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师造化

师造化

师造化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绘画、艺术理论、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专利文献889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文化月刊、收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 师造化的相关文献由443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永年、刘汝醴、丁静冉等。

师造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36.50%

专利文献>

论文:889 占比:63.50%

总计:1400篇

师造化—发文趋势图

师造化

-研究学者

  • 薛永年
  • 刘汝醴
  • 丁静冉
  • 万叶
  • 余波
  • 叶浅予
  • 周洁
  • 姜郭霞
  • 孙美兰
  • 孟翠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振凯
    • 摘要: 通过解读石涛《余杭看山图》的笔墨特征以及笔墨变化的历程和原因,可以体会造化乾坤之理,感受天地之间不同的事物,体会山水的意境。
    • 朱琳琳
    • 摘要: 李可染是20世纪卓越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作为响应新文化运动革新中国画的绘画大师,他所创造的“李家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典型代表。研究李可染的学习观念,探索“李家山水”面貌形成背后的原因,为当代山水画的革新提供借鉴。从“师传统”“师造化”“师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李可染山水画的学习道路、艺术探索和治学态度。
    • 袁封娟
    • 摘要: 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环节,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有“师造化”的优良传统。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笔墨体系,拥有独特的笔墨语言风格。笔墨是山水画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传统笔墨对山水画写生的作用,从深入观察、用心体悟自然、提炼笔墨语言,以及笔墨写心、表达思想情感等方面详细论述传统笔墨在山水画写生中的运用。
    • 景素春
    • 摘要: 绘画艺术的“师造化”和“师古”,历来是后学求精进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但又彼此不同。正确有效的“师造化”和“师古”,既需要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体会,又需要我们用灵感去发现和创造。一、关于“师造化”:客观形象的选取与塑造(一)形象塑造需“得天合意”苏轼的《传神记》发展了顾恺之关于传神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自己“得天合意”观点,也加深了后学对绘画创作中“写生”和“写神”的理解。
    • 王子昂
    • 摘要: 张宏的"直接自然"观没有专门的理论阐叙,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真情实景的将山水表现出来,用山水来"以写所见".看似未能以情入画,但从张宏的题跋中可以推出,他是以情感为创作动机,将情感当作绘画创作的推动者.画虽如同无情之物,但细品之后定能体味出内在意韵,这种方式作画既是传统"师造化"的发展创新,又是张宏自己精神上的"解衣般礴".
    • 杨子媛
    • 摘要: 在明代画坛拟古风气盛行下,王履"师造化"观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将艺术应面向自然变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同一时期文艺复兴下的西方,阿尔贝蒂同样提出了艺术要师法自然,强调自然逼真的艺术是先进的绘画方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种观点不谋而合,经过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绘画艺术思想体系,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两者思想的异同,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艺术思想的发展.
    • 彭子焮
    • 摘要: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绘画是抒发情怀,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之一。谈到中国画,人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山水画,依次下来再是人物、花鸟等等。托物言志,“梅兰竹菊”也是古代文人骚客的最爱,其中“竹”的地位非常高,不仅有许多诗人以诗词来歌咏它,还有很多画家以“竹”入画。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画“竹”的文章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画家是如何将“自然之竹”了然于胸,最后绘于纸上的。
    • 王元
    • 摘要: 本文就解读国宝系列丛书《虢国夫人游春图》中马腿动作为切入点,书中关于马要“摔倒”动作视为非真实性与不科学性的说法,该部分就其学术语言的严谨性笔者存在质疑。在不同的艺术门类里也是高频出现马顺拐动作,该动作是艺术家主观的艺术处理还是师造化后真实传达的结果。笔者想通过本文就马顺拐动作的真实性问题给读者一个较合理的解释,至少做到不误读。
    • 耿安辉
    • 摘要: "师造化"与西画对景写生不同。中国画家不仅以大自然中的万物为师,也以自然的生成变化为师。东晋顾恺之认为:"实对"只能空有其形似,而不能传神,只有"悟对"才能"通神"。道出师造化、得心源,为自然"传神写照"之妙法。写生,即欲从大自然中摄取艺术生命,岂能轻易徒手而得?对表现大自然有强烈激情,对情与景有深刻参悟,且具有出神入化之技巧,方能赋予画面既真实而又全新的意境。
    • 邓雨彤
    • 摘要: 在通过描绘客观世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后印象派与师造化论有着共通之处.后印象派绘画在画面构成、书写性等方面均超越了古典绘画,摆脱了西方古典绘画理性法则与客观现实的束缚.后印象派艺术家以作品传达个人喜好、情绪、理想,这与中国文人以书画抒发理想抱负、传达情感的理念是一致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