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0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044篇;相关期刊423种,包括收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美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沈阳机器人大会、2018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中国美术史的相关文献由1245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永年、朱浩云、徐建融等。

中国美术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6 占比:14.5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044 占比:85.37%

总计:10594篇

中国美术史—发文趋势图

中国美术史

-研究学者

  • 薛永年
  • 朱浩云
  • 徐建融
  • 刘新
  • 范景中
  • 陈履生
  • 万新华
  • 周积寅
  • 李松
  • 杨惠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青重
    • 摘要: 岩彩是一种古老而质朴的绘画颜料,是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也被称为岩彩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石窟壁画以敦煌壁画为代表,是世界美术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敦煌壁画的主要用色是矿物颜料,而随后不断发展的岩彩画,无论是绘画的语言,还是技法技艺以及创作形式,实际上都与敦煌古代岩彩壁画具有紧密的联系。就敦煌壁画岩彩对现代岩彩画的影响做些许探究。
    • 袁真林
    • 摘要: 在我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民族绘画是必须提到的重要内容。其因丰富的文化底蕴、多样的画法技巧等深受大家的喜爱。民族绘画在传承中涌现出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同时为绘画界开展民族绘画的研究搭建了珍贵的艺术宝库。可以说民族绘画构筑了我国美术史的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民族绘画的研究价值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首先分析了民族绘画具有的艺术魅力,之后分析、论述了民族绘画在研究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四个方面分析、论述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民族绘画研究和创作的有效对策,即要正确处理民族绘画研究领域中的关系,注重对民族绘画艺术的有效传承,优化民族绘画的教学方式,要在全面了解民族绘画发展史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
    • 朱孟刚
    • 摘要: 许建一Xu Jianyi许建一,1970年生,号听雪。九三学社社员,书法家,画家,独立学者。衢州开化人,居杭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工诗文,善书画。擅长山水、花鸟,书法以金文、章草见长。对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颇有研究,于先秦文学用功较深,尤其对《诗经》《左传》《老子》《庄子》颇有领悟,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先后在《美术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荣宝斋》《西泠印丛》《中华书道》《书法教育》《中华书画家》等国内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 周桢普
    • 摘要: 美学是提供视觉享受和陶冶心智的一种高雅艺术。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从上古壁画,到宣纸的中国画,到油墨印刷的书画,每一次的更新迭代都反映了历史变化,承载着时代变迁,形成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美学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巩固,在交流借鉴中不断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向前发展,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常任侠编著、北京出版社于2020年3月出版的《中国美术史》一书,系统阐述中国各种美术艺术的特征以及具体美术艺术案例,帮助读者清晰感知美术艺术内涵,了解美术发展脉络,对有志于传播中国美术艺术,教授中国美术知识的人士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傅曼颖
    • 摘要: 中国美术是兼具着社会意识与精神创造的独特产物,其存在方式、发展演变、价值意义都有着深刻的特殊性,并且引导着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文章旨在结合马克思“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特殊性的相关论断,以中国传统宋代书画作品及其美学内涵为切入点,进而挖掘中国美术史所具有的巨大思想潜能,从美术史中反思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和视觉经验,通过美术史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宏大图景。
    • 郭萍
    • 摘要: 中国美术史相关课程意在采用科学的方法带领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进行理性认知和思辨。因此,寻迹中国美术史的编写与研究的历史,是统领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思路的必要环节。近现代多学科互融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和丰硕成果,遵循学术史发展进程,教师可梳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变革经历,介绍不同的科学方法介入不同专题研究中的成就,勾勒出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的新形状,引领学生从初期知识掌握进入逐渐深入研究领域的专业学习阶段。
    • 李昆绩
    • 摘要: 吕琳是四川美术学院的老一辈艺术家,也是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前身)的教学者与奠基人。虽然吕琳在中国美术史及版画史中不算有名,但是他在各创作阶段都有不同面貌且颇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问世。吕琳在西北参加革命期间,创作了连环画《纪利子》《刘胡兰》等革命题材作品;在南下西南后,他创作并出版了《秦岭之晨》《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两本画集;在四川考察画像石、画像砖期间,他又创作出具有形式感、表现力的拓印版画作品;在晚年,吕琳专攻国画,创作出许多憨态可掬的熊猫作品。如果要对吕琳各阶段的艺术创作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对其早期求学、艺术实践经历进行梳理、研究。本文聚焦吕琳早期艺术创作及代表作品《纪利子》,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孙利波
    • 摘要: 《中国美术史》是国内高校美术类本科生一门重要的理论课,对于学生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非常重要。根据笔者十多年美术专业外语的教学经历与体会,在《中国美术史》的教学方法上建立“双语教学框架”,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采取课前预热法、看图说话法、线上复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 李炎; 马宁; 赵星垣; 朱其
    • 摘要: 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得其父亲交友圈之便,于涌从幼时起就得以结识当地文化圈的著名人士且颇受熏陶。少年时,他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吴平和书画家官大钦等人学习中国美术史、书法、绘画等,尤其从李霖灿处得益良多。于涌曾为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会员,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绿雪斋艺术馆馆长、昆明学院客座教授。他曾在北京举办个人展览,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2014年,他的作品《梅竹双清》获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19年,他的作品《傩》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王作川
    • 摘要: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因为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变迁过程进行探究,能够发现很多美学进步,同时也能够挖掘中国美术在古代和近代的一系列发展。实际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并不只是在美术界中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也能够为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图像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之中的一系列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图像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作品的精神内核,也能够发掘研究图像学的新思路。图像学起源于西方,但实际上也为中国的美术史研究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能够从侧面推动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