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脏毒性

肝脏毒性

肝脏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9229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成药、肝脏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暨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年会、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6中国中药制剂大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等;肝脏毒性的相关文献由77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俏军、刘树民、杨波等。

肝脏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0 占比:2.3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9229 占比:97.41%

总计:9474篇

肝脏毒性—发文趋势图

肝脏毒性

-研究学者

  • 何俏军
  • 刘树民
  • 杨波
  • 罗沛华
  • 廖文瀚
  • 张云
  • 朱晓宇
  • 邓中平
  • 郭胜亚
  • 黄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凡; 钱珺; 吴亚运; 赵瑞芝; 李文艳
    • 摘要: 目的观察复方滋阴颗粒长期大剂量给药对大鼠肝肾毒性的影响,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选用雌性SPF级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复方滋阴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40只。每天观察记录动物体征;给药中期(13周)、给药末期(26周)和停药4周(30周),分别每组取10只、20只、10只动物,检测血清生化学指标,肝肾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给药末期,复方滋阴颗粒高剂量组肝脏、肾脏系数均显著升高(P<0.5)。给药中期,较空白对照组,颗粒高剂量组ALT、AST、ALP水平显著降低;给药末期,颗粒高剂量组ALT、ALP水平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AST、TPIL水平显著降低(P<0.5)。恢复期,以上变化指标均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方滋阴颗粒大剂量长期给药影响肝脏酶代谢,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停药可恢复。因此,临床长期应用复方滋阴颗粒需注意肝肾功能监测。
    • 田子钊; 周晨希; 周伟; 李沫; 褚云鹏; 怀聪; 秦胜营
    • 摘要: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具有肝脏毒性,其发生机制需要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使用异烟肼处理肝细胞,分析不同处理时间表达谱的差异。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6个与肝脏毒性相关的基因簇和一系列相关通路;进一步通过蛋白互作分析和时间序列差异分析方法,筛选出表达水平具有时间依赖性的13个关键基因。本研究结果为理解异烟肼引发肝脏毒性过程提供了思路,为今后药物性肝脏毒性的监测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基因。
    • 戴雨晨; 沈月红; 桑明; 徐一娇; 秦瑜; 曹鹏; 周谦
    • 摘要: 目的:胺碘酮(Amiodarone)对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模型大鼠的药效及其导致肝脏毒性的机制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Ach(33μg/mL)-CaCl_(2)(5 mg/mL),iv]和胺碘酮组[Ach-CaCl_(2)+Amiodarone(50 mg/Kg,po)];心电图仪描记AF诱发时间、持续时间和RR间期;超声影像观察左心房形态并评估心功能;H&E、Masson和Sirius Red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组织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基因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较模型组,Amiodarone缩小了AF大鼠左心房直径(LAD)和左心房面积(LA Area),改善了心功能;Amiodarone延迟了大鼠AF诱发时间,缩短了AF持续时间,使RR间期趋于稳定,减轻了房颤大鼠心房扩大现象;Amiodarone介导了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病理结构改变。然而,Amiodarone同时导致了AF大鼠血清TC、TG、LDL-C增加;上调了AF大鼠肝脏组织SCAP、SREBP2、HMGC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了INSI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Amiodarone治疗AF药效确切,但同时会产生肝脏毒性,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血清TG、TC、LDL-C,下调肝组织INSIG1,上调SCAP、SREBP2和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有关。
    • 赵子轩; 王晓珂; 朱颖(综述); 吴启运; 赵新元(审校)
    • 摘要: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主要通过调控循环脂肪酸的摄取,肝内脂肪酸从头合成,脂肪酸氧化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输出4个关键途径维持脂肪酸的相对稳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亲脂性和高毒性,常蓄积于肝脏并诱发肝脏毒性。POPs暴露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多可导致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失衡。肝内脂肪酸从头合成作为脂肪酸代谢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肝脏代谢稳定至关重要。因此,研究POPs对肝内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的调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解析POPs的肝毒性机制。该文基于肝内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来探讨POPs暴露对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重点阐述了POPs对肝内脂肪酸从头合成过程相关分子的调控机制。
    • 王畅; 张雨欣
    • 摘要: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已作为各种防火、包装材料等在工业和商业中使用了数十年。PFASs的C-F键使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目前已在全球范围的环境以及野生动植物和人类血清中被检测到,因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科学和临床证据表明,PFASs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与多种不利健康的因素有关联,其中肝脏作为PFASs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是该类化合物毒性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几种传统与新型PFASs的肝脏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及机制,以增进这一类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认识,为PFASs的未来研究与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曹鑫; 张雅楠; 毛侃敏; 杨淼; 郝丽萍
    • 摘要: 目的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并鉴定氯化汞染毒后小鼠肝脏差异表达蛋白,为氯化汞的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方法45只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不同剂量氯化汞处理组,即低剂量组(1 mg/kg)、中低剂量组(4 mg/kg)、中高剂量组(8 mg/kg)、高剂量组(16 mg/kg)。氯化汞处理组每天灌胃给予不同剂量氯化汞,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水,监测小鼠体重变化。第28天灌胃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测定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s,TMT)定量蛋白组学技术鉴定对照组与氯化汞高剂量组肝脏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并对其进行GO富集、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小鼠体重降低(均P<0.05)、血清ALT活性显著增高、肝脏GSH-Px、CAT水平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氯化汞染毒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肝细胞损伤。蛋白组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氯化汞高剂量组小鼠肝脏差异表达蛋白共有195个,其中上调99个、下调96个;GO富集分析显示氯化汞参与小鼠肝脏的糖代谢负调控、天冬氨酸家族氨基酸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氯化汞染毒可通过影响CYP450介导的外源化合物代谢、类固醇激素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胆汁分泌等信号通路产生肝脏毒性。结论氯化汞染毒严重影响小鼠肝脏多种蛋白的表达,导致相关代谢通路紊乱。
    • 张元元; 白金; 徐明怡; 张放; 薄存香
    •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给药不同时间对大鼠肝肾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4月,将4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14只)和黄芩苷给药组(100、200 mg/kg,各14只),经口灌胃,1次/d,6次/周,于给药28、56 d后各组分别处死7只大鼠,称量肝脏、肾脏湿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其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检测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和肌酐(CRE)的含量.结果 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体质量、肾脏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肾小球萎缩变小、肾小管明显萎缩且上皮细胞发生坏死,肝脏未见明显异常.黄芩苷200 mg/kg组大鼠给药56 d后,血清中BUN、CRE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苷100 mg/kg组各时间点和黄芩苷200 mg/kg组给药28 d后各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苷给药对雄性大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作用.
    • 黄华
    • 摘要: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如派姆单抗(商品名可瑞达)、信迪利单抗(商品名达伯舒)等在各类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在发生时间上与传统抗肿瘤药物有着显著差异,通常可于给药后数周至数年内发生,故密切观察并随访患者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十分重要。一般而言,不同部位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皮肤毒性>胃肠道毒性>肝脏毒性>肾毒性>肺毒性>内分泌毒性。
    • 章越
    •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伴随着药物或者膳食补充剂使用而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仍然是药物开发人员、监管部门及临床医生严重关切的问题.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临床前肝毒性评价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因特异性及灵敏性等因素的欠缺限制了其在早期评价中的应用,因此,迫切地需要寻找新型生物标志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DILI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更好地为临床DILI的预测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 郭洋; 史红星
    • 摘要: 现阶段在我国中医药界中药的肝脏毒性研究成为了其中研究的热点,中药毒性的评价和快速筛选已经逐渐成为了现阶段中药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站在中药中具有一定毒性成分的角度进行分析,综述现阶段较为常见的肝脏毒性中药,比如川楝子、雷公藤和黄药子以及千里光等毒性物质产生毒性机制和物质基础,针对目前研究中药肝脏毒性的方法探讨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进行简述,同时分析此技术应用于中药肝脏毒性研究工作中具有的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