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系史
中外关系史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915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南洋问题研究、学术研究、丝绸之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外关系史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杰勤、周伟洲、万明等。
中外关系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915篇
占比:98.83%
总计:20150篇
中外关系史
-研究学者
- 朱杰勤
- 周伟洲
- 万明
- 章百家
- 纪宗安
- 荣新江
- 谢方
- 丘进
- 刘蔚然
- 彭勇
- 戴可来
- 李金明
- 杨富学
- 王介南
- 王元林
- 石源华
- 黄国盛
- 丁孟
- 丁进军
- 乌云高娃
- 于向东
- 仇发华
- 伏饺璉
- 何桂春
- 余奔溪
- 余欣
- 傅朗
- 全慧
- 冯立军
- 凌峰
- 刘军
- 刘天纯
- 刘敬忠
- 刘昕
- 刘蜀永
- 卢苇
- 史克祖
- 史兵
- 吐娜
- 吴怀祺
- 吴景平
- 吴琅璇
- 周一良
- 周塬
- 周峥嵘
- 周振鹤
- 周文顺
- 唐长兴
- 喻常森
- 夏南
-
-
郑炜明
-
-
摘要:
一、引言:华学与关联主义的国学饶宗颐先生,字伯濂,又字选堂,号固庵,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今潮州市),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治学范围广博,盖可归纳为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已出版专著七十多种,发表学术论文五百多篇,亦擅书法、绘事及旧体文学创作,并谙操缦,刊行的旧体文学作品集有十余种、书画集三十余种,可谓学艺双携。
-
-
万明
-
-
摘要:
耿昇于2018年4月10日离我们远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将自己近40年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中法文化译介和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译书著书是他终生的最爱,至死仍笔耕不辍。缅怀耿昇毕生对于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卓越贡献,和他几十年对于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的无私奉献,也为了继承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2019年4月13日在耿昇逝世周年之际,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了“耿昇先生学术纪念会暨中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将当时参会与后来惠赐的他的生前好友同仁的纪念文章与论文结集出版,告慰耿昇的在天之灵,故有是序。承蒙耿昇生前好友冯玉雷主编的美意,现发表在这里。谨此,衷心表踰各位好友同仁螂情谊的谢忧。
-
-
-
-
摘要:
陈从阳1965年出生于湖北汉川,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现为湖北科技学院教授(三级),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德国史、20世纪史、中外关系史及咸宁地方史研究。出版《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合撰《德国通史第五卷危机年代(1918-1945)》(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参撰《中国改革开放通典》(高尚全、迟福林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神州第一组--鄂南明珠官桥八组》(李友清、水延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等。
-
-
-
-
摘要:
刘永连,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专门史专业中外关系史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所长。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海交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理事、辑刊《中国与域外》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
-
宋佩玉
-
-
摘要:
随着西方列强主导下的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被迫通过开埠通商等方式卷入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近年来,随着中外学术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与中国近现代金融史相关的外文文献以各种形式大量公布于世。笔者最近收集、整理英国藏汇丰银行涉华档案,通过研读新史料,发现其对于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金融、经济、外交、中外关系史大有裨益。
-
-
荣新江;
顾銮斋;
李安山;
李雪涛;
陈佳荣
-
-
摘要:
主持人语: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中外关系史形成史学热点已成必然之势,同时提出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深度融合的时代课题。有鉴于中国中外关系史在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大学科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为了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对话,以中国中外关系史为议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合作组织了这组笔谈。
-
-
刘蔚然
-
-
摘要:
耿昇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外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所涵盖的法国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域史等领域皆有建树。耿昇先生勤于笔耕,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学术名著,而且围绕着法国汉学发展脉络、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中学西渐等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法学术交流,为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
荣新江
-
-
摘要:
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回顾与中国古代史下的各个断代史学科相比,专门史中的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要落后很多,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来说,因为各个断代史在本科时期都有系统的教程,所以学生顺理成章进入研究生阶段;而中外关系史过去曾经作为限制性选修的课程,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变成一般性选修课,学生不修这门课也可以毕业。同时,因为研究中外关系史要费力得多,所以也就只有较少的人进这个门槛了。
-
-
赵凌飞
-
-
摘要:
凡谈及中国文化史者不能不提到丝绸,凡谈及中国经济史者不能不提到丝绸,凡谈及中国科技史者不能不提到丝绸,凡谈及中外关系史者也不能不提到丝绸。丝绸,已成为中国文明的特质,丝绸之路,已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象征,而唐代,正是中国丝绸史上的高潮期。
-
-
刘蔚然
-
-
摘要:
耿昇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外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所涵盖的法国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域史等领域皆有建树.耿昇先生勤于笔耕,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学术名著,而且围绕着法国汉学发展脉络、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中学西渐等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法学术交流,为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
马建春
- 《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2016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年会,在大会主办方、承办方的精心准备下,以及与会代表的共同参与下,至此已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学术日程.这次大会,时间紧凑,内容丰富,进展顺利,颇有成效,正如以上各位老师所总结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就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领域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充分的交流.其中不少学者带来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研究成果颇具深度,视野亦颇高远,加之论坛热烈的氛围,乃使本次会议学术研讨得以圆满完成.此次参会论文充分反映了会议主题所指引的问题取向,即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论文不仅涉及传统的陆上丝路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还包括了历史上的东北亚丝绸之路等各个对外交往的通道,正如邀请书所言:“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纷纷召开关于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会议”,但我们这次会议却是“整合各条丝路全面关系的会议”。而之所以能顺利举办这样的会议,是因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的会员涵盖了各条丝路的专家学者”。会上许多学者发表了丝绸之路与中外历史文化研究的诸多见解与观点,特别是有关东北亚丝绸之路问题的探究成为此次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本次会议许多学者的旨趣所在,递交学术论文达巧篇左右,大家从不同视角加以论述,旁征博引,说明了这一交往通道的历史存在和意义,为会议增添了精彩。总之,所有与会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中的发言都体现出了良好的学风和学术规范,使本次会议彰显出浓厚的学术气氛。当然,一些论文亦谈到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区域合作等问题,乃亦使本次会议在学术性之外,又体现出了其现实意义。
-
-
崔丕
- 《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中华书局自从建立至今,已经经历了90年的风雨.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为分水岭,中华书局的发展方向、发展环境、发展机制、发展速度,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90年的艰辛历程中,出版有关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的论著、整理和翻译有关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虽然不是中华书局经营的重点领域,却始终是中华书局的经营方向之一.中华书局在推动我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发展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文论述了中华书局出版有关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资料,也是中华书局的光荣的历史传统.
-
-
-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
-
摘要:
本文以阿拉伯人苏莱曼和哈桑的《苏莱曼东游记》为中心,考察游记所述阿拉伯至唐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双边贸易情况.认为阿拉伯与唐朝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非常频繁,与唐政府对阿拉伯商人的重视与优待、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司法体系等密不可分.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这部中外关系史上经典之作能给带来许多启示.
-
-
伏饺璉;
邵小龍
-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就已展开.从近世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的记载,并考察现代学者对先秦文化交流的研究,就大致可以勾勒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始於旧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已初具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更趋于交流的自觉。因此,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归结为"前丝绸之路"时期的文化交流,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可以纳入"前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
-
-
伏饺璉;
邵小龍
-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就已展开.从近世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的记载,并考察现代学者对先秦文化交流的研究,就大致可以勾勒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始於旧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已初具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更趋于交流的自觉。因此,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归结为"前丝绸之路"时期的文化交流,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可以纳入"前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
-
-
伏饺璉;
邵小龍
-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就已展开.从近世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的记载,并考察现代学者对先秦文化交流的研究,就大致可以勾勒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始於旧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已初具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更趋于交流的自觉。因此,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归结为"前丝绸之路"时期的文化交流,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可以纳入"前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
-
-
伏饺璉;
邵小龍
-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就已展开.从近世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的记载,并考察现代学者对先秦文化交流的研究,就大致可以勾勒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始於旧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已初具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更趋于交流的自觉。因此,先秦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归结为"前丝绸之路"时期的文化交流,对此展开的研究也可以纳入"前丝绸之路研究"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