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疑古

疑古

疑古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专利文献2299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史哲、学术界等; 疑古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京华、李锐、李正辉等。

疑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7.71%

专利文献>

论文:2299 占比:92.29%

总计:2491篇

疑古—发文趋势图

疑古

-研究学者

  • 张京华
  • 李锐
  • 李正辉
  • 付星星
  • 周书灿
  • 成祖明
  • 李哲
  • 杨绪敏
  • 段培华
  • 殷伟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群
    • 摘要: “疑古”派在“层累说”观念左右下对古史人事及相关典籍出现早晚的判断,不断遭遇到新出简帛文献的挑战,“走出疑古”的声音即是在此过程中所发出,由此又出现了只要是出土文献“便没有辨伪问题”的说法和态度。然而清华简《保训》、上博简《鲁邦大旱》《武王践阼》《季庚(康)子问于孔子》等简文中的种种疑点,又提醒我们对古人所说同样不能信任太过。究其因,先秦有些著述存在援用“说体”和采用“托体”以叙事、说理的现象,这就既不能仅凭见于文献早晚以断言人物故事产生时间,也不能听信古人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而是应该回到“疑古”与“信古”之间,对于出土文献,同样需要在甄别、辨析基础上加以客观的把握和使用。
    • 查晓英
    • 摘要: 在1920年代早期中国史学界的变革中,清华学校国文教授陆懋德利用其收藏经营古董的经验,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梳理,提出了与北京大学疑古健将胡适、顾颉刚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为东南大学学衡派的学者引为同道。尽管在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的过程中,陆懋德被迫离职,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但他的经历显示出,“信古”“疑古”与“考古”三者之间的关系决非层层更迭。
    • 林雨鋈
    • 摘要: 王安石以读书之广著称,其学术思想成分也相对复杂。除了具有新学特色的儒家思想,另有宋人疑古精神体现在其诗作中。王安石读书以实用为目的,其读书诗通过对圣贤名臣的感慨和点评,饱含作者疑古创新的理性意蕴,传达了富有理性思辨的历史观念。王安石不仅在诗中表达读书观点,还将日常生活融入读书诗创作中。解读王安石的读书,不仅能探究其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趣,同时也能窥见他的历史观和北宋士人的读书精神。
    • 刘庆柱
    • 摘要: 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以爱国、科学与民主为主旋律的思潮,引发了1920年顾颉刚先生"疑古"学说的提出,形成当时历史学领域的"古史辨运动",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提出"要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
    • 郑吉雄
    • 摘要: 传统中国《周易》研究者本于经典的神圣性,或径以《易传》解卦爻辞,或径以卦爻辞释《易传》,俨然将经与传视为一体.期间虽曾有学者质疑,终因违背儒教的神圣性而归于沉寂.至二十世纪初疑古风潮骤兴,主流思潮为之一变.研究者一意将《周易》经、传的关系切断,倡"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经传不可互释,是为"经传分离"说,成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周易》研究的金科玉律,绝大部分治《易》者一体凛遵.基于"典范转移"的理念,并借用顾颉刚"古史层累"之说,二十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可以被重新解构."经传分离"说实亦"层累"而成,此学说的集体心理因素一旦随时空转移而消失,研究者自可以对此一典范性原则作客观的反思检讨.
    • 黄东阳; 成祖明
    • 摘要: 一百年前的疑古派,一方面承宋清以来辨伪思潮余绪,另一方面又值新文化运动和考古学等西方科学方法的熏陶,遂开风气之先,本着科学与理性精神对既成的上古史系统提出疑问和挑战,从而把历史学之根本意义——求真——推向学术研究的中心位置.百年来,在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的道路上,疑古学派与释古学派、文献史学与考古学在"疑古"与"重建"的尺度上争论不断,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研究理论与方法上存在差异.近年来,受西方新考古学影响,学界对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的上古史研究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力求在观念和方法上寻求突围.2019年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社科处联合举办的"文明探源与古史重建理论的百年反思"学术研讨会,就是这种反思和突围的行动之一.
    • 曹莉
    • 摘要: "忠恕"是《论语》的核心概念,也是在解读上存有分歧最多的概念之一.《论语》在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总体上经历了宗教化、疑古论、哲学式的三种主要解读进路,其代表人物分别为理雅各、阿瑟·韦利、安乐哲和罗思文.而歧义丛生的"忠恕"概念成为分析研究这些不可通约甚至大相径庭的解读进路的最佳例证.分析发现,西方汉学家和哲学家的身份、目的及所处历史时代及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决定其解读进路的关键因素.
    • 西山尚志
    • 摘要: 1909年,白鸟库吉发表《支那古传说之研究》,提出尧舜禹是儒教观念所创造的架空人物,否定其历史存在.林泰辅主要运用甲骨文等出土文献对白鸟库吉的研究方法与态度进行强烈批判.两者的这场所谓"尧舜禹抹杀争论"的基本框架,与后来的以顾颉刚、王国维为代表的"疑古""释古"争论极为相似.另外,在"尧舜禹抹杀争论"之前的19世纪90年代,白鸟库吉与林泰辅在朝鲜古代史上也曾正面冲突过.本文通过研究白鸟库吉与林泰辅的争论内容、方法与态度,重新思考现在依然被激烈讨论的"疑古""释古"这些研究方法的本质性问题.
    • 李锐
    • 摘要: 近年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中,有不少和古史相关的篇章.不少人借之讨论古史问题,裘锡圭先生由之评价疑古派的古史得失,并且仍然信奉顾颉刚古史从大禹开始的观点.其说引起了学界的注意.郭永秉先生也利用出土文献谈古史问题,其后他解读裘锡圭先生的文章时对一些问题有深入讨论,对一些新公布材料的解读也欲从顾颉刚、裘锡圭之说,但实质上与顾颉刚之说有很大不同.所论问题的关键,看似讨论禹和文王的神性问题,其实是古书史料的认识问题,古史的时间与空间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当前应该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反思,以告别旧的范式,探索新的范式.
    • 黄伟豪12
    • 摘要: 李白诗由于他本人多次修订,或出于后人辑录编集,唐代以来,其全集已羼入他人诗作,当中有一部分为编者误收,也有一部分为托名伪作。有关李诗辨疑著述,宋人、元人均曾提出疑义,但均非以专著形式剖析。明代胡震亨《李诗通》似乎被广泛认为是李诗辨疑专著的较早代表作之一,然朱谏《李诗辨疑》当早于此。本文首先厘清学界对《李诗辨疑》一书的误解,继而论证该书在考辨李白诗的独特思路与策略,并结合明代宗唐与疑古风尚,论述该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定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