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气颗粒物

空气颗粒物

空气颗粒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3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林业、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1215650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绿色视野、生态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4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防护技术研讨会、第十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暨山东省第一次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空气颗粒物的相关文献由110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忠民、王成、姜晔等。

空气颗粒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5650 占比:99.99%

总计:1215809篇

空气颗粒物—发文趋势图

空气颗粒物

-研究学者

  • 张忠民
  • 王成
  • 姜晔
  • 彭林
  • 白志鹏
  • 朱坦
  • 仝青
  • 冯沈迎
  • 冯银厂
  • 张付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盛园菊; 祖诗原
    • 摘要: 绿化树种在城市环境改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对沈阳市17种主要的绿化树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以油松、绦柳和日本落叶松的吸附空气颗粒物的能力较强,灌木则以榆叶梅和紫丁香的吸附能力较强,尤其紫丁香对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PM1)的吸附。另一方面,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吸附与颗粒物自身的体积有关,随颗粒物体积的增大,吸附能力逐渐增强。
    • 盛园菊; 祖诗原
    • 摘要: 沈阳市校园绿地和公园绿地的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整体上以冬季最大,夏季和春季最小,从月份来看,以9月和12月浓度最高,且日变化的最高值同样出现在9月和12月。公园绿地和校园绿地之间,秋季和春季时以公园绿地的颗粒物浓度最大,而冬季和夏季则相反。空气颗粒物浓度受空气湿度和风速的影响均较大,其中,与空气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则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为沈阳市公园绿地和校园绿地的颗粒物功能调控提供了参考。
    • 陈星华; 王瑞雪; 唐雨晴; 张紫晶
    • 摘要: 以某典型废玻璃回收厂区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和分析了车间及厂区内部的噪声强度、空气颗粒物(PM_(2.5)、PM_(10))浓度等环境指标,点位布设涵盖了车间入口、人工分拣、物料筛分、破碎、干法清洗等关键工艺环节;其次,解析了空气颗粒物的组分及形貌特征,并对其在厂区及车间内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此外,利用噪声控制模型模拟并分析了隔声罩对噪声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生产车间中工作态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显著高于非工作态,其中干法清洗区浓度最高,其PM_(2.5)浓度为3.725 mg/m^(3),PM_(10)浓度为4.055 mg/m^(3);噪声监测结果显示生产车间内噪声强度较高,达到99.5 dB,而引入隔声罩后噪声强度可降至67 dB,结果表明,隔声罩可有效控制频率为125~1000Hz的噪声。该研究可为废玻璃的绿色、高效回收处置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盛园菊; 祖诗原
    • 摘要: 绿化树种在城市环境改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对沈阳市17种主要的绿化树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以油松、绦柳和日本落叶松的吸附空气颗粒物的能力较强,灌木则以榆叶梅和紫丁香的吸附能力较强,尤其紫丁香对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PM1)的吸附。另一方面,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吸附与颗粒物自身的体积有关,随颗粒物体积的增大,吸附能力逐渐增强。
    • 岳峰; 傅凡; 戴菲; 曾辉
    • 摘要: 颗粒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宏观尺度监测空气颗粒物污染与三维绿量的关系对缓解空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基于遥感反演的植被覆盖与颗粒物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绿量方面,对于三维绿量与AOD代表的颗粒物污染的深入研究很少,旨在从三维绿量缓解颗粒物污染的角度为城乡规划设计提供定量化的参考.以中国特大城市武汉为对象,通过遥感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landsat 8解译土地覆盖类型并获取比值植被指数RVI,进而根据回归模型获取三维绿量,分别在500m× 500m、1km×1km、2km×2km、3km×3km的网格尺度上,探讨AOD与三维绿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尺度下,都在0.01水平上呈极明显负相关,且3km尺度最显著,进而得到4种网格尺度的相对最优回归模型作为三维绿量与AOD的预测模型,揭示了两者的初步变化规律;进而探析了AOD、三维绿量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现它们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根据三维绿量形成中度及以上污染的阈值,提出缓解颗粒物污染的三维绿量调控策略.从之前常见的二维绿量对空气污染的缓解进一步扩展到三维绿量和颗粒物污染的缓解研究,旨在从缓解空气污染视角为相关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 王帅; 王佳音; 林宏; 王佳楠; 邵春岩; 刘闽; 马云峰; 赵帝; 李强强; 王男
    • 摘要: 文章利用2016~2017年冬季沈阳地区气象数据和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综合分析沈阳地区冬季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分析颗粒物输送路径以及潜在源区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冬季污染时段内PM2.5是主要污染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149μg/m3,最大值达到273 μg/m3.沈阳地区环境空气颗粒物除来源于本地排放外,还主要受到内蒙古东北部和京津冀北部2个方向传输影响,内蒙古东北部方向传输气量约占总气量的70%.潜在源区分析表明,辽宁中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及京津冀北部是沈阳地区环境空气颗粒物潜在源区.浓度权重轨迹分析表明,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北部、京津冀北部和山东局部地区对沈阳地区的颗粒物浓度贡献较大,PM2.5修正后的浓度权重值WCWT>50 μg/m3,PM10的 WCWT 值>100 μg/m3.
    • 张莉; 凌敏
    • 摘要: 目的 探究乌鲁木齐市空气颗粒物(PM2.5,PM10)对成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30例,对比入组哮喘病人在不同时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2019年3月,2019年6月),不同浓度PM2.5,PM10暴露下,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及呼吸困难评分Borg指数)的影响.结果 哮喘病人在不同时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2019年3月,2019年6月)随访测量的FEV1%、FEV1/FVC、ACT、Bor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空气颗粒物(PM2.5、PM10)对哮喘病人FEV1%,FEV1/FVC,ACT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与Borg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分别以FEV1%,FVC%,FEV1/FVC为因变量,空气质量(PM2.5,PM10浓度)作为自变量,性别、年龄等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年龄、PM2.5对FEV1%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对FEV1/FVC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性别对ACT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对Borg评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M2.5对Borg评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乌鲁木齐市冬季空气污染较重,空气颗粒物PM2.5,对哮喘患者肺功能FEV1%影响更大,其值越高,FEV1%越低,同时增加患者临床呼吸困难症状,应加强重视.
    • 陈海兵; 刘海江
    • 摘要: 空气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城市PM2.5和PM10的主要来源是由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通过对渝水区空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扫描电镜结果分析,研究近年来渝水区空气颗粒物时空变化特征,为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哈依那; 牛灵
    • 摘要: 目的 探究乌鲁木齐市空气颗粒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1例为调查对象,每位受试者入组前需包括完善入组基线至少3次肺功能,记录每次随访日期及肺功能,天气数值,比较每个人不同时期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找出肺功能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关系.采用问卷调查及专业人员随访的方式,每位入组人员需按照随访时间完成肺功能及临床控制CAT评分及呼吸困难mMRC评分,比较不同月份、不同空气颗粒物浓度下患者肺功能及各项评分的不同.结果 PM2.5与FEV1/FVC的相关系数为-0.212,P值为0.018(<0.05),与CAT的相关系数为0.318,P值为0.000(< 0.05),与mMRC的相关系数为0.619,P值为0.000(< 0.05),表明PM2.5与FEV1/FVC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与CAT、mMRC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PM10与FEV1/FVC的相关系数为-0.224,P值为0.012(<0.05),与CAT的相关系数为0.304,P值为0.001(<0.05),与mMRC的相关系数为0.584,P值为0.000(<0.05),表明PM10与FEV1/FVC存在显著的负向相关,与CAT、mMRC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结论 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较重,空气颗粒物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增加呼吸困难程度,进一步造成呼吸系统与肺功能严重损伤,应积极防控空气颗粒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 张刘东; 郭建曜; 陈雨; 付德刚; 李越凡; 丁泽健; 李亚华; 李传荣
    • 摘要: 以应用地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城市道路林最佳植物配置模式.本试验以6种不同植物群落配置的道路林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不同时间条件下TSP、PM10、PM2.5和PM1的浓度.结果 表明4种颗粒物浓度日动态变化规律明显,8:00-12: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下降,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14:00-16: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略有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道路林滞尘能力优于结构简单的道路林.因此,在进行道路林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选择复杂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而非选择较为单一的配置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空气颗粒物浓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