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顾恺之

顾恺之

顾恺之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615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顾恺之的相关文献由551位作者贡献,包括温肇桐、永辉、马鸿增等。

顾恺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4 占比:99.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6%

总计:615篇

顾恺之—发文趋势图

顾恺之

-研究学者

  • 温肇桐
  • 永辉
  • 马鸿增
  • 李祥林
  • 谭阜实1
  • 邹清泉
  • 韩刚
  • 俞剑华
  • 傅望华
  • 冰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梦倩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繁荣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理论家,同时许多绘画理论著作由此诞生。顾恺之的“形神论”在这一时期的画论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顾恺之的“形神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代绘画理论的发展以及绘画实践创作。“形神论”的提出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思想渊源,对顾恺之“形神论”产生的思想渊源进行探析,解读顾恺之的“形神论”对古代绘画理论研究以及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影响。
    • 薛以平
    • 摘要: 唐代之前的画坛以人物画为主,花鸟画仅是人物画的配景,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一些擅长画人物的画家开始画以花鸟为题材的作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画蝉雀,自景始也”(南朝顾景秀)。甚至一些名家也画花鸟画,如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陆探微的《蝉雀图》、陶景真的《孔雀鹦鹉图》等,这些作品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初具花鸟画面貌,可惜这些画作都已失传。
    • 韩晨曦
    • 摘要: 斗转星移,岁月阑珊。在中国画源远流长的发展故事中,当我们去追溯绘画历史中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忆时,我们会从那来自跨越遥远时空中的岩间壁画还有古朴的彩陶艺术中发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使用的是线性的表现手法。中国人以线造型的传统由来已久,这种几乎刻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绘画语言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为我们造就了许许多多灿若星斗的国画大师,留下了绚丽的文化瑰宝和不负丹青的千古传奇。以线为构成的中国人物画已经发展千年有余,我们不难发现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开始,人物画历史发展的车轮就已经滚滚前行,而且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从曹仲达、吴道子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到阎立本气势恢宏的《步辇图》,到唐代张萱、周昉发扬重彩人物画技法的《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再到顾闳中富有故事性的《韩熙载夜宴图》和《五马图》神采飞扬的李公麟白描技法,以及当代的梁占岩、袁武等人物画画家一直受大家喜爱。可以说,人物画直至今天依然有发展的极大空间。而在这些源远流长的故事中,顾恺之便是那起笔时不可绕开的精彩起点。
    • 谈薇
    • 摘要: 本文对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的著录、画面、书法、印鉴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前人的鉴定方法与观点。并认为大英本为有魏晋底本的后人摹本,本幅箴文具初唐风格,落款为明人所添,拖尾箴文为金章宗瘦金书,经梁清标裁剪后裱入长卷。
    • 韩刚
    • 摘要: 立足“北京甲本”图像、题识与印鉴等信息的较全面深入考察,反思前贤研究,认为其并非学界所定宋人摹本,而当是明代文嘉等著录的唐李昭道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 郭莹洲
    • 摘要: 中国画学理论发端于先秦,零星散见,至晋时顾恺之开始有了相对完整的叙述。从某种角度说,顾恺之是连接上古的一个重要结点,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早期画学的基本形态。顾恺之继承了前代的画学思想并有所创新,其画学思想的核心是"形神论",其中对于"神"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形"的关注较少。该文作者以"形"为基本视角考察顾恺之的"形神论",并试图分析传神之形理论,以为人们理解六朝画学提供参考。
    • 符靖
    • 摘要: 中国古代神话中最脍炙人口的洛神,其“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意象来源于东汉三国时期曹植的代表性文章《洛神赋》;而东晋艺术家顾恺之则完成对其文本的视觉图像转化。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现存多个摹本,用笔与设色虽略为不同,但其造型手法与空间位置经营基本相似,应是对同一底本的章法、格度进行摹习,营造出灵异缥缈的幻境与优美抒情的浪漫情怀。本文首先对今天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摹本《洛神赋图》进行历史性的还原,利用各种文化、思想的碎片复原它的历史语境。其次对画面进行艺术语境的形式分析,从线条、色彩、造型、布局等形式元素入手,探究与鉴赏《洛神赋图》中视觉图像形成的原因,对其画面的艺术创作风格特点进行归纳整理。采用原境重构与费尔德曼形式分析的方法研究《洛神赋图》的造型与图像,聚焦于空间营造方式及其与艺术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本体论层面的探讨分析《洛神赋图》的文化意涵,从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客观分析其艺术特质与图像的内在意蕴,重构其在中国古代美术线性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 景素春
    • 摘要: 绘画艺术的“师造化”和“师古”,历来是后学求精进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但又彼此不同。正确有效的“师造化”和“师古”,既需要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体会,又需要我们用灵感去发现和创造。一、关于“师造化”:客观形象的选取与塑造(一)形象塑造需“得天合意”苏轼的《传神记》发展了顾恺之关于传神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自己“得天合意”观点,也加深了后学对绘画创作中“写生”和“写神”的理解。
    • 宋克兵
    • 摘要: “十八描”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线描”是中国绘画语境下的一种表述方式,是中国画传统理论与中国画绘画相结合的一种图式,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体现了中国画独有的一种审美方式,并有着其他绘画艺术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 洋洋兔(文/图)
    • 摘要: 夏商时期,由于通行干支纪年法,帝王贵族们大多是用天干来命名的,比如太甲、盘庚、帝辛(即商纣王)、武丁等。西汉时,国家处于逐步上升直至繁荣的阶段,文臣武将的名字充满了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渴望,比如张安世、于定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变得文雅多了,而且当时特别流行用“之”做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比如书法家王羲之、书画家顾恺之、数学家祖冲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