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滞尘

滞尘

滞尘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77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衡水学院学报、生态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论坛等;滞尘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郑伟、徐晓丹、李海梅等。

滞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776 占比:99.70%

总计:33878篇

滞尘—发文趋势图

滞尘

-研究学者

  • 郑伟
  • 徐晓丹
  • 李海梅
  • 李艳梅
  • 陈奇伯
  • 周成虎
  • 周霞
  • 张晨
  • 李彦华
  • 李艳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丽; 李胤韬; 张颖; 徐萌; 孙迎坤
    • 摘要: 采用单位面积滞尘法研究青岛市3种常见的常绿灌木瓜子黄杨(Buxus sinica)、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单株滞尘量,并扫描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分析微形态对植物滞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总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PS)叶面滞尘量火棘最大,为1.84 g/m^(2);小叶女贞最小,为1.44 g/m^(2);3种灌木的PM_(>10)(颗粒物粒径>10μm)、PM_(10)(颗粒物粒径≤10μm)和PM_(2.5)(颗粒物粒径≤2.5μm)的滞尘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18~1.47 g/m^(2)、0.16~0.33 g/m^(2)、0.02~0.07 g/m^(2);单株植物滞尘量为火棘>小叶女贞>瓜子黄杨。叶表面微结构观察表明,叶表面表皮毛数量、气孔密度、气孔长度、表皮沟槽比例以及茎面沟壑情况等影响植物滞尘能力,其中总滞尘量TSP与下表皮气孔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77;与沟槽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78;与叶表面表皮毛数量、气孔长度无相关关系。
    • 郭航; 邵慧; 陈杰; 何子辛; 曹铮; 汪慧民; 颜普
    • 摘要: 城市绿植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自净功能,起到净化空气以及滞尘降尘等多种环境保护作用,而滞尘等因素也会对绿植产生影响。为了研究滞尘对城市绿植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采集了四种常绿绿植(八角金盘、石楠、香樟和玉兰)叶片样本,使用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获取高光谱点云数据,分析了滞尘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叶片,滞尘对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均有较大影响;对于同种类叶片,滞尘对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差异影响较大,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差异为1.21%∼3.41%,近红外为1.76%∼8.49%;线性四点内插法计算和光谱导数分析表明滞尘对四种叶片的红边位置无显著影响;四种叶片的叶面水含量指数(LWI)对滞尘的响应程度最小(均小于3.7%),而比值植被指数(RVI)对滞尘的响应程度最大(除香樟外,均大于20.0%),红边指数(SDr)、简单比值指数(SR)和叶面叶绿素指数(LCI)的响应程度稳定性较差。进一步建立了滞尘植被指数和响应程度的线性相关性拟合模型并进行了检验,其中以LCI为自变量建立的模型为最稳定拟合模型,可表示为b=−1.527a+0.6597,决定系数约为0.88。
    • 秦鑫; 刘宇; 周春妍; 钮英子; 赵梦
    • 摘要: 以苏北地区常见的8种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大叶女贞、雪松、龙柏、枇杷、竹子、石楠)为研究对象,降水后每隔4d连续6次监测叶表面滞尘量,对比分析常绿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DPLA)、单叶滞尘量(DPL)以及单株滞尘量(DPP)。结果表明:8种常绿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单株叶片滞尘量分别在0.00041~0.00273g·cm^(-2)、0.0250~0.2783g·leaf^(-1)、0.47~23.21g·plant^(-1)区间。对8种常绿树种进行k类均值聚类分析,得到龙柏的综合滞尘能力最强,广玉兰、枇杷、雪松,女贞和香樟的滞尘能力相对一般,石楠和刚竹的综合滞尘能力最低。说明叶表面粗糙、褶皱较深、背覆绒多毛、能分泌油脂的树种滞尘能力要优于树冠结构疏松、体量较小的树种。
    • 焦慧敏; 徐文婷; 马保东; 李浩腾; 潘星羽
    • 摘要: 针对粉尘附着于植被表面干扰植被光谱信息的纯洁性,从而影响植被正常遥感监测和管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Hapke双层散射模型对滞尘叶片反射光谱进行正演仿真模拟的方法,为定量剔除粉尘对植被光谱的干扰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设定粉尘粒径、堆积密度等物理参数定量模拟滞尘叶片反射光谱,再利用实际测得的反射光谱评价模型模拟精度,从而实现滞尘叶片反射光谱的高精度正演模拟。研究表明:随着粉尘沉积质量的增加,Hapke双层散射模型得到的理论误差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终理论值和实验值接近一致;在不同波段模拟反射光谱误差影响不一,其中近红外波段误差最大;模型模拟的反射光谱曲线与实验光谱曲线拟合精度高达95%,反射率偏差值控制在5%以内,模拟精度较高。
    • 郑瑶瑶; 李晓燕; 张翠; 龙翠玲
    • 摘要: 在调研的基础上,收集5种常见绿化树种叶片在不同城市滞尘数据及6种树种叶片吸滞重金属的数据,探讨常见树种叶片滞尘及吸滞重金属的能力.结果表明:大叶黄杨滞尘能力高于银杏、垂柳、紫叶李和香樟,但紫叶李滞尘潜能最大.树种叶片每周滞尘能力比例,雨后第一周滞尘量占树种叶片总滞尘量比例较大.对Pb、Cd、Cu、Zn吸滞量最大的树种依次为银杏、臭椿、国槐和紫叶李,对Pb、Cd、Cu、Zn具有最大吸滞潜能的树种依次为国槐、圆柏、国槐、国槐.
    • 刘国荣; 王颖; 郑歌
    • 摘要: 用萱草、白车轴草、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6种地被植物作试材,通过采集、擦洗、称重方法比较不同地被植物的滞尘能力.结果表明:连翘叶表粗糙,叶脉纹路深,且有细小绒毛,滞尘能力最强;大叶黄杨叶表覆蜡质,光滑无毛,滞尘量小,滞尘能力最差;其他地被植物的叶片特性各不相同,滞尘能力中等,且在一定时间后滞尘量会达到饱和状态.不同类型植物的滞尘能力不同,灌木类大于草本类.6种地被植物中,连翘的滞尘能力最强,可作为改善环境污染的重点栽培植物进行推广.
    • 晏增; 赵蓬晖; 杨淑红; 马永涛; 张江涛
    • 摘要: 为筛选出北方城市冬季生态效益突出的常绿树种,以缓解大气CO2和粉尘颗粒物污染,并为这些树种的园林应用提供科学支持,该文选取郑州市园林绿化应用广泛的12个常绿树种,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洗脱-质量差值法,并对其光合特性及滞尘能力进行测定,计算出其光合参数[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滞尘参数(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单位面积树冠滞尘量),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大叶女贞、黄杨、海桐、枇杷叶片Pn、Tr、Gs值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1);香樟、银木、黄杨、枇杷叶片Ci值极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1).大叶女贞、海桐、石楠叶肉细胞保持着较高的光合活性,而香樟、银木叶片光合活性较弱,低温抑制明显.(2)洗淋后7 d和14 d,枇杷、广玉兰、桂花各滞尘参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1).洗淋后14 d,枇杷、广玉兰、桂花单位面积树冠的滞尘量累积在6.65 g·m-2·crown-1以上,滞尘能力强;石楠、银木、大叶女贞、法国冬青、黄杨单位面积树冠的滞尘量在3.99 g·m-2·crown-1以上.(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杨、大叶女贞和海桐光合特性优势明显,其次为法国冬青、广玉兰、枇杷、石楠和乐东拟单性木兰;广玉兰、桂花、枇杷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大叶女贞、法国冬青、石楠和银木.综上所述,大叶女贞、广玉兰、枇杷、法国冬青、黄杨、石楠对改善北方城市冬季空气质量及滞尘均有重要贡献,生态调节能力强,可作为园林绿化优先选用树种.
    • 王松; 康红梅; 王晋; 王君; 薄伟
    • 摘要: 以太原市4种常绿植物叶片为试材,采用称重法测定了山西省太原市4种常绿植物叶片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滞留细颗粒物质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表微结构,对常绿植物叶片滞尘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阐释常绿植物叶表微结构特征对空气细颗粒物吸附能力的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不同植物单位质量和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均存在一定差异,滞尘范围分别为0.012~0.035μg·cm-2和2.39~8.52μg·cm-2.叶表沟槽宽度差异可能是不同植物吸附细颗粒物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叶片沟槽过窄不易滞留细颗粒物,而沟槽越深细颗粒物吸附量越大.气孔宽度与叶表细颗粒物吸附效果存在一定相关性.灌木单位叶面积对细颗粒物的滞尘量高于草本;叶表面沟槽较宽、较深的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和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相比其它参试植物单位叶面积可滞留更多PM2.5等细颗粒物.
    • 包红光; 王成; 杜万光
    • 摘要: 近年来,城市环境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林木具有滞尘、缓解城市环境污染的潜力,尤其在发挥滞尘能力作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测定城市林木滞尘量,并筛选、排序、分级,优化配置结构,进而探究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机制及机理,但缺乏城市林木滞尘能力的系统性研究,导致滞尘能力评价结果缺乏参考性.如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城市林木滞尘效应在多尺度、多维度进行结合、延伸,并使其滞尘效应评价结果更全面可靠、更具有实际意义,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前期研究,笔者对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从城市林木滞尘效应测定方法、机制与机理、时空特征、环境影响要素、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相关进展,最终提出城市林木滞尘效应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 江景; 赵紫薇; 蔡唱; 张劲松; 程志庆
    • 摘要: 减少叶面滞尘对茶树叶片水分有效光谱信息提取的干扰,有利于建立更加稳健的茶树叶片水分高光谱估算模型.以"舒茶早"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随机采集鲜叶样品,测定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含水量以及滞尘率.比较分析滞尘对茶树叶片原始光谱的影响,分别基于归一化计算与比值计算方法构建新波段植被指数,并利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叶片水分含量相关性最高的新波段植被指数,结合相对变率分析获取滞尘对叶片水分估算影响不敏感的待选指数.通过分析不同滞尘条件下新建植被指数和已有水分指数与滞尘的响应关系,筛选出滞尘影响下茶树叶片水分估算的最优植被指数,最终构建茶树叶片水分估算的高精度模型.结果表明:(1)位于711~1378 nm波段范围的叶片光谱反射率受滞尘影响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随着滞尘率增大光谱反射率减小,且无尘叶片反射率与有尘状态反射率具有明显聚类现象,相同状态下的不同叶片反射率差异性极显著.(2)新波段植被指数、已有水分指数与茶树叶片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基于该指数构建的茶树叶片水分估算模型的精度,在滞尘影响下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3)在滞尘混合状态下,以1298和1325 nm为中心波段的新建比值植被指数对滞尘敏感性最低,且与叶片含水量相关性高,为最优植被指数,其建立的茶树叶片水分高光谱估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y=0.245 x-0.241,R2=0.854,RMSE=0.001),并且实测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该研究可为茶树的水分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并可为基于高光谱信息构建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水分估算高精度模型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