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醇
脂肪醇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8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82708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精细石油化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2013(第九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论坛等;脂肪醇的相关文献由2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师奇、曹添、赵明等。
脂肪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2708篇
占比:99.25%
总计:83330篇
脂肪醇
-研究学者
- 彭师奇
- 曹添
- 赵明
- 吴飞
- 金一丰
- 史立文
- 黄伟
- 华文高
- 强西怀
- 常致成
- 张辉
- 王克强
- 王良成
- 葛赞
- 丁永
- 冯长君
- 刘仕伟
- 张广友
- 张强
- 沈之芹
- 王璐
- 章洪良
- 苏梅
- 郑俊萍
- 陈雨
- 龙蕾
- 于世涛
- 唐青
- 张昆
- 张维冰
- 李露
- 郭道义
- 闫哲
- A·H·辛莱顿
- D.沙里耶
- G·C·图斯丁
- 万庆梅
- 侯海育
- 全继胜
- 刁春霞
- 刘天罡
- 刘杨
- 唐铖
- 崔国辉
- 崔纯莹
- 常立民
- 张怀哲
- 张群
- 曹治平
- 朱德成
-
-
崔梦冬;
刘道平;
杨亮;
李贝
-
-
摘要:
二元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因其无腐蚀性、过冷度低、价格低廉和可循环性的优点,在电子器件散热过程中极具发展潜力。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得4种脂肪酸和4种脂肪醇相变温度与潜热,然后利用准共晶相变理论计算脂肪酸/醇二元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共晶点,确定4种相变温度在33~37°C范围内的复合体系,并通过DSC实验测量二元体系相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二元有机复合相变材料相变温度分布在33.08~36.63°C,与理论相变温度偏差在0.30%~4.61%;相变潜热分布在138.5~215 kJ·kg^(-1),与理论相变潜热偏差在0.4%~27%;十二酸与十八醇复合相变材料具有最高的相变潜热(215 kJ·kg^(-1)),相变温度为36.5°C。研究结果可为有机复合相变材料在电子器件热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
-
本刊编辑部
-
-
摘要: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马献涛博士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脂肪醇的催化取代及在碳-杂键绿色构建中的应用。项目批准号:22101243。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绿色化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发展绿色高效的合成新方法成为合成化学发展的主流。脂肪醇是一类廉价易得、低毒稳定的绿色化学品,特别是低级脂肪醇可以经生物质转化而来,属于可再生资源。
-
-
肖尧;
刘琰敏;
刘心杰;
侯金豆;
袁永俊;
廖雪梅
-
-
摘要:
采用多相催化过程将不具有食用价值的高芥酸菜籽油和餐废油高值化对缓解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采用廉价的CoO_(x)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发挥CoO和Co物种协同催化作用,采用异丙醇作为新型的供氢体,代替传统的氢气源将非食用油脂在相对温和条件下催化转化为脂肪醇,在反应温度220°C下可获得脂肪醇产率45%。本研究可为劣质油脂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
-
饶火瑜;
祝志强;
乐长高;
徐珍珍
-
-
摘要:
采用Gaussian-16软件对脂肪醇分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6-311g(d,p)基组下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分析,得到每个醇分子最稳定的构象,将此构象的几何参数交给Alvadesc软件计算分子描述符。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找到了对脂肪醇临界温度有显著贡献的五个分子描述符,分别是piPC01,ATS6e,GATS2e,GATS3i和E2m;这些分子描述符描述了脂肪醇分子的结构、大小和连接信息;建立了五参数多元线性回归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98,均方根误差仅为1.77 K,经Fisher检验、t-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留一法交叉验证、留多法交叉验证以及外部测试集验证,所得QSPR模型稳健、可靠,能用于预测脂肪醇的临界温度。
-
-
禾本(译)
-
-
摘要:
最新研究表明,从鳄梨果核中能够开发出一种化合物,可用于修复由紫外线辐射、污染、老化和其他压力因素造成的人体皮肤损伤。以色列AvoMed公司的研发人员从鳄梨果核中提取了一种多羟基脂肪醇(PFA),这种化合物可用于增强个人护理产品的功能和治疗牛皮癣等皮肤问题。
-
-
李映雪;
孙永强;
周婧洁;
张勇;
孙晋源;
梁慧斌;
刘瑜琦
-
-
摘要:
在C_(12-14)脂肪醇的乙氧基化反应中,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类酸性催化剂(Lewis酸性催化剂SnCl_(4)与Mg(ClO_(4))_(2),Bronsted酸性催化剂H_(3)O_(40)PW_(12)·xH_(2)O,以及实验室自制均相酸性催化剂NAE-03)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采用实验室自制酸性均相催化剂NAE-03,可以得到高EO加合数,二噁烷含量低,应用性能好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
-
张海冰;
张利华;
陈献忠;
沈微;
樊游
-
-
摘要:
为考察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脂肪醇氧化酶(FAO)基因缺失对菌株自身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或回补FAO1和FAO2基因,研究突变株的生长情况和胞内脂肪醇氧化酶活性变化,并进一步评价细胞利用烷烃合成脂肪醇的能力。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突变株FTYT(ΔFAO11/ΔFAO12)、2aT2bT(ΔFAO2a/ΔFAO2b)、F3YT(ΔFAO11/ΔFAO12ΔFAO2a/ΔFAO2b)和基因回补菌株UCF1和UCF2。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各菌株的生长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在以烷烃(C12~C14)为碳源的培养基中,FTYT菌株生长速度快于其他菌株,F3YT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受到抑制,表明组合删除FAO1和FAO2基因降低了细胞对烷烃的利用,影响了细胞生长。与出发菌株相比,同时删除FAO1和FAO2基因后突变株能够转化烷烃合成正十二烷醇,摇瓶发酵水平达到59.63 mg/L,是出发菌株的近460倍。FAO1和FAO2基因在细胞利用烷烃中有重要作用且功能存在差异,并且可以作为代谢工程改造热带假丝酵母生产脂肪醇的潜在靶点。
-
-
张海冰;
张利华;
陈献忠;
沈微;
樊游
-
-
摘要:
为考察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脂肪醇氧化酶(FAO)基因缺失对菌株自身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或回补FAO1和FAO2基因,研究突变株的生长情况和胞内脂肪醇氧化酶活性变化,并进-步评价细胞利用烷烃合成脂肪醇的能力.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突变株FTYT(ΔFAO11/ΔFAO12)、2aT2bT(ΔFAO2a/ΔFAO2b)、F3YT(ΔFAO11/ΔFAO12ΔFAO2a/ΔFAO2b)和基因回补菌株UCF1和UCF2.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各菌株的生长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在以烷烃(C12~C14)为碳源的培养基中,FTYT菌株生长速度快于其他菌株,F3YT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受到抑制,表明组合删除FAO1和FAO2基因降低了细胞对烷烃的利用,影响了细胞生长.与出发菌株相比,同时删除FAO1和FAO2基因后突变株能够转化烷烃合成正十二烷醇,摇瓶发酵水平达到59.63 mg/L,是出发菌株的近460倍.FAO1和FAO2基因在细胞利用烷烃中有重要作用且功能存在差异,并且可以作为代谢工程改造热带假丝酵母生产脂肪醇的潜在靶点.
-
-
-
-
邢建民;
刘谊兰;
王钦宏;
马延和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脂肪醇是具有8-22个碳原子链的脂肪族醇类,脂肪醇是生产高品质表面活性剂、洗涤剂、增塑剂、润滑剂等重要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脂肪醇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原料,用于生产洗衣粉和液体洗涤剂用的表面活性剂.目前,脂肪醇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化学方法,会带来环境问题.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合成脂肪醇的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本实验室通过敲除硫酯酶基因、过量表达外源脂酰-ACP还原酶(FAR)、敲除副产物合成路径,及强化脂肪醇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实现了脂肪醇的高效合成。首先,利用Cell-PLoc 2.0软件,分析了硫酯酶TesA, TesB 和TesC在细胞内的定位,证明它们分别定位于周质空间、内膜和细胞质、细胞质。其次,利用转录组学分析脂肪醇积累的机理,即脂肪酸饥饿直接导致脂肪醇合成路径中上游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进而提高脂肪醇的产量。再次,利用RBS计算手段辅助设计脂肪醇合成路径上的相关基因。改造了基因组上fabH和fabZ的RBS区域,随后优化了诱导剂的加入量,最终在补料发酵的条件下脂肪醇的产量达到9.35g/L。
-
-
-
-
-
樊俸华
-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文章详细介绍了二芳基异氰类化合物与简单烷烃及醇的自由基加成串联关环反应,用于合成6-烷基取代菲啶及其衍生物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底物合成、条件优化、底物耐受性考察以及机理分析,课题组发展了一种自由基促进的选择性活化烷烃以及脂肪醇中饱和sp3C-H键,与芳基异氰发生自由基加成合环串联反应,一步高效构筑6-烷基取代菲啶类衍生物的有效合成方法.
-
-
-
-
-
熊伟;
马美湖;
蔡朝霞;
张纪梅;
付星;
陈苗
- 《第八届中国蛋品科技大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镁铝钴复合氧化物新型催化剂的结构,并以此催化剂催化合成农产品保鲜新材料环氧乙烷高级脂肪醇(OHAA)。通过薄层色谱研究表明镁铝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合成的OHAA分布指数达到了80%以上,具有很好的窄分布效果。通过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三者间的L9(33)正交试验,得出镁铝钴复合氧化物催化OHAA合成的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3%,温度160°C,压力0.6 MPa。
-
-
付星;
马美湖;
蔡朝霞
- 《第八届中国蛋品科技大会》
| 2009年
-
摘要:
鸡蛋涂膜保鲜法由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推广性强等特点成为目前的热门领域,本文在对鸡蛋的结构特性分析后,就蜂胶、壳聚糖、聚乙烯醇等保鲜膜的材料特性作了介绍,对其保鲜机理和存在的弊端也作了阐述。着重介绍了环氧乙烷高级脂肪醇这种新型涂膜保鲜材料,在涂覆性能、生物降解性和毒理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越特性,通过理论依据对其在鸡蛋涂膜保鲜中的可行性给予了肯定。结合目前纳米抗菌剂的开发和抗菌机理的研究,提出了研制抗菌性复合型保鲜膜是提高保鲜膜性能的关键点。最后归纳了鸡蛋涂膜保鲜技术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做了此领域研究趋势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