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文

变文

变文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专利文献78743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法制博览、北方论丛、学术研究等; 变文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洪波、李小荣、俞晓红等。

变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78743 占比:99.64%

总计:79025篇

变文—发文趋势图

变文

-研究学者

  • 韩洪波
  • 李小荣
  • 俞晓红
  • 富世平
  • 陈颖姮
  • 刘玉红
  • 刘瑞明
  • 蒋冀骋
  • 袁书会
  • 许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汉杰
    • 摘要: 《净土盂兰盆经》是一部在唐代颇为流行的伪经,它的出现对盂兰盆仪式和盂兰盆文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此经为唐人追求的奢靡盂兰盆供提供了佛经依据;其二,此经让民众对盂兰盆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目连身上,自此以后盂兰盆完全成了一个弘扬孝道的盛会;其三,经中出现的罗卜和青提因缘成为了后世目连救母题材俗文学的根基。作为目连救母故事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净土盂兰盆经》充当了连接藏内《盂兰盆经》与目连救母俗文学之间的桥梁,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汪正一
    • 摘要: 王志鹏著《佛教影响下的敦煌文学》于2021年10月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主要考察了敦煌文献中具有文学性质的诗偶、变文、歌辞等作品,通过梳理作品的题材内容、文体形式、文学思想、艺术表现等特征,探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敦煌文学表现形式。
    • 孙会军; 刘文杰
    • 摘要: 在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的过程中,敦煌变文的翻译与研究值得关注。敦煌变文作为唐、五代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样式,是后来宝卷、弹词、鼓词和话本小说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文学。变文的发现改写了中国文学史,意义重大。英美汉学家较早关注敦煌变文,在敦煌变文的英语翻译和研究方面成果显著,而相关情况的梳理还相对匮乏。本研究尝试对英藏敦煌文献的去向及整理和编目情况进行梳理,然后聚焦敦煌变文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情况,围绕学者之间的讨论和争鸣,梳理敦煌变文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现状,尝试在敦煌文献的海外译介与传播方面做出初步探索。
    • 蒋波
    • 摘要: 安史之乱后,唐室弱,藩镇四起,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在河北的魏博镇,大将聂锋之女隐娘10岁即被道姑带走,训练成绝世刺客。13年后,隐娘返乡,奉命要取青梅竹马的表兄魏博藩主田季安的性命。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师傅教导隐娘杀一贼子可救千百人,而母亲却告知聂隐娘杀掉季安魏博将大乱。
    • 郑振铎
    • 摘要: 敦煌俗文学的影响,在北宋的文坛上还未十分显著;我们猜想,这些俗文学、叙事诗、民曲、俗文与变文等等,必已在民间十分的流行着,然而文人学士却完全不加以注意。即到了南宋的时候,虽已有几个很富天才的无名作家,在那里拟仿着俗文学的调子,写着《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一类的杰作,而大多数的文人学士却还在那里长歌曼吟着流传于他们的一个阶级及与他们的一个阶级接触最繁的歌妓舞女阶级之间的词,提倡着载道的古文与古来相传的五七言古律诗。
    • 黑晓佛
    • 摘要: 中原情结作为敦煌民众最基本和重要的品格与敦煌文化的精神底色贯穿敦煌历史始终,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也有所不同.自十六国时期至唐中期,中原情结主要表现为对乡土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吐蕃占领敦煌前夕至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这一情感得以充分地释放和表现,使乡土之情与民族之情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与思念;到了归义军时期,敦煌文化中的中原情结达到了高峰状态,并与乡土之情交织在一起进而升华为一种家国情怀,其表达也显得直白而热烈.这一精神贯穿敦煌文化始终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得到了充分而具体的体现.
    • 庆振轩; 郭晓瑜
    • 摘要: 河西宝卷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它远祖佛经,近承敦煌变文,是在河西特定地域、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阶层承继发展的讲唱文学品类.探研河西宝卷独特的发展路径,有必要理清传统通俗文学演变发展的脉络,将河西宝卷置于讲唱文学发展的文化链条上考察,给予其准确的学理定位.河西宝卷作为在河西地区农村院落长期发展的独具地域色彩的说唱文学样态,与河西曲艺相互影响,同源分流.研究河西宝卷渊流,应将其放在河西地域文化、文学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论,把河西宝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判的同时,更需把河西宝卷与敦煌讲唱文学及相关河西曲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 赵力伟
    • 摘要: “昭君出塞”是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元帝本纪》和《汉书·匈奴传》,但此时昭君并不是故事的主角,她只是史学家用来记述史实的一个名字而已,她是沟通两国邦交的政治工具,基本上不具有文学意味。此后历朝历代对于“昭君出塞”这一母题都进行过大量记载或文学性改编,诸如文人诗篇、讲唱变文、戏曲剧本以及小说等。本文则选取《王昭君变文》和《双凤奇缘》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变文”是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中间有说有唱,说唱的材料,大部分采取佛经中的故事,也有采取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
    • 殷国明
    • 摘要: 敦煌文化与唐代诗歌有一种不解之缘,它们相互影响、互动和彼此映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一种精彩纷呈的特殊关联.而在实现这种关联的诸多中介和因素中,飞天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跨文化色彩和多种艺术意味的艺术符号,其不仅如此灵动地闪现在不同的艺术意境和语境中,而且拥有神奇的变幻与变异性,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通和纠缠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创化能力,堪称人类艺术史上的"千面飞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