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画学

画学

画学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09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6篇、专利文献20360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湖北美术学院学报、荣宝斋等; 画学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舒士俊、唐波、朱万章等。

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6 占比:1.96%

专利文献>

论文:20360 占比:98.04%

总计:20766篇

画学—发文趋势图

画学

-研究学者

  • 舒士俊
  • 唐波
  • 朱万章
  • 水天中
  • 蒋志琴
  • 邵军
  • Asher
  • Garcia
  • 万青力
  • 刘曦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南
    • 摘要: 五代时期,荆浩、关仝等人以“图真”理论为指导,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全景山水的图式风格,这种山水形态与以“真”为靶向的创作目标一同,直接进入宋代的山水画坛,影响着北宋初年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荆浩的“图真”理论并未因朝代的更替与格局的变动而失去色彩,在北宋盛行的理学风气之中,“图真”论与“格物穷理”的理学启示一脉相承,共同影响着北宋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山水画理论的建构。由此,画家在山水画的表现中注重“物理”“性理”“理气”的营造,生成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境界。
    • 杨英曦
    • 摘要: 不久前,“岭南画学之路——教学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承办,岭南画派纪念馆协办。
    • 赵振宇
    • 摘要: 北宋徽宗画院因与画学设置问题相关联,历来为探讨宋代画史者所重视。本案在重新梳理国子监画学生成背景与教育理念的同时,力图将其实际意义的考察置于徽宗一朝画院建设的历史轨迹之中。由此发现,以崇宁兴学为背景,画学的应运而生,并非代表徽宗的个人意愿,而画学对于绘画人才的文人式教育并不成功,这也构成了画学罢停的重要原因。而自政和始,随着与画相关之事复入内宫,图画院再次成为绘事变革的焦点,这才意味着徽宗朝的绘画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虽然,图画院创作与后起之文人画理念存在根本差异,但这种审美取向的双重标准并未造成宫廷绘画的内部冲突。而这种在皇权影响下的北宋绘画的文人式探索,在徽宗朝实际呈现为画学罢停前后的两个阶段,但其结果则是无论画学生还是院画家,他们的地位始终不能等同于文人。另外,崇宁与大观间的画学设置并不能构成政和及宣和间画院人才兴盛的直接原因,而在圣艺的光环与禁锢下,画院创作专尚法度。虽然徽宗画院的创作规模与制作水平均称极盛,但就个人成就而言,却可谓星光暗淡,这与北宋宣和间绘事的鼎盛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 郭莹洲
    • 摘要: 中国画学理论发端于先秦,零星散见,至晋时顾恺之开始有了相对完整的叙述。从某种角度说,顾恺之是连接上古的一个重要结点,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早期画学的基本形态。顾恺之继承了前代的画学思想并有所创新,其画学思想的核心是"形神论",其中对于"神"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形"的关注较少。该文作者以"形"为基本视角考察顾恺之的"形神论",并试图分析传神之形理论,以为人们理解六朝画学提供参考。
    • 吴昱苇
    • 摘要: 陈师曾的《读画图》和傅抱石的《观画图》这两幅关于图画观念和视觉感知的“元图像”,显示出民国时期文人和画家群体已经对宏阔的文化背景产生了理论意识的自觉。这种形诸图绘并且较为完备的思辨性表达,或许可以被追认为中国现代图像学的雏形。
    • 张军
    • 摘要: 基于民族本位传统美学思想拓展研究和徽宗艺术成就误判两个维度,在对徽宗御笔画按照情致分类进行美学分析,以及对徽宗画学的教育体系进行特色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美治思想。研究发现,在内忧外患、世风日下的社会局面下,徽宗试图通过美治与人治的结合,并将孝家忠国的辩证关系赋予教化之中,力求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实现绍述理想。其尊重传统、家国同构、与时俱进等特质,是加强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画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有效构建中国特色美学思想理论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手段。
    • 陈建用
    • 摘要: 陈洪绶(1598-1652),是晚明的人物画巨擎。他以嵚崎磊落、奇谲怪诞之画风戛然独立,具有振衰补敝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陈洪绶绘画艺术的研究,各有其检视的角度与关注的议题,多从画学渊源、技法风格、美学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探析。然而,对其《筮仪象解》与晚期人物画的内在联系,目前尚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研究。
    • 林夏瀚
    • 摘要: 于非闇(1889-1959)是20世纪重要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家之一,他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延续了中国工笔花鸟画这一传统画学,而且在工笔画的现代化试验领域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于非闇不仅是名画家,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戏迷,本文拟对于非闇关于戏曲、曲艺的言论及活动进行梳理,以此窥探作为画家的于非闇是如何看待戏曲、曲艺的,从而增进对其多重身份的理解,并进一步贴近晚清以降北京戏曲界众声鼎沸的历史原貌。
    • 邵军
    • 摘要: 《益州名画录》实为一部画学著录之书,且同时兼具有史传和画品、画论性质.本书保留了离作者生活时代非常近的当代绘画史料,在相当程度上具有绘画史"实录"的性质.《益州名画录》中所运用的理论概念范畴与当时绘画的发展中产生了不相应的情况,论画者所持标准相对宽泛或者理论思维相对超前,形成了迹、论分离的现象.《益州名画录》论画的格、品共用,显示出它在画学发展史上的新意.
    • 李青阳; 黄晓丹
    • 摘要: 宋代画学培养机制在培养美术人才上对整个中国的美术教育有很大的意义,通过了解和认识宋代以及宋代以前的美术教育制度,进而分析画学是如何培养智性与创造并存的美术人才,而优秀生源的选拔和竞争是培养美术人才的起点。本文通过探讨完善的招生机制在培养智性与创造并存的美术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