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
艺术论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3年内共计1155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090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社会科学辑刊、中国图书评论、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等;艺术论的相关文献由12971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肖会东、刘梅等。
艺术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090篇
占比:95.95%
总计:11558篇
艺术论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肖会东
- 刘梅
- 张盼
- 李晓红
- 李木良
- 郭俊宁
- 邹娜
- 许平山
- 刘晓茵
- 梁文彬
- 王晓玲
- 李玉霞
- 江旖旎
- 王静
- 宋健
- 柴战柱
- 周伟建
- 李静
- 单秋萍
- 王敏
- 田彦文
- 符传杰
- 罗小洪
- 黄玮雯
- 于彦凤
- 周大仕
- 邹阳春
- 刘洋
- 史小三
- 周漪芳
- 李正红
- 石黎明
- 程利民
- 罗俊君
- 张伟
- 张旭
- 徐丹
- 徐静
- 李克
- 李桃境
- 李艳惠
- 涂兴家
- 连珍
- 何健
- 李伟
- 李文
- 王辉平
- 蔡赟
- 蔡镇通
-
-
尹旌霖
-
-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本质论"的、拘囿于概念研究的美学理论构建方式被认为是其自身的一大局限。事实上,在大讨论后期便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艺术研究为核心的理论构建方式的出现。同时,这种转变又是短暂的、不彻底的。研究可分为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美学体系的艺术阐释、美学概念研究的艺术问题分析三类。这些研究丰富了美学大讨论的研究主体,对美学大讨论主流理论建构方式的局限性有弥补作用。但因为其自身过大的理论间隙以及没有与美学大讨论主流争论整合,再加上本质论研究过强的声势,艺术论研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其遗留的理论资源以及建构方式依然有启发价值。
-
-
贾雨涵
-
-
摘要:
在20世纪末,谈论艺术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当时的艺术与文学相比显得孤冷而且寂寞(虽然文学也是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基本上是被限定于特定领域里的特殊活动。因此,当时出版的著作、读物尤以文学为最,那时文学是人们最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学热”是不争的事实。时至今日,社会各处呈现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大趋势。从学科角度看,艺术学颇有点当今“网红”的味道,它的风头甚至超越文学,乃至盖过过去相对火热的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导致众多学科开始关注艺术、与艺术结缘,“艺术热”颇有一枝独秀的味道。
-
-
王婷
-
-
摘要:
戏剧起源于祭祀,娱神。剧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庙宇。既然“人是按照神的样子塑造的”,那么,演出就不仅仅是演出,它应该是一个神圣、严肃、鲜活的生命过程,导演艺术的使命就在此!一、剧目的选择,关乎导演创作的艺术性导演艺术是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形象化演出的艺术。形象是戏剧的特质,形象亦是意象的途径。纵观徐晓钟的导演创作:《麦克白》《培尔·金特》《浮士德》《樱桃园》等剧目。
-
-
梁世超
-
-
摘要:
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而他的艺术思想却不无争议.批评界多指责托氏只顾及艺术对道德内容的传达,而莫德等人认为这不过是种误读,在他们看来,《什么是艺术?》不独关注“内容”,亦以“形式”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尺.不过,这一补足式的阐释仍未能忠实展现托氏运思的幽微之处.艺术评判标准在文章表层的论证话语中分属两个独立的维度,但在深层的意义结构中,又相互联结、彼此定义,由此废止这一区隔,此思路应和了托氏“整全”美学观的一贯表述.当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分离论及其暗含的褒贬臧否成为“托尔斯泰问题”的某种标准答案时,该美学观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视角:当二者区分失效之时,才是我们最接近托尔斯泰的瞬间.
-
-
顾明栋
-
-
摘要:
中西美学研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大美学传统之间是否有共通的概念性基础可供对话?在众多中西美学思想家中,刘勰和F·W·J·谢林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长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其艺术理论也汲取了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但是,他们的艺术论却代表了中西两大美学传统的核心思想.通过对两者的艺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在艺术创造、创作灵感、艺术与 自然、神性与艺术、形式和内容、表征和阐释等核心问题上表达了异曲同工、甚至是惊人的相似看法,他们的洞见超越了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差异,触及了人类审美意识的本源,不仅可以构建两大传统进行对话的共通基础,而且可以展望全球性美学理论的可行性.
-
-
倪莉
-
-
摘要:
谢尔盖·爱森斯坦在电影史上以一系列丰富复杂的蒙太奇理论著称,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创作者,留下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罢工》(1925)、《墨西哥万岁!》(1979)、《伊凡雷帝》(1944)等经典之作。爱森斯坦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都围绕着电影的形式与统一性展开,他利用自己的蒙太奇思维将电影的机器论与艺术论相结合,阐发了富有建设性的艺术有机体理论。
-
-
-
李宝祥
-
-
摘要:
《草原艺术论》作为以草原游牧民族艺术为对象,进行跨地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成果,从草原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我国三大草原中的内蒙古草原为主体,以青藏高原、西北草原以及欧亚草原为侧翼展开研究,探索了草原艺术发生、发展、交融、演变及其价值开发的基本问题,对上述地区各个时代的草原艺术从宏观上进行了梳理与论述。
-
-
孙立尧
-
-
摘要:
唐人虽已有酬唱赠答,但酬人之作或不必用其原韵,或虽用原韵,而韵脚亦不必相同;宋人的“次韵诗”则远盛于唐,体式也更加严格,不仅必须用原韵脚,而且押韵的次序也不容稍有紊乱。“次韵诗”是宋人诗集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数量巨大,却也最为人所忽视。
-
-
-
刘洋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
-
刘洋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
-
刘洋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
-
刘洋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
-
刘洋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
-
刘洋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中国建筑之道》为分析对象,根据其研究问题的类别指出该著作属于阐释性史学范畴,通过梳理其理论架构,指出其中包含的研究方法与成熟的研究方法相合之处,力图发现该书对于同类研究的启示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