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结合

界面结合

界面结合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4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90805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界面结合的相关文献由1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爱新、张永康、李龙等。

界面结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0805 占比:99.70%

总计:91081篇

界面结合—发文趋势图

界面结合

-研究学者

  • 冯爱新
  • 张永康
  • 李龙
  • 周德敬
  • 张小军
  • 周明
  • 蔡兰
  • 王海军
  • 俞能跃
  • 徐西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利萍; 沈梅; 辛振祥
    • 摘要: 以低共熔溶剂(DES)为白炭黑的改性剂,通过与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TESPT)并用进行原位反应改善白炭黑在丁苯橡胶中的分散性,研究了不同种类DES对白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硫化特性、加工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胆碱/尿素与TESPT并用可以明显改善白炭黑在丁苯橡胶中的分散性,使Payne效应减弱,并提升白炭黑/丁苯橡胶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和压缩疲劳性能;氯化胆碱/乙二酸与TESPT并用对提高白炭黑与丁苯橡胶界面结合力效果显著,所得白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优异;而当DES用量较大时改性效果不佳。
    • 毛红奎; 郭冰鑫; 樊宗义; 徐宏; 侯富敏; 曹鑫; 赵强胜; 侯建兵; 刘士渊; 王宇
    • 摘要: 以38CrMo合金钢和Al-Si-Cu-Mg高强铸造铝合金为原料进行固−液复层铸造。在720°C下进行了5~20 min不同时间热浸镀纯Al、Al-Si合金实验,制备出界面冶金结合良好的钢/铝复层材料。研究热浸镀时间、热浸镀成分对钢/铝界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浸镀纯Al时,界面金属间化合物为Fe_(2)Al_(5)和FeAl_(3);热浸镀Al-Si合金时,界面金属间化合物为Fe_(2)Al_(5)和Al_(8)Fe_(2)Si。热浸镀纯Al、Al-Si合金界面显微硬度最高分别为535.2 HV和580.6 HV,剪切强度最大分别为28.4 MPa和39.4 MPa。热浸镀时间相同时,热浸镀纯Al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大于热浸镀Al-Si合金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主要原因是Si元素的存在降低了Fe、Al原子的扩散系数,阻碍了Fe、Al原子之间的扩散,使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生长受到抑制。
    • 杨申欢; 刘翠霞; 刘孟宇; 杨浩邦
    • 摘要: 为了探究金属/陶瓷界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文中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SiCp/Al基复合材料低指数晶面的表面能,分析了Si和C端界面的形成焓、结合强度、断裂韧性、布居数以及界面成键类型,比较了顶位和桥位界面结合情况,分析了界面成键规律。研究结果表明:Al C端顶位结合强度最高,界面形成焓值最小,断裂韧性最大,确定Al C端顶位为最稳定的结合方式;Al C顶位界面的C Si共价键强度最高;Al C端顶位界面的结合键表现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特性;并且在接近SiCp的Al基体中出现了强度比较高的金属键;而在Al C端桥位界面、Al Si端顶位界面中界面的结合键表现出共价键的特性;Al Si端桥位界面的结合键更表现出金属键的特性。
    • 陈杨; 何继敏; 常义
    • 摘要: 为克服传统模内混合注射成型制品力学性能较低、界面结合效果差、注塑层易脱离等缺点,采用模内包覆注射成型工艺,以网格状硬质预浸料为增强体预制件和高流动性聚丙烯(PP)为基体制备了连续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CFRT-PP)。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注射速度、保压压力、模具温度和熔体温度等工艺参数及预制件层数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从微观角度解释基体与预制件间界面结合情况。研究表明,适当增加注射速度、保压压力、模具温度和熔体温度有利于熔体渗透纤维间隙,提高浸渍程度及基体与预制件间界面结合效果和力学性能,但过高的熔体温度会使PP纤维过多熔融和纤维间隙减小,导致试样力学性能下降。在4层预制件下成功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界面结合强度高、包覆质量良好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CFRT-PP制品,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为196.43MPa,187.91MPa,110.935kJ/m^(2)和21.49MPa。
    • 王晓强; 文世峰; 周燕; 史玉升
    • 摘要: 随着高端装备对构件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比如一个构件的不同位置需分别实现高强度、高韧性、高导热、耐腐蚀,增材制造亟需从单一材料结构向多材料结构突破,面向构件性能最优的多材料增材制造也成为研究热点。按增材制造材料大类划分,分别概述了聚合物、金属和陶瓷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原理、成形系统构建与优化、材料结合界面宏微观特性;介绍了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在生物医疗、电子电路等领域的应用;指出了多材料增材制造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 叶鑫宇; 徐坤; 蒋宜廷; 王欣; 蹇华; 聂高升; 所新坤
    • 摘要: 第一性原理作为一种不依赖经验参数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大幅度缩减材料从设计到工程化应用的周期及成本,对热障涂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总结了近年来第一性原理在热障涂层材料体系设计和界面结合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热障涂层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4个方面,概括了第一性原理在界面结合功、分离功、电子结构、成键情况等方面的应用,揭示了杂质和掺杂剂对界面强化/削弱的机理,为热障涂层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
    • 张杰; 黄斐; 刘文地; 付腾飞; 邱仁辉
    • 摘要: 以竹纤维为增强体制备了加气混凝土,采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竹纤维进行了表面改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未掺加竹纤维)相比,掺加0.1%改性竹纤维的加气混凝土7 d抗折强度提高了58.8%,7 d抗压强度提高了13.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KH560的环氧基团与竹纤维表面羟基反应,改性后竹纤维出现了Si—O键和Si元素特征峰,KH560接枝到竹纤维表面,改善了竹纤维与混凝土基体之间的界面特性.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混凝土内部形成大量高结晶度的片状和针状托勃莫来石组分和低结晶度的低碱水化硅酸钙(C-S-H),两者连接紧密、重叠交错,形成坚固的网状结构.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竹纤维经KH560表面改性后,与混凝土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更加紧密.
    • 彭武强; 冉龙华; 钱铎可; 代平
    • 摘要: 分子级混合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可实现第二相粒子在金属基体中的均匀、弥散分布及改善第二相粒子与金属基体之间界面结合状态,因此极大提高了制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近些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综述了分子级混合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了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多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技术及材料性能特点,并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杨青; 程超; 刁春霞; 吕玥蒽; 周飞; 丁小马; 陈正国
    • 摘要: 本文采用聚苯乙烯-丁二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作为DCPD单体的增黏剂,以亚磷酸正三丁酯作为缓聚剂,使其工艺特性满足真空辅助灌注成型,成功制备碳纤维增强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通过研究增黏剂含量对单体黏度和聚合后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树脂体系的组分配方。利用VARI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聚双环戊二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Ⅰ型断裂韧性以及弯曲性能,并与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该树脂体系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Ⅰ型层间断裂韧性起始值和扩展值分别比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高26.1%和30.4%,但是弯曲强度较低。微观结构表明,碳纤维表面残留聚双环戊二烯树脂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获得更高的Ⅰ型断裂韧性,然而树脂与碳纤维界面结合力较差,载荷无法实现在树脂与树脂之间的良好传递,最终导致较低的弯曲强度。
    • 黄颖; 李育川; 雷波; 郝刚领; 汪聃; 王新福
    • 摘要: 铝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质量、经济及性能优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复合材料研究的焦点。粉末冶金法具有增强相选择灵活、含量精确可控、可设计性强等优势,是目前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首先对铝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回顾,其次针对铝及其合金粉末冶金的特点对其致密化成型技术和烧结工艺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对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增强相种类、含量、粒径大小、分布等),界面润湿性及其控制,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间的联系及其强化机制等方面加以阐述,最后分析了粉末冶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