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绘画、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076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收藏.拍卖、中外文化交流、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中国艺术史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澎、李倍雷、王璟等。
中国艺术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076篇
占比:97.16%
总计:14488篇
中国艺术史
-研究学者
- 吕澎
- 李倍雷
- 王璟
- 曹意强
- 白谦慎
- 谈晟广
- 长北
- 万青力
- 刘亚力
- 刘淳
- 吴芳思
- 响叮当
- 封梨梨
- 方闻
- 朱良志
- 李旭
- 李晓
- 李杰文
- 杨静
- 毛予菲
- 水天中
- 王丛
- 王侃
- 王婧
- 王林
- 王琪森
- 班宗华
- 练春海
- 胡茵
- 胡荣彬
- 邝珺
- 郭伟其
- 陈红玉
- 雨田
- 黄宗贤
- Andrea Romoli Barberinili
- July
- WANG
- fotoe
- 一凡
- 一林
- 丁涛
- 丁雪峰
- 万月玲
- 三泥
- 于向东
- 付万坪
- 付兴林
- 任大援
- 何晓琴
-
-
郑炜明
-
-
摘要:
一、引言:华学与关联主义的国学饶宗颐先生,字伯濂,又字选堂,号固庵,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治学范围广博,盖可归纳为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已出版专著七十多种,发表学术论文五百多篇,亦擅书法、绘事及旧体文学创作,并谙操缦,刊行的旧体文学作品集有十余种、书画集三十余种,可谓学艺双携。
-
-
谈薇
-
-
摘要:
本文对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的著录、画面、书法、印鉴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前人的鉴定方法与观点。并认为大英本为有魏晋底本的后人摹本,本幅箴文具初唐风格,落款为明人所添,拖尾箴文为金章宗瘦金书,经梁清标裁剪后裱入长卷。
-
-
-
-
摘要:
张慨,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地理研究所教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地理学、中国艺术史。在《人文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
-
付万坪
-
-
摘要:
"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有融一人而已。"龚有融(1755—1831年),字晴皋,号绥山樵子,别号拙老人、避俗老人等。四川省重庆府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四川、重庆城乡至今流传"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家无晴皋字,不成书香第"。史书上的高度评价,民间百姓的尊崇有加,是对这位重庆籍艺术家最中肯的认定。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龚晴皋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逐渐被人了解且认同;随着研究其艺术成果的各类学术文章、图册、书籍和展览的陆续面世,让人们对晴皋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
-
-
孙超
-
-
摘要:
哈佛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循序渐进的艺术史课程结构,设置了一种跨学科的文科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原境的解读能力。这对我国目前所提倡的新文科视域下跨学科中国艺术史的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设置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哈佛大学的“中国音画”课程,呈现了中国艺术史教学以及图像分析过程中所涉及的视觉策略、图像配置、声音效应和心理意象等。这提示我们在艺术史研究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视觉分析和心理意象相结合的观看之道,去关注作品中虚拟剧场的叙事效应,并探讨其如何引导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解读画面内容,从而产生某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和认知体验。
-
-
蒋含韵
-
-
摘要:
中国艺术史的现代生成以中国史学革命为契机,诞生于科学革命思潮。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对象作为视觉材料被中国新史学视为改革的重心,因而艺术史最初被当作科学知识的整体象征。在具体的语义层面,词与义的分庭实际是科学与艺术对艺术史的割据;art译语的异质性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艺术史家借用西方科学知识的概念实现中国艺术史学科本位现代性的意图,也是为了恢复艺术概念在中国古代已然蕴含的科学精神。由此,中国艺术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同时实现历史化。中国艺术史在历史脉络上与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是延续的,同时也具备同西方现代学科对话的语汇,这为其艺术本体创造了共时、合法的中介价值。
-
-
光明日报(文/图);
陈红玉
-
-
摘要: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古代的苏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与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的美食极为推崇,云林鹅这道菜因而声名远播。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云林鹅已经成为苏州菜经典名菜。
-
-
王晓丹
-
-
摘要:
2022年6月,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著《中国艺术史》全新中文修订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苏立文教授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增加了书法篆刻、女性艺术家及21世纪当代艺术内容,修订了原译本中的些许错误,同时提升了插图的质量。
-
-
长北;
李若飞
-
-
摘要:
一、学科调整与一般艺术史、门类艺术史研究李若飞:长北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艺术学除学科名称保留了“艺术学”之外,基本坚持了2021年12月发布的《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的调整思路和目录设置,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学发展格局。可以预见艺术学界将很快掀起新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热潮,您是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调整或新艺术学学科建设,以及一般艺术学、一般艺术史和门类艺术史的关系等问题的?
-
-
莫晓雯
-
-
摘要:
雪景山水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门类,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雪有柔媚之姿、慧洁之质,也许正是由于这些自然特质,冰雪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所钟爱并竞相描绘的景致。无论在视觉体验还是情感寄寓上,它所传达出的荒寒与玄深似乎比其他时节题材的作品更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冲击力。《绘事发微》曰:“凡画雪景,以寂寞黯淡为主,有玄冥充寒气象。”可谓精准地定义了雪景山水所特有的基调。在中国艺术史中,雪景山水画并非一成不变,它在继承与创新中向前发展着,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并显示出其独特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
-
王圣雨
-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2018年6月6日是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柯律格教授退休的日子,许多欧美的中国艺术史学者为他举办了一场题为“东方”的论坛.这场氛围轻松甚至温情的学术聚会,或许恰能反映出更真实和潜意识层面当今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意识形态.本文从这场论坛出发,结合笔者在北大和西方学习中国早期艺术史与考古的经历,探讨面对一些欧美学者难以摆脱的西方身份和过于大胆的理论套用,本土的和在西方的中国学者该如何自信、客观地看待并展开自己的研究;而另一些因没有身在中国而怀疑自己话语权的西方学者,如书写后殖民理论《东方主义》的萨义德和柯律格本人,他们不断的自我修正到底是无解的困境,还是真正打破东西方边界的渠道。
-
-
韦昊昱
- 《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历史人物生平史迹与艺术理论思想研究一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领域的优良传统与热门专题之一,然而,当前受学界分科治学思维的影响,研究者往往从各自所处的单一学科视角出发,看待本是通才性质的历史人物,这不免会单方面地肢解了史实的多重面貌,陷入“脸谱化”与“碎片化”的研究误区之中,使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受到遮蔽,亦使随之展开的相关史实考证与论述具有预设上的先天性隐患.滕固(1901-1941)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奠基学者之一,他的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学思想深受20世纪上半叶德语国家艺术史风格分析和考古学谱系类型研究的方法论影响,是当时极少数亲身勾连了本土学脉、“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的民国学人.本文立足笔者近年来的滕固研究基础之上,对未来从“新问题、新方法、新史料”三个维度切入的人物考察路径进行展望,主张采用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等跨学科的综合视角,打破学科壁垒与畛域之见,加强文史互动,重建人物生活环境、创作状态、思维活动与人际关系等史实面相,将微观的个体人物与宏观的时代风貌加以联系,并融入至以图像为本位的艺术史研究脉络之中,最终为梳理20世纪以来受西方艺术理论形塑中的中国艺术史家和艺术史学科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一个具体实证的考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