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粒含量

细粒含量

细粒含量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铁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029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金属矿山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等;细粒含量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琪、周健、梁小丛等。

细粒含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0293 占比:99.81%

总计:50388篇

细粒含量—发文趋势图

细粒含量

-研究学者

  • 吴琪
  • 周健
  • 梁小丛
  • 罗强
  • 陈国兴
  • 刘艳
  • 孔令伟
  • 张中炎
  • 张云鹏
  • 张广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玉生; 刘润喜; 赵伟; 魏进; 尹利华
    • 摘要: 以国道109线某段工程为依托,通过现场地质环境调查、理论分析及室内试验等手段进行路基冻胀、融沉变形特性的研究。分析研究得到了路基土温度场、水分场和变形场的变化规律,并评价了不同条件下路基土的冻融变形程度,分析了不同细颗粒含量和含水率变化情况下土样冻胀变形规律。研究成果为地区路基冻害治理提供了依据,对路基填料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 彭涛
    • 摘要: 公路弃渣场碎石土难以通过试验获取抗剪强度,利用平行替换和整体缩小粒径的方法,重制试样,开展直剪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原始碎石土试样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仅利用小试样预测碎石土抗剪强度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粒径平行替换后重制土试样细粒含量较小时,对重制土进行直剪试验即可较好地预测出原始碎石土的抗剪强度;当粒径平行替换后重制土试样细粒含量较大(>15%)时,直接采用重制土的抗剪强度试验结果预测原始土的抗剪强度不可行,但配置多组平行替换重制土试样进行直剪试验,再利用黏聚力与细粒含量的关系曲线推算原始土黏聚力,可以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该方法可为公路建设过程中碎石土抗剪强度参数的便捷获取提供参考。
    • 李方圆; 董林; 夏坤; 李燕; 王晓磊
    • 摘要: 细粒含量对砂土液化势的影响研究一直充斥着矛盾与争议,大量室内试验成果对现场粉砂、粉土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没有实质意义。文中分析了经典文献,从砂土与粉粒混合物最大、最小孔隙比试验数据入手,发现大部分砂土随细粒含量增大,最大、最小孔隙比都呈先减小、后增大的抛物线型,保持等孔隙比,试样相对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动三轴试验抗液化强度随细粒含量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对密度变化趋势一致;对于孔隙比曲线下降段,大部分砂土随细粒含量增大,最小孔隙比下降快,说明细粒主要进入砂粒所组成的孔隙中,最大孔隙比下降慢,细粒主要赋存于砂粒接触点或接触面之间,由于液化问题一般都针对较松散土体,所以等骨架孔隙比意义不大;不同砂土配细粒,最大、最小孔隙比曲线所包括的范围差异很大,即使对同一砂土最大、最小孔隙比曲线,不同的等相对密度线,得出抗液化强度与细粒含量的关系都有区别。因此,最大、最小孔隙比曲线之间的范围(尤其是上半部分),必须得到全面的考虑。
    • 赵浩男; 孙静; 周婷; 陈浩
    • 摘要: 为解决石墨尾矿排放问题,更好地利用石墨尾矿资源,针对鸡西和萝北石墨尾矿分别进行了含水率试验、筛分试验、击实试验和直剪试验。通过物性试验,得到两种石墨尾矿的天然含水率、颗粒级配曲线、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通过直剪试验,研究细粒含量对石墨尾矿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垂直荷重200 kPa时,抗剪强度随细粒含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细粒含量30%时达到最大值。黏聚力随细粒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最小值,鸡西最小值在细粒含量22%左右,萝北最小值在细粒含量27%左右。内摩擦角随细粒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存在最大值,鸡西最大值在细粒含量28%左右,萝北最大值在细粒含量30%左右。
    • 杨志浩; 岳祖润; 叶朝良; 胡田飞; 介少龙
    • 摘要: 重载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受细粒土侵入污染后服役性将大幅劣化,掌握循环荷载下污染级配碎石临界动应力及动强度的演变特征,对揭示路基病害的产生机理至关重要。首先,以不同细粒含量的级配碎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的大型动三轴试验,探究细粒含量、围压及动应力幅值对试样累积塑性应变及临界动应力的耦合影响机制。然后,基于塑性安定理论,对试样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形行为进行划分,并进一步建立考虑围压及细粒含量参数的塑性蠕变状态临界动应力计算模型。最后,分析细粒含量及围压对动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归一化方法建立了静、动强度间的计算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基于强度控制原则的重载铁路新型路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魏骁; KU Taeseo; 杨仲轩
    • 摘要: 水泥加固是有效且常用的土体加固方法之一。工程上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衡量土体加固效果,但是由于土体加固后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法可以合理表征和预测土体经水泥加固后的强度。本研究利用土单元体试验方法,研究了含水量对于水泥加固含细粒砂土强度的影响,建议采用“水胶比”用于水泥加固含黏粒砂土的配合比设计;还研究了含水量对加固后砂土的剪切波与超声波速的影响,利用剪切波和超声波速表征加固后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且该经验关联基本不受含水量、水灰比、水泥掺入比和养护龄期的影响,可以用于现场强度检测和监测。最后,对含水量影响水泥加固土体强度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 李富春; 张璟泓; 周红星; 王婧; 梁小丛
    • 摘要: 针对强夯法加固吹填粉细砂土层时细粒中粉粒及黏粒含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问题,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选取两种不同粉粒及黏粒占比的细粒,配置了不同细粒含量的重塑砂样进行试验,得出了不同种类试验土体在强夯时的夯沉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及静力触探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细粒中不含黏粒时,细粒含量的影响转折点为10%,即当细粒含量小于10%时,细粒对强夯的影响较小;当细粒含量从10%增加到20%时,夯点附近的超孔压峰值减小14.2%,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减小36.7%。细粒中的黏粒对强夯加固效果造成的影响更大,黏粒含量超过5%时加固效果下降明显,含黏粒试验组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相比同细粒含量的无黏粒试验组减少60%以上。研究结果对强夯加固粉细砂土层的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郑光俊; 张伟; 刘磊
    • 摘要: 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两侧过渡料设计,采用合格坝壳料剔除粒径大于80 mm后余料。现场料场复勘发现,余料小于5 mm粒径含量大多在50%左右,不能满足小于5 mm粒径含量为25%~40%的规范要求,需要对现场余料进行优化。对细粒含量偏高的过渡料进行了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渗透稳定试验,分析了坝体应力变形。结果表明:过渡料抗剪强度指标良好,坝体满足渗透稳定性要求和反滤过渡关系,坝体应力及变形符合一般土石坝规律,细粒量偏高对坝体应力及变形影响小。对大坝过渡料进行了优化,水库下闸蓄水后,大坝运行状况良好,相关设计研究成果和思路可供其他工程借鉴。
    • 王子寒; 韩静; 景晓昆; 肖成志
    • 摘要: 粒度分维值能够体现颗粒特征,反映泥石流堆积物的工程性质,对泥石流启动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形理论计算不同颗粒含量砂土的粒度分维值,开展降雨条件下砂土泥石流启动水槽试验,分析试验现象、位移场及含水率变化情况,总结分形特征下泥石流的启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粒度分维值随细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坡体发生明显现象的时间越早,泥石流启动的总体历时越长。分维值较大时,以坡表侵蚀破坏为主,坡表整体位移均匀,启动历时长;雨水分布不均匀,滑动带内外含水率差异显著,持水时间长;分维值较小时,以滑坡型破坏为主,启动历时短,产生位移大;雨水运动以渗流为主,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滑动带内外含水率差异减小,持水时间逐渐消失。分维值大小适中时,以过渡型破坏为主,泥石流启动时位移最小,历时较长,灾害程度最轻。
    • 樊圆圆; 宋玲; 魏学利
    • 摘要: 冰碛土启动形成泥石流在中巴公路沿线十分常见.前人对冰碛土特征变化及影响冰川泥石流形成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探索泥石流暴发的原因,此次基于水槽试验,结合研究区的冰碛土物理力学特性进而探究冰碛土体形成泥石流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1)融水流量分别为8L/min、12L/min、16L/min和56L/min的情况下,冰碛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被冲刷时的破坏形式和启动过程具有差异性;(2)泥沙含量随融水流量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波动变化,泥石流冲刷启动和土体坍塌淤堵反复循环;(3)综合冰碛土特征变化及实验现象,将冰碛土泥石流的启动机理分为渗透饱和、侵蚀坍塌、冲刷启动三个部分;(4)冰碛土泥石流的稳定系数与水流流量呈幂函数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