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
药源性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6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4篇;相关期刊322种,包括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海峡药学、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8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内科老年病会议、《临床肾脏病杂志》第二届全国编委会及肾脏病学术研讨会等;药源性的相关文献由109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燕、张王宁、李锡岩等。
药源性
-研究学者
- 吴燕
- 张王宁
- 李锡岩
- 王国明
- 田蒋为
- 雷招宝
- 万志康
- 何林
- 卢佶翃
- 吕群
- 吴丽
- 吴行伟
- 孙莹
- 尹海龙
- 尹琪楠
- 张文泽
- 张茹梦
- 李炼
- 杨勇
- 王学海
- 王小玲
- 程书权
- 童书蓉
- 童荣生
- 罗尧
- 舒永全
- 薛东升
- 裴的善
- 许勇
- 边原
- 郑星月
- 闫峻峰
- 雷洋
- 韩丽珠
- 高航
- 黄璐
- 龙恩武
- 万文勇
- 严文萍
- 乔强
- 冯红云
- 况兵
- 刘国应
- 刘腊才
- 刘雯静
- 卢晓阳
- 吴佳莹
- 吴科锋
- 周东丰
- 周琴
-
-
王春婷;
文雯
-
-
摘要:
目的分析甘草酸二铵不良反应人群中药源性低钾血症报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收集的甘草酸二铵不良反应报告,共12816例甘草酸二铵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纳入分析,其中低钾血症报告数110例;按照年龄、性别、药品剂型、用药时间和原患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分组统计低钾血症报告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组低钾血症报告率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低钾血症的影响因素。结果甘草酸二铵不良反应人群中,口服制剂组低钾血症报告率为1.72%,注射制剂组为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和用药时间增长,低钾血症报告率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注射制剂相比,口服制剂校正OR值为2.171;与青壮年组相比,中、老年组校正OR值为2.534和3.394;与用药1 d组相比,用药2~3、4~6、7~14、15~30、>30 d以上组校正OR值为6.761、28.253、28.762、48.071、134.501;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校正OR值为3.223。结论甘草酸二铵不良反应人群中,高龄、使用口服制剂、长时间用药以及患有糖尿病是出现药源性低钾血症的影响因素。
-
-
高婷;
崔向丽;
郭明星;
张志琪;
王晓剑
-
-
摘要:
目的:探讨引起低镁血症的药品种类及其临床特征,提醒临床用药时警惕低镁血症的发生。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药物引起低镁血症的相关文献,汇总病例分析中易引起低镁血症的药品种类、临床特征、治疗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药源性低镁血症个案报道文献20篇,多案例报道文献3篇,合计239例患者,涉及不同药理作用的5大类11种药品,包括免疫抑制剂(119例,占49.79%)、抗肿瘤药(102例,占42.68%)、质子泵抑制剂(15例,占6.28%)、抗菌药物(2例,占0.84%)和H;受体拮抗剂(1例,占0.42%)。个案报道的24例患者中,低镁血症程度分级为4级的有13例,3级3例,2级5例,1级3例。低镁血症的临床表现以神经-肌肉症状、意识改变伴癫痫和心血管症状为主。结论:患者服用上述易引起低镁血症的药物时,尤其是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治疗的中老年患者,临床应警惕药源性低镁血症,定期监测血镁浓度和神经系统症状,预防低镁血症的发生,根据患者血镁浓度水平和临床症状针对性治疗。
-
-
-
萧鲲;
张翠玲
-
-
摘要: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指药物导致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而导致出血等症状的疾病.笔者接诊1例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肺部感染患者,在应用常规剂量夫西地酸(FA)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确诊为DITP.经停药和严密监护等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至参考值范围水平.本例患者预后良好,但值得临床反思和经验总结:首先,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头孢菌素类、利奈唑胺导致DITP的病例报道,但关于FA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罕见,需要进行病例报道以提高临床警惕性;其次,严重感染及抗生素均可致血小板减少,需要讨论因果关系判断和总结临床特征以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再次,DITP的发生包括多个机制,针对不同机制所致DITP治疗方法不一,需要分析FA引起DITP的机制和探讨其治疗方案.为此,本文通过对1例患者诊治经过进行报道和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介绍FA所致DITP的诊断、临床特征、治疗、预后和发病机制,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度和警惕性,做到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
-
-
胡巧织;
王华玲;
徐珽
-
-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药源性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药源性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5月.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关于观察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偏倚风险;描述性分析药源性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216315例患者),其中队列研究2篇,病例对照1篇,横断面研究11篇.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研究人群、药物或结局指标的不同,药源性急性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抗肿瘤药物的发生率超过10%;全身麻醉药和造影剂的发生率分别为0.16%和0.12%;院内药源性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03%;有速发型药物过敏史人群的发生率超过50%.发生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患者中重症占比超过35%;重症患者死亡率为3% ~4%.危险因素或加重因素为患者或其家族有哮喘史或过敏史,患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史,以及使用 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性别、年龄和基础胰酶水平是否为危险因素仍有争议.结论 院内药源性急性全身过敏反的应总发生率较低,但重症比例和死亡率较高,某些疾病史和某些药物可增加发生风险.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限制,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
-
杨科
-
-
摘要:
临床上,骨质疏松很常见,尤其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人。除此之外,一些长期服用药物的人也容易被骨质疏松“缠上”。有研究数据显示,因长期、大量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而导致的药源性骨质疏松症,占总体比例达8.6%-17.3%。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发现有导致骨量丢失和骨折,引起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例如糖皮质激素、抗凝药、嗥吐烷二酮类降糖药、质子泵抑制剂等。
-
-
-
-
摘要:
药源性高血压是指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高血压.常见的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中枢神经类药物、非激素抗炎止痛药等等.患者在服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时应积极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若发现血压突然升高,要及时就医.
-
-
傅昭仪
-
-
摘要:
药源性高血压是指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或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高血压。常见的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中枢神经类药物、非激素抗炎止痛药等等。患者在服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药物时应积极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若发现血压突然升高,要及时就医。
-
-
徐菀佚;
崔向丽
-
-
摘要:
目的 分析汇总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种类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和进行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从建库至2019年8月31日药物引起高尿酸血症的个案报道相关文献,分析易引起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及高风险因素.结果 共筛选出个案报道39篇,45例患者.共涉及7类(14种)药品,其中,占前2位的是利尿剂13例(28.89%),抗结核药12例(26.67%).各个年龄组都有发生,60岁以上老年组比例最高(19例,42.22%).32例诱发痛风症状,13例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结论 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联合多种药物治疗时,应警惕药物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预防和避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