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历程
精神历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专利文献5687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南风窗、职业技术教育、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
精神历程的相关文献由1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春、周国平、唐晓渡等。
精神历程
-研究学者
- 刘春
- 周国平
- 唐晓渡
- 孟繁华
- 巫晓燕
- 张亮
- 徐妍
- 曾晓文
- 朱竞
- 王志纲
- 陈世旭
- 马春玉
- 中安
- 丽萍
- 乔·卡纳汉
- 于志晶
- 亚之
- 任学文
- 何思玉
- 余昌谷
- 侯守斌
- 傅国涌
- 冯骥才
- 刘光成
- 刘全德
- 刘士林
- 刘恪
- 刘悦坦
- 刘擎
- 史铁生
- 吴思敬
- 周嘉宁
- 周红芬
- 唐跃
- 夏中义
- 妥佳宁
- 姚九芽
- 姜超
- 孙建璐
- 孙彩萍
- 孙美兰
- 安建军
- 安琪
- 宋保昆
- 巢阳
- 廖小能
- 张丛皞
- 张兵兵
- 张士军
- 张如飞
-
-
朱剑
-
-
摘要:
中国人心中的原乡观念根深蒂固,最深刻、最动人的记忆,就是乡愁。表现乡愁,则成为中国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母题之一。安正中,正是这样一位带有强烈原乡意识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是望乡人的精神历程;他的绘画世界,是岁月流光中的望乡记录。
-
-
韩文淑;
张丛皞
-
-
摘要:
长久以来,刘震云的早期小说被定格在“新写实主义”的理解框架中。而当我们重回刘震云19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现场和文本内部,梳理题材与风格的变化线索,就可发现,他的创作更多来自于与时代共同成长的个人经验,虽无法彻底摆脱文学潮流的裹挟,但更多时候是个人化的选择与趣味,只不过是这种选择契合了1980、90年代文学思潮变奏的节拍。因而,在1980、90年代文学观念的重构中获得了专门的表述与醒目的位置。
-
-
草树
-
-
摘要:
2020年《草堂》第9卷发表了吉狄马加的长诗《迟到的挽歌》。这首诗是献给父亲的,与其说是一首迟悼的挽歌,不如说是一首生命和死亡的颂歌。诗人的父亲早在1987年12月25日去世,时隔三十二年,诗人年近花甲,再次挽悼父亲,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精神历程?一首伟大的诗,总是来自于时间的沉淀和结晶。时间的坩埚消除情绪的泡沫,长期的观照让事物渐渐澄明。父亲离世,人生的靠山倒塌了。大地上的孤儿,失去存在的映照最为重要的一极,如何重建,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挽悼或许是最好的形式。
-
-
妥佳宁;
赵埼燚
-
-
摘要:
茅盾的"新疆杂咏"诗原有五首,而各种诗文集仅收录四首.其中一首之所以成为佚作,与盛世才在新疆的特务统治历史相关,而这同时也构成了对茅盾小说《子夜》主题误读的原因之一.以往研究未能发现此问题,既源于对具体史实了解不足,更显示了中国现代旧体诗词批评缺乏一种与新文学创作互渗的关联视野,不足以解读二者在作家精神历程层面的复杂关系.这种视野缺失导致现代旧体诗词研究难以有效融入现代文学研究的具体语境.
-
-
聂运义
-
-
摘要:
为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历程,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努力破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联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同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系统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来源生成和精髓实质,深刻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邃意蕴和时代价值,深入学习领悟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无穷力量。
-
-
杨修宝
-
-
摘要:
神话,是文学的先河,文化的起源。小学生学习文化自然要从源头学起。神话中那些神奇的幻想,较之其他文学更让他们着迷。作家严优说:“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瑰宝,而人类个体的童年常常在迅速地经历和重复人类这一物种童年的精神历程,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疑问,常常与远古人类的话题和疑问相似,这是神话之所以对小朋友独具吸引力的原因。换句话说,今天我们通过讲述神话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能比其他方式更具备天然的优势。”因此,神话是统编教材必选内容之一。教材中的神话故事,以神奇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学生,阅读神话让他们神游想象世界,获得精神启迪与鼓舞。教学统编教材中的神话类文本,要把准神话文体特征,彰显文体意识,提升学生文体素养。
-
-
宋保昆
-
-
摘要:
在未曾踏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土地之前,我对德国的了解来自于书本:从歌德的《浮士德》中,我品读着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从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我体味着作者理想主义者的沉思、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从席勒的《强盗》中我感受着作者追求自由、反对专制的思想;从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中。
-
-
-
-
韩华球
-
-
摘要: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使人们不得不重新看待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看待我们曾经的梦想和追求,甚至重新看待人类自身。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道德教育鲜明地体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历程,折射出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