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牙移动

牙移动

牙移动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专利文献43662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牙移动的相关文献由73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扬熙、房兵、赵刚等。

牙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6623 占比:99.94%

总计:436899篇

牙移动—发文趋势图

牙移动

-研究学者

  • 陈扬熙
  • 房兵
  • 赵刚
  • 陈远萍
  • 刘长庚
  • 孙新华
  • 白丁
  • 张君
  • 曹阳
  • 段培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尧可; 吴勇志; 赵志河
    • 摘要: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7个电子数据库,以及手动检索方法,检索报道在正畸牙移动中使用PRF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最终,由于各研究中患者临床特征和研究方法的异质性,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总结和描述。结果共纳入6篇研究;其中5篇为自身对照设计试验,1篇为平行对照试验;2篇使用富白细胞PRF,4篇使用可注射PRF;3项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为“有一定风险”,3项研究为“低风险”;试验周期最短为4周,最长为5个月;4项研究结论支持PRF可加速正畸牙移动,1篇文献表明PRF无影响,1篇文献显示PRF抑制正畸牙移动;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PRF在使用前3个月可加速正畸牙移动,而低质量的证据支持PRF在使用4个月后将失去其促进正畸牙移动的作用。结论目前的证据显示,PRF早期可促进正畸牙移动,然而其长效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 赵喆; 王富; 郑秀丽; 安娜; 陈吉华
    • 摘要: 功能载荷下的牙移动是咀嚼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生理特征,在维持牙弓的受力平衡,避免食物嵌塞和牙折的发生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持续进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功能载荷下牙移动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测量方法也在向高精度和数字化的方向靠拢。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功能载荷下牙移动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测量方式和临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客观全面的描述咀嚼状态下的牙齿移动情况提供参考。
    • 关禹哲; 蒋玉坤; 吴祖平; 李天成; 胡芝爱; 邹淑娟
    • 摘要: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张力侧牙周组织内Piezo1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在张力侧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以及糖尿病组,以双侧切牙为支抗施加40 g拉伸力近中移动左侧第一磨牙,分别在0、7、14 d处死大鼠后获得左上后牙区牙槽骨块。HE染色检测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检测张力侧Piezo1、Osterix以及Runx2的表达水平,Micro-CT检测张力侧骨组织相关参数指标。结果正畸牙移动激活了张力侧牙周膜中Piezo1的表达,糖尿病大鼠Piezo1以及成骨分化关键转录因子Osterix和Runx2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大鼠。结论糖尿病显著抑制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张力侧牙周膜中Piezo1的表达,降低了张力侧成骨活性,抑制正畸牙移动张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
    • 王晓誉; 朱慧颖; 邱萌
    • 摘要: 目的探讨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AOO)加速正畸牙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36例Ⅱ类错颌畸形成年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对照侧)进行常规正畸治疗,观察组(治疗侧)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PAOO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尖牙移动速度、牙根吸收情况、牙周状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牙间隙关闭时间明显更短,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尖牙移动速度明显更快(P0.05),两组术前的GI、SBI、PLI值及探诊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正畸3个月的GI、SBI、PLI值及探诊深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PAOO能够加快正畸过程中牙齿的移动速度,缩短疗程,且对牙根吸收及牙周健康无明显影响。
    • 王诗哲; 储沨婷; 冯齐平; 杨一鸣; 潘晓岗; 陈荣敬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双膜透明矫治器戴用时间对正畸牙移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对两个实验组动物采用薄膜(0.625 mm)和厚膜(0.750 mm)两种厚度膜片透明矫治器进行矫治,均设计为每一步矫治使左右下中切牙各远中移动0.33 mm,总矫治时长为12d;其中实验1组(缩短薄膜矫治器戴用时间)的每步矫治时长为3d(薄膜矫治器1 d、厚膜矫治器2d),共进行4步矫治;实验2组的每步矫治时长为4d(薄膜矫治器2d、厚膜矫治器2d),共进行3步矫治.对照组配戴厚膜矫治器,但不进行牙移动.测量矫治前及每步矫治结束后实验动物临床冠切点、中点、龈点的牙移动相关指标.对实验组每一步矫治前后及两个实验组之间的牙移动量、牙移动速率及牙移动表达精确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戴用双膜透明矫治器可有效完成牙移动,与矫治前比较,牙移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同一位点实验1组牙移动速率均高于实验2组(P< 0.05);(3)实验1组缩短薄膜佩戴时间,与实验2组的单步矫治牙移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在进行同一步骤矫治时,实验1组龈点牙移动表达精确度稍低于实验2组,在切点和.中点两组的牙移动表达精确度无差异;(5)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牙移动方式均为倾斜移动,且两组的倾斜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缩短薄膜戴用时间可有效提高牙移动速率,且牙移动量无明显差异,但龈点牙移动量表达精确度可能稍有降低;(2)临床可适当缩短薄膜戴用时间,以提高正畸牙移动速率,并可缩短疗程、优化患者感受,尤其适用于需要倾斜移动的病例.
    • 周志捷; 陈昱; 林怡君; 孙仪庭; 王天鸽; 毛丽霞; 刘加强
    • 摘要: 目的通过对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面部软组织侧貌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42例已完成正畸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0例,女性32例,年龄(23.8±6.3)岁,平均矫治时间1.9年],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后进行正畸治疗纠正磨牙关系,测量矫治前后硬组织及软组织相关头影测量指标30个,包括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软硬组织颏前点及颏顶点的矢状向及垂直向距离、鼻唇角及颏唇角等.对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析影响上下唇、鼻唇角、颏唇角等面部软组织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30个头影测量指标中18个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距离[(63.87±7.14)mm]、上唇突点矢状向距离[(77.73±7.60)mm]显著减小(P<0.05).14对头影测量指标变化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上唇突点矢状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矢状向变化量强正相关(r=0.649,P<O.01),上唇突点垂直向变化量与上中切牙点垂直向变化量中度正相关(r=0.544,P<0.01),软组织颏顶点矢状向变化量与Y轴角变化量中度负相关(r=0.537,P<0.01).多元逐步后退回归分析显示,上唇突点内收量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牙合)平面角增大量以及上中切牙角增大量均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内收量相关性最大(Beta=0.79);上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上中切牙角减小量、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中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量以及(牙合)平面角增大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及(牙合)平面角增大量的相关性最大(Beta均为0.59);下唇突点下移量与上、下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且与上中切牙点下移量相关性更大(Beta=0.36).结论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后鼻唇颏关系得到一定改善,切牙的矢状向变化对唇突度的影响最大,且下唇矢状向与垂直向移动与上中切牙的位置关系更密切,牙齿移动对颏部的影响有限.
    • 刘娇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求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日益增多.如何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正畸疗程,成为正畸医生和患者关注的焦点.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有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和外科手术方法等,其中牙槽骨微穿孔术(MOP)创伤小、操作简便,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大多数研究表明它能有效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疗程,从而减少与正畸相关的牙体、牙周组织疾病的发生.本文主要从牙槽骨微穿孔术(MOP)辅助正畸牙移动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加速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机制、临床进展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黎娃; 宋晨成; 聂红; 吴建勇
    • 摘要: 目的:观测小鼠磨牙加力不同时间点脾脏CD3+、CD8+、CD4+T淋巴细胞及Th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分析正畸加力对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1 d、3 d、5 d和7 d加力组以及相应时间的对照组.加力组向磨牙施加25 g力;对照组安置相同加力装置,力值为0.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3+比例、CD4+/CD3+比例、CD8+/CD3+比例及Th1,Th2,Th17细胞占CD4+细胞比例,以及CD3,CD4,CD8,IFN-γ,IL-4,IL-17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 d实验组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和Th1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结论:正畸加力过程可引起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占比和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变化.
    • 牛乐; 岳江涛; 冯凯隆; 梅江涛; 贾晓康; 戴先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实验性牙正畸痛(ETMP)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的表达变化以及与疼痛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24只SD大鼠分为正畸痛组(ETMP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和空白对照组(Naive组),每组8只.每组在造模前和造模后4h、12 h、1d、2d、3d、7d先进行痛觉行为学检测,然后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Vc内COX2的表达变化,在痛觉阈值最低时间点延髓背侧脑室内注入各种环氧合酶抑制剂进行行为药理学检测,同时在延髓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 与Sham组和Naive组比较,ETMP组在牙移动后4h形成了显著的痛觉行为学表现,1d达到巅峰(均P<0.05).ETMP组Vc内COX2染色密度和表达量显著增加,COX2的表达增加与痛觉行为学呈现显著相关(均P<0.05).ETMP组脑室内给予COX2特异抑制剂能够有效镇痛,而COX1或COX3的抑制剂无镇痛作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COX2由Vc内神经元生成,并且大部分COX2阳性神经元处于激活状态.结论 Vc内COX2的上调参与了ETMP大鼠痛觉行为学的形成,在指导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和正畸痛的治疗方面,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杨馨惟; 安然; 雷浪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对正畸诱导根尖外吸收的影响,以明确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查找研究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对根尖外吸收影响的相关文章.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相关文献,其中4篇研究组采用皮质切开术,3篇研究组分别采用低能量激光疗法、低强度超声疗法和辅助口内振动装置;对照组均为不使用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进行传统正畸治疗.有5篇文献将根尖外吸收的长度作为结局指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根尖外吸收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7,95%CI:-0.24~ 0.59,P=0.41).有2篇文献将根尖外吸收的面积作为结局指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根尖外吸收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8.17,95%CI:-24.37~ 8.03,P=0.32).结论 本研究分析的4种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均不会影响正畸治疗引起的根尖外吸收,但仍需进行大样本量的长期纵向研究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