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微球

碳微球

碳微球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65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51098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两岸纺织科技研讨会等;碳微球的相关文献由16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旭光、杨永珍、许并社等。

碳微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1098 占比:99.96%

总计:351228篇

碳微球—发文趋势图

碳微球

-研究学者

  • 刘旭光
  • 杨永珍
  • 许并社
  • 牛梅
  • 戴晋明
  • 薛宝霞
  • 刘伟峰
  • 侯文生
  • 郭会琴
  • 颜流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源源; 刘昕; 王萌; 黄剑波; 许凤; 张学铭
    • 摘要: 以果糖为碳前驱体、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采用软模板水热碳化法制备果糖碳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探究果糖碳微球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热碳化时间为6 h时,果糖碳微球尺寸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在最佳吸附条件下,果糖碳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91.43 mg/g,经5次吸附循环后其吸附量仍为初始吸附量的76.9%,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其吸附过程的拟合更准确,表明亚甲基蓝以单分子层方式吸附于果糖碳微球表面,亚甲基蓝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 寇元哲; 刘浩锐; 赵磊
    • 摘要: 为了提高碳电极材料的比容量,将悬浮聚合法合成的聚苯乙烯微球经高温碳化后,再通过浓HNO_(3)液相处理制备改性碳微球电极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N_(2)吸附解吸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所合成碳微球和改性碳微球的形貌和微观结构,以及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法测试改性碳微球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0.625 A/g的电流密度下改性后碳微球比容量达到246 F/g,且在12.5 A/g的大电流密度下仍然具有比未改性碳微球明显高的比容量.
    • 黄东伟; 刘涛
    • 摘要: 为实现废旧棉织物的高值化再利用,文章以废旧棉织物为原料、HNO_(3)为催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碳微球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和溶液pH对碳化过程的影响规律,并对产物进行了微观形貌、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了棉纤维的水解碳化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溶液pH是影响碳化产物形貌的重要因素。起始碳化温度为200°C。当pH为2.0、反应温度为300°C、反应时间为8 h时,制得的碳微球形貌最佳,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官能团。碳化产物的石墨化程度较低,以无定形碳为主。
    • 赵磊; 彭元佑; 李媛; 张倩倩; 冉奋
    • 摘要: 碳材料是水系电化学电容器最重要的电极材料之一,但是它的本征非极性表面被极性的水系电解质浸润一直存在挑战。本工作采用聚合物接枝法将具有良好亲水性的聚乙二醇(PEG)分子刷接枝在碳微球的表面,可改善碳微球作为电极材料对水系电解质的浸润性。通过电极材料在6 mol/L KOH电解质中的分散性和静态水接触角测试表明,PEG分子刷改性的碳微球(P-C_(sa))电极材料展现更良好的水系电解质浸润性。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法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测试显示,在电流密度为0.625 A/g时,P-C_(sa)电极材料的比容量比未改性碳微球电极材料提高了60%;该电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低的本征阻抗(0.94Ω)和高的循环稳定性(在1.25 A/g电流密度下,10000次循环后保持初始比容量的73.29%)。值得指出的是,PEG分子刷改性碳微球电极材料并未引入法拉第赝电容,主要改善电极材料表面的水系电解质浸润性。
    • 李湘; 方松刚
    • 摘要: 将聚磷酸铵(APP)和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复配作为主阻燃剂,以碳微球(CMS)为阻燃协效剂、聚丙烯(PP)为原料,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复合材料,利用燃烧性能测试、TG、力学性能测试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PP中加入26%(w)的APP/MCA,所得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8.4%,阻燃达到UL94 V0级,但强度和韧性下降。CMS可提高APP/MCA/PP的阻燃性和热分解温度,CMS含量2%(w)、APP/MCA含量26%(w)的CMS/(APP/MCA)/PP的LOI达到32.7%,阻燃为UL 942.0 mm V0级。保持CMS和APP/MCA的质量比为3∶23,当CMS/(APP/MCA)在CMS/(APP/MCA)/PP中的添加量为24%(w)时,所得阻燃PP的阻燃等级依然能达到UL 943.0 mm V0级。
    • 金琳; 杨永珍; 樊建锋; 许并社
    • 摘要: 纳米碳材料增强相与镁基体间的两相界面结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而使用化学改性法对增强相进行表面功能化可以有效改善两相间的界面结合度.为了进一步研究表面功能化在提升复合材料性能上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选用CVD法和水热法制备的碳微球(CVD-CMSs和HT-CMSs)为增强相,一是使用一步改性法(即使用表面活性剂PVP直接处理)对增强相进行表面功能化处理,制备出CVD-CMSs/Mg和HT-CMSs/Mg,考察CMSs上接枝的含氧官能团对表面功能化处理的效果;二是使用两步改性法(即先使用化学沉积法将MgO颗粒裹附到碳球表面,再用PVP进行处理)对增强相HT-CMSs进行功能化处理,并制备出HT-CMSs@MgO/Mg,与HT-CMSs/Mg对比来考察HT-CMSs上负载MgO纳米颗粒的作用.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伸性能测试仪等对复合材料样品的组织、界面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CMSs上携带的含氧官能团对表面功能化处理的效果以及增强相的分散性都具有积极作用,且经PVP一步改性后制得的复合材料的增强相与基体间有MgO薄膜生成,改善了增强相与基体的相容性;经两步改性后,负载在HT-CMSs表面的MgO纳米颗粒使两相间的MgO膜增厚,进一步提升了两相间的界面结合度,起到有效连接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作用,并最终使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提高.
    • 李昭昭; 张琬瑶; 员双刚; 张雨欣; 陈繁荣
    • 摘要: 煤沥青碳含量及芳香度较高,具有优异的导电及导热性能,是优质的功能碳材料前驱体.目前我国对煤沥青的深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因此急需开发性能优异的高附加僮煤沥青基碳材料,缓解能源与环境问题.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煤沥青基高性能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沥青基碳纤维、碳微球、多孔碳等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发展前景.
    • 赵晓燕; 弓巧娟; 巩鹏妮; 范嘉敏; 张玉印; 张勇
    • 摘要: 以农作物废料麦麸、木屑、玉米芯作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制备碳微球(CMS),所合成的CMS均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水溶性。其量子产率分别为19.84%、18.83%、16.9%。利用扫描电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MS为不规则球状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3.0、2.5、1.4μm;其表面均有-NH_(2)和-OH等亲水性基团。研究发现,左氧氟沙星(LVFX)对CMS有明显荧光增强效应,从而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绿色检测LVFX含量的新方法。本方法制得的CMS的荧光增强程度均与LVFX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LVFX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5~100μmol/L和0~100μmol/L,检出限为分别为28.24、6.64、28.24μmol/L。用该方法检测盐湖水样中LVFX的含量,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结果可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