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酸
苦味酸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7534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中国测试、含能材料、汽轮机技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第十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暨山东省第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第五届华东地区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等;苦味酸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好勋、王国栋、班兆男等。
苦味酸—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7534篇
占比:99.85%
总计:117708篇
苦味酸
-研究学者
- 李好勋
- 王国栋
- 班兆男
- 覃浩
- 谢祖芳
- 冯加永
- 刘丽萍
- 叶尚辉
- 周舟
- 张金方
- 朱丽波
- 钱飞中
- 黄维
- 张同来
- 张宗祥
- 张建国
- 张胜寒
- 彭和
- 方桂珍
- 晏全
- 郁开北
- 陈渊
- 陈颖敏
- 何星存
- 倪兆艾
- 刘宇航
- 张弛
- 徐伟明
- 李育宏
- 杨利
- 甘宜梧
- 石艳菊
- 翟有朋
- 谢非
- 谭柏清
- 赖永忠
- 赵倩
- 陈小芹
- L·博纳德
- P·莫迪维尔
- 付宁
- 任思猛
- 何雪玲
- 倪春林
- 关晓文
- 其乐莫格
- 冯亮
- 冯学伟
- 冯长根
- 刘丹
-
-
刘喜珍
-
-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水中苦味酸和8种农药的检测方法。水样无需富集,经0.22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样,以乙腈和超纯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0.998),测定下限为0.152~5.867μg/L,回收率75.7%~99.7%,相对标准偏差0.7%~4.5%。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地表水和饮用水中农药和苦味酸的快速分析。
-
-
田锐;
高闯;
党珍珍;
孙雪花;
马红燕
-
-
摘要:
本文基于苦味酸对罗丹明B(RhB)的荧光猝灭作用,以RhB/壳聚糖(CS)/SiO_(2)纳米粒子为探针,建立了一种检测苦味酸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实验采用反相微乳液法,以CS为模板合成了CS/SiO_(2)纳米粒子,然后通过振荡组装制备得到RhB/CS/SiO_(2)纳米粒子,并基于苦味酸对RhB/CS/SiO_(2)纳米粒子的荧光猝灭作用实现了苦味酸的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5.0×10^(-6)~6.0×10^(-4)mol/L浓度范围内苦味酸与体系荧光猝灭值呈线性关系(r=0.9990),检出限为3.0×10^(-6)mol/L。方法用于水样中苦味酸的测定,回收率在98.0%~100.4%之间。
-
-
龚慧媛;
穆叶舒;
洪琛;
罗稳;
王超杰
-
-
摘要:
合成了一个萘酰亚胺衍生物(Npd)荧光探针并鉴定了其化学结构。Npd表现出分子内电荷转移(ICT)和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该化合物可以在水相中识别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PA),检测限为2.09×10^(-6)mol/L。作用机制为PA的质子转移到Npd,有效地阻断了其ICT发射,使荧光发生显著猝灭。另外,Npd细胞毒性较低,可做成试纸对PA进行快速检测。
-
-
万一夫;
杨瑞琴;
张冠男;
徐若沦
-
-
摘要:
鉴于现行的氯化苦衍生化检测方法在司法鉴定中存在假阳性风险,该文建立了甲基化衍生苦味酸(TNP)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TQMS)检测方法。以原甲酸三甲酯(TMOF)为衍生化试剂,将苦味酸衍生为2,4,6-三硝基苯甲醚(TNA)后进行GC-TQMS分析。对苦味酸衍生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条件为,反应前先将样品干燥,TMOF加入量为100μL,加热温度为95°C,加热时间为70 min;对比了GC-TQMS在电子轰击电离(EI)模式和负化学电离(NCI)模式下的检测效果,EI模式下的检出限为1.33μg/L,NCI模式下的检出限为5.02μg/L。将该方法用于检测泥土中有机炸药混合物,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4.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6%,4种常见的硝基芳香族有机炸药对该方法无干扰。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在识别爆炸混合物中的苦味酸成分方面有较大改进,满足司法鉴定实践需求,可用于实际案件中痕量TNP的检测。
-
-
郭忠慧;
杜芳芳;
焦媛;
高艺芳;
王煜
-
-
摘要:
以蔗糖为碳源,浓硝酸和1,2-乙二胺为氮源,采用酸碱中和放热法快速合成了一种氮掺杂荧光碳点(N-CDs),并构建了免标记检测苦味酸(PA)的荧光纳米传感器.PA可通过内滤效应(IFE)强烈猝灭N-CDs的荧光,基于此,建立了一种检测水溶液中PA的荧光分析方法,其线性范围为0.8μmol/L~49.6 μmol/L,检出限为67.6nmol/L(S/N=3).常见的金属离子和其他硝基芳香化合物不干扰PA的检测,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进一步将构建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水样中PA的检测,其回收率为91.53%~102.76%,结果令人满意.
-
-
颜爽;
刘丹;
唐瑞韩
-
-
摘要:
以天然中药材木香为原料,利用燃烧法制备出一种对苦味酸(PA)有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其线性范围在8×10-7mol/L~1.4×10-5 mol/L,检出限为0.22μmol/L.该探针在pH=6.4,碳点量为400μL且响应时间为3min条件下,对苦味酸(PA)的识别展现出良好的特异性,且其他金属离子(Mg2+、Zn2+、Ni2+、Hg2+、Ca2+、Na+、Co2+、Mn2+、Al3+)的存在对苦味酸(PA)的检测不造成干扰,证明抗干扰性能良好.
-
-
刘丹;
张鹏;
夏艳;
童玉莲;
王渝
-
-
摘要:
以板蓝根为碳源,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粒径分布均匀的无毒绿色荧光碳点.该碳点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98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68 nm,其在磷酸盐缓冲介质中(0.2 mol·L-1,pH=7.4),与苦味酸混合后荧光淬灭,基于此现象建立了一种绿色荧光碳点作为探针识别苦味酸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苦味酸浓度在168 nmol·L-1~64μmol·L-1之间该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5.6×10-8 mol·L-1(S/N=3),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该方法的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可用于工厂废水和洲河水样中苦味酸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9.8%~101.1%之间,分析结果较理想.
-
-
顾云
-
-
摘要:
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水质中的苦味酸,在色谱条件:色谱柱Thermo C18,流动相:甲醇(0.2% 甲酸):水(0.2% 甲酸)、柱温40°C、检测波长357 nm下,苦味酸线性较好,相关系数达0.9997;方法检出限为0.004 mg/L,测定下限为0.016mg/L;相对标准偏差在4.1% ~6.3% 之间,加标回收率为91.2% ~96.5%.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好.
-
-
牛琴琴;
张雨婷;
双少敏;
张彦
-
-
摘要:
文章以硝酸铜、氯金酸为原料,组氨酸为配体,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制备出对苦味酸(PA)具有选择识别作用的绿色荧光金铜合金纳米簇(His-AuCuNCs).考察了原料配比、微波加热温度和反应时间对His-AuCuNCs光学性能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His-AuCuNCs进行了表征.基于吸光体PA和荧光体AuCuNCs之间的内滤效应,构建了一种测定PA的化学传感体系.在最佳检测条件下,His-AuCuNCs对苦味酸传感的线性范围在2.1×10-10~5.2×10-4 mol· L-1,检出限为0.46 nmol·L-1,响应时间为1 min.“His-AuCuNCs-PA”化学传感体系具有操作简单、线性范围宽、响应时间快、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将其应用于实际水样中苦味酸的测定,回收率在97.2%~102.7%之间.
-
-
杨静
-
-
摘要:
为测定被污染土壤中的低浓度苦味酸和联苯胺,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检测技术的分析方法,实现了超声波乙酸乙酯溶剂萃取后直接进样的高效定性和定量检测.研究表明,在0.5~1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目标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苦味酸、联苯胺的检出限分别为0.16、0.30μg/kg,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1.5%~5.8%,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0.1%~111.0%.该方法灵敏度高、前处理步骤简便,适用于低含量苦味酸和联苯胺的土壤测定.实验表明,以碱性木素为原料,采用热解法在氮气氛围下600°C煅烧得到的生物质炭,对土壤中联苯胺的去除率高达98.2%,对苦味酸的去除率超过50%,可有效实现污染土壤的修复.
-
-
-
-
-
-
-
WU li-juan;
吴丽娟;
YANG li-li;
杨丽莉
- 《第五届华东地区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
| 2012年
-
摘要:
研究建立了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苦味酸的方法.采用次氯酸钠与苦味酸的衍生化反应,生成衍生产物氯化苦被环己烷萃取后,直接进行色谱分离分析,通过测定衍生产物氯化苦的含量计算水样中苦味酸的含量.该方法苦味酸水中最低检测浓度为:0.083 g/L,样品添加平均回收率在93.9%~109%,平行六次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29.实验结果表明,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水中苦味酸的测定.
-
-
-
-
郭世铎;
刘洪斌;
李东华;
王勇;
王倩;
薛小平
- 《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交流大会》
| 2005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白及丹参溶胶结合大承气汤对大鼠损伤性腹腔粘连时肠组织Ⅰ/Ⅲ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损伤性腹腔粘连的防治作用机理. 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D、E5组,后四组均采用钳夹肠管的方法制作腹腔粘连模型,C、D组在肠损伤表面直接涂抹白及丹参溶胶(0.2ml/100g体重),术后D组胃内灌注大承气汤(2ml/100g体重,bid);B、E组在肠损伤表面涂抹生理盐水,术后E组灌胃大承气汤.术后5天,开腹,取损伤肠段组织,应用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肠组织胶原含量及其分类、分布特点进行观察. 结果: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腹腔粘连大鼠肠组织浆膜层中大量Ⅰ、Ⅲ型胶原纤维疏松地分布于浆膜层中,两种胶原纤维交错分布,比例相当.提示在浆膜损伤后早期有大量新生的Ⅲ型胶原纤维出现.在白及丹参溶胶+大承气汤组中已几乎看不到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 结论:白及丹参溶胶直接局部应用以及与大承气汤联合应用,均能显著抑制受损浆膜层炎症反应、显著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以及治疗组比较,粘膜下层均以红色及黄色Ⅰ型胶原纤维表达为主,Ⅲ型胶原含量极少,两者分布比较整齐、规律,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肠粘连的形成主要与浆膜层有关,与粘膜层等结构无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