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翟理斯

翟理斯

翟理斯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专利文献1909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青年时代、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翟理斯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燕、乔媛、杜雄等。

翟理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19098 占比:99.55%

总计:19185篇

翟理斯—发文趋势图

翟理斯

-研究学者

  • 杨燕
  • 乔媛
  • 杜雄
  • 张笑美
  • 任增强
  • 何劲
  • 侯彦宾
  • 刘亚迪
  • 原晋
  • 方环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淑霞
    • 摘要: 翟理斯与宋贤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相距一百多年,其翻译思想、译介特征、文化信息传递的忠实度各不相同。翟译本归化策略明显,译文中出现大量改写与删减。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正文本的英译与书名、标题、注释等副文本的英译“将直译进行到底”,同时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采用近百幅全新插图,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两个译本的差异之大与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 孙会军; 刘文杰
    • 摘要: 在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的过程中,敦煌变文的翻译与研究值得关注。敦煌变文作为唐、五代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样式,是后来宝卷、弹词、鼓词和话本小说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文学。变文的发现改写了中国文学史,意义重大。英美汉学家较早关注敦煌变文,在敦煌变文的英语翻译和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而相关情况的梳理还相对匮乏。本研究尝试对英藏敦煌文献的去向及整理和编目情况进行梳理,然后聚焦敦煌变文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情况,围绕学者之间的讨论和争鸣,梳理敦煌变文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现状,尝试在敦煌文献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 李雷
    • 摘要: 20世纪上半期,在中西方文化、语言之间围绕着"气韵生动"发生了两次"跨语际实践"。先是翟理斯、宾庸等汉学家立足西方文化语境对该概念的翻译与介绍,将"气韵"与"节奏"对等,并最终形成rhythmic vitality这一主流译法。后有中国学者对相关译法的回译与解读,其中包含两种阐释模式:以陈师曾、黄宾虹等为代表的传统派画家有意识地回归、延续"气韵生动"的传统阐释;以滕固、宗白华为代表的现代学者则基于"节奏"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生命意识的高度契合对之进行现代赋义。两次"跨语际实践"以"节奏"为媒介隔空对话,共同参与了"气韵生动"概念的现代语义转换与跨文化传播,同时影响了中国艺术史的现代书写。
    • 杨燕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翟理斯所译的《聊斋志异》在海外取得的成功也为中国其它典籍外译提供了思路。基于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以《王成》为语料,从微观层面探讨其源语与译语中句间衔接机制的异同,量化分析各衔接机制在语篇中的分布,重点观察并总结其翻译策略,以期为未来典籍英译甚至文学外译提供一定的启示。通过观察发现,英汉衔接机制并非逐一对应,在使用频率上亦有差异。此外,衔接机制的翻译亦存在一定的规律,对于未来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宜芸; 武玉莲
    • 摘要: 《洗冤集录》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法医理论和司法检验实践,首开中华民族古代科技文化史之滥觞,是世界法医学的开篇之作。该书曾先后被国外学者翻译成19种语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以影响较大的翟理斯和麦克奈特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核心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从译者不同的人生背景、翻译动机方面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旨在为我国法医典籍英译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 杨燕
    • 摘要: 汉语典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研究汉语典籍英译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的视角与思路.以《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为语料,基于奈达对文化专有项的分类和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通过观察整理出源语及译语文本中300例对应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统计归纳出各类文化专有项常用翻译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艾克西拉基于西班牙语与英语翻译而总结出来的翻译策略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英翻译.另外,不同文化专有项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亦有所差异.
    • 杨燕
    •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聊斋志异》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探讨其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策略不仅能丰富国内关于翟理斯及其翻译风格的研究,也能为后续典籍英译中的文化翻译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启示.通过观察统计《聊斋志异·成仙》源语以及翟理斯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析其翻译策略发现:归化与异化总体使用频率相当,但语言和生态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倾向于异化法;社会和宗教类文化负载词上更为青睐归化法.具体到文本统计中,计量单位词、宗教文化术语词以及"表里不一"的语言文化词语等选用了归化法;而职能部门以及"见字知意"的语言文化词则采取了异化法.
    • 杨燕
    • 摘要: 汉语典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研究汉语典籍英译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的视角与思路。以《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为语料,基于奈达对文化专有项的分类和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通过观察整理出源语及译语文本中300例对应的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策略,统计归纳出各类文化专有项常用翻译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艾克西拉基于西班牙语与英语翻译而总结出来的翻译策略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英翻译。另外,不同文化专有项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亦有所差异。
    • 杨燕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翟理斯所译的《聊斋志异》在海外取得的成功也为中国其它典籍外译提供了思路.基于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以《王成》为语料,从微观层面探讨其源语与译语中句间衔接机制的异同,量化分析各衔接机制在语篇中的分布,重点观察并总结其翻译策略,以期为未来典籍英译甚至文学外译提供一定的启示.通过观察发现,英汉衔接机制并非逐一对应,在使用频率上亦有差异.此外,衔接机制的翻译亦存在一定的规律,对于未来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雷炳浩; 马会娟
    • 摘要: 本文运用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讨论翟理斯所译《聊斋志异选》深受英语读者喜爱的原因,发现《聊斋志异》的英译并不是译者的无心之举,而是主、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为之。19世纪英国汉学发生求实转向,小说成为汉学家们了解中国现实的窗口。在这一背景下,翟理斯出于个人兴趣,同时为了角逐象征资本,最终选择翻译《聊斋志异》。受熟稔中国文学文化、了解英国文学传统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学者惯习影响,翟理斯放弃了全译《聊斋志异》的计划,而是从中挑选了164篇质量最好、最具代表性的篇目,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纯洁化、调整结构、增添注释等策略,以使《聊斋志异》符合当时英国的诗学规范和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使《聊斋志异》这朵中国文学的奇葩成功嫁接到英国文学这棵异株上,并开出了别样的花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