义重大。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与颞下颌关节形态、功能变化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发生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本文就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伴偏颌患者的病因、软硬组织的改变、治疗手段以及其与TMD的关联进行综述。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偏颌是一种病因不明确,涉及到颅底、上颌骨、下颌骨形态变化、软组织形态变化、咬合改变以及颌骨旋转移位的复杂疾病,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功能运动也会产生影响。偏颌患者中常见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要早期治疗;其治疗手段多样,正确评估导致面部不对称的软硬组织形态变化是治疗的前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必要时合并软组织的修整)是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伴偏颌的有效手段。此外,偏颌与TMD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设计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
    • 顾月光; 沈剑欢; 倪洁丽; 郭舒瑜; 闫忠义; 张阳
    • 摘要: 背景:牙槽嵴裂患者植骨后骨存量的保留十分关键,目前对骨存量的研究多为二维测量,即使部分研究应用三维测量,也仅仅是应用锥形束CT进行单一的测量,测量的成骨量差异较大.目的:通过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探讨牙槽嵴裂患者植骨1年后哪个部位的成骨效果较好,并分析尖牙萌出及术前缺损区大小对骨存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1例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髂骨移植1年后患者,采用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分区域测量每例患者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整个牙槽嵴裂缺损区)及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靠近口腔部缺损区),分析这两个区域的成骨效果,并分析尖牙萌出是否对骨存量产生影响.结果 与结论:①牙槽嵴裂患者骨移植后,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低,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高;尖牙萌出前缺损区的成骨量高于尖牙萌出后缺损区(P<0.05);牙槽嵴裂缺损区术后成骨效果与术前缺损区体积大小无相关性.②结果表明,牙槽骨部分牙槽嵴缺损区成骨效果高于整个缺损区,临床应以牙槽骨缺损区成骨效果为基准指导后续的正畸及修复治疗;另外,植骨应在尖牙萌出前进行.
    • 顾月光; 沈剑欢; 倪洁丽; 郭舒瑜; 闫忠义; 张阳
    • 摘要: 背景:牙槽嵴裂患者植骨后骨存量的保留十分关键,目前对骨存量的研究多为二维测量,即使部分研究应用三维测量,也仅仅是应用锥形束CT进行单一的测量,测量的成骨量差异较大。目的:通过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探讨牙槽嵴裂患者植骨1年后哪个部位的成骨效果较好,并分析尖牙萌出及术前缺损区大小对骨存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1例单侧完全性牙槽嵴裂髂骨移植1年后患者,采用锥形束CT结合Mimics软件分区域测量每例患者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整个牙槽嵴裂缺损区)及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体积(靠近口腔部缺损区),分析这两个区域的成骨效果,并分析尖牙萌出是否对骨存量产生影响。结果与结论:(1)牙槽嵴裂患者骨移植后,上颌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低,牙槽骨牙槽嵴裂缺损区成骨量相对较高;尖牙萌出前缺损区的成骨量高于尖牙萌出后缺损区(P<0.05);牙槽嵴裂缺损区术后成骨效果与术前缺损区体积大小无相关性。(2)结果表明,牙槽骨部分牙槽嵴缺损区成骨效果高于整个缺损区,临床应以牙槽骨缺损区成骨效果为基准指导后续的正畸及修复治疗;另外,植骨应在尖牙萌出前进行。
    • 杜娟; 李琼; 习利巧; 韩晓军; 刘磊; 刘亚非; 张文娟; 郭艳红
    • 摘要: 目的:探究正畸修复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牙周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与患牙龈沟液IL-lβ和IL-lr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无唇腭裂的101例正畸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牙周发病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个月菌斑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个月牙周指数以及牙龈沟液内IL-lβ和IL-lra水平。结果:实验组发病率8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IL-lβ升高,IL-lra水平降低,且实验组IL-lβ显著低于对照组,IL-lr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指数均升高,且实验组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修复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发生牙周病几率较高,同时,当牙周病越严重时,牙龈沟液IL-lβ水平越低,IL-lra水平越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