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史辨

古史辨

古史辨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7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史哲、云梦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古史辨的相关文献由21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京华、曹书杰、杨栋等。

古史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46.5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267 占比:52.87%

总计:505篇

古史辨—发文趋势图

古史辨

-研究学者

  • 张京华
  • 曹书杰
  • 杨栋
  • 王学典
  • 王煦华
  • 胡新生
  • 贾鹏涛
  • 赵光贤
  • 顾颉刚
  • 马建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雪晗
    • 摘要: 胡适的学问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古通今,学贯中西。胡适不仅是新文学之提倡者、白话文学创作者,而且在历史学上同样具备带有批判性质的理论与思想观念。其治史的绝大部分思想,到现在为止依然能作为我们讲史的参考。其治史思想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 陳鼓應
    • 摘要: 就我本人學思歷程而言,青年時期受疑古派影響和西式教育薰陶,加之白色恐怖的時代陰影,因而醖釀些許反傳統心態。之後我轉入研讀尼采,由反叛西方傳統過重的神學色彩,進入存在主義,再而步入老莊的世界。這激發我開始重思中國哲學的創始者,尋求“古史辨”反叛傳統之外的思考方式。近年來,我着力探究中華文明延續性特徵與孔老會通的議題。同時,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大量出土文獻爲我們提供了重新探索古代文明的新材料,啓發學界反思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時代①。一面是省思固有傳統,一面是尋求中國哲學之源,加之時代感、生命感之交融,形成了我學術歷程的主要動因。
    • 鲁道夫·G·瓦格纳; 李秋红
    • 摘要: 文章主要讨论疑古思潮的背景、影响和代价.疑古思潮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即利用学术批评的权威推翻作为当时中国"保守派"精英分子信念基石的正统"儒家"历史观.《古史辨》的发起者和编辑者顾颉刚声称他的思想完全来自一位中国人并完全符合学术传统.其核心主张是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圣王叙事是编造的神话文章反对这种说法,并将疑古思潮的背景置于国际上有关神话与历史关系以及阅读神话的正确方式的讨论之中,并将说明古史辨派的核心观点来自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跨文化调整:欧洲经典语文学的某些元素、用宗教历史的而非神学的方式来处理希伯来和基督教圣经的方法、对基督教官方教义的批评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文章首先探究在汉学团体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各国学者共同努力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重估(critical revaluation)而产生的影响,随后延伸到简帛本发现之前人们对《老子》的断代和理解问题上.并指出,疑古思潮的支持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并不重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外国学者的汉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走出疑古时代"的思潮同样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目的的驱动.最后则讨论历史研究政治化的代价,即它没有解决释读新发现的出土文献这一重要的方法论问题.
    • 德鲁道夫·G·瓦格纳; 李秋红
    • 摘要: 文章主要讨论疑古思潮的背景、影响和代价.疑古思潮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即利用学术批评的权威推翻作为当时中国"保守派"精英分子信念基石的正统"儒家"历史观.《古史辨》的发起者和编辑者顾颉刚声称他的思想完全来自一位中国人并完全符合学术传统.其核心主张是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圣王叙事是编造的神话文章反对这种说法,并将疑古思潮的背景置于国际上有关神话与历史关系以及阅读神话的正确方式的讨论之中,并将说明古史辨派的核心观点来自于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跨文化调整:欧洲经典语文学的某些元素、用宗教历史的而非神学的方式来处理希伯来和基督教圣经的方法、对基督教官方教义的批评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文章首先探究在汉学团体逐渐形成的背景下,各国学者共同努力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重估(critical revaluation)而产生的影响,随后延伸到简帛本发现之前人们对《老子》的断代和理解问题上.并指出,疑古思潮的支持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并不重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外国学者的汉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走出疑古时代"的思潮同样也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目的的驱动.最后则讨论历史研究政治化的代价,即它没有解决释读新发现的出土文献这一重要的方法论问题.
    • 郑吉雄
    • 摘要: 传统中国《周易》研究者本于经典的神圣性,或径以《易传》解卦爻辞,或径以卦爻辞释《易传》,俨然将经与传视为一体.期间虽曾有学者质疑,终因违背儒教的神圣性而归于沉寂.至二十世纪初疑古风潮骤兴,主流思潮为之一变.研究者一意将《周易》经、传的关系切断,倡"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经传不可互释,是为"经传分离"说,成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周易》研究的金科玉律,绝大部分治《易》者一体凛遵.基于"典范转移"的理念,并借用顾颉刚"古史层累"之说,二十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可以被重新解构."经传分离"说实亦"层累"而成,此学说的集体心理因素一旦随时空转移而消失,研究者自可以对此一典范性原则作客观的反思检讨.
    • 张晓鹏
    • 摘要: 童书业的墨学研究颇具特色,起于墨学考据,终于墨子思想研究.1935年童书业投身"古史辨派"麾下,用疑古的方法发表系列考据文章为"古史辨派"辩护,由此成为"古史辨派"的得力干将.他与顾颉刚合作,论证"墨子为宋公子目夷之后",疑古不"疑墨"是此时童书业墨学研究的显著特色.新中国成立后,童书业在山东大学开设"先秦思想史"课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作《墨子思想研究》.他的思想史研究,建立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融贯"考古"与"释古"是童书业墨学研究前后两个阶段的特点.墨子"里籍"争论承袭"国籍"争论而来,童书业的观点直接启发了张知寒"墨子为滕州人"说,其在20世纪90年代墨学复兴中的地位也应当予以指出.
    • 贾鹏涛
    • 摘要: 吕思勉、杨宽师生二人的古史研究有同有异.相同之处表现在:对古史辨派的古史造伪说持否定态度,肯定所谓伪书 《山海经》 《墨子》 《尉缭子》 《六韬》的史料价值.不同之处表现在:在研究方法上,吕思勉认为地下出土的实物未必有书籍可靠,不注重使用地下考古资料;杨宽则认为应将纸上材料和考古材料结合起来.在古书的辨伪上,吕思勉认为 《穆天子传》为伪书,杨宽则认为有史料价值;吕思勉认为 《逸周书》是价值很高的史料,杨宽则认为是假托的故事.在古史研究目的 上,吕思勉侧重于微观方面的考证,所得结论稳重平实;杨宽则侧重于宏观方面的贯通,在考证的基础上,尝试得出规律,所得结论较"粗".而正是与吕思勉古史研究的不同,使得杨宽凭借一部《中国上古史导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获得一席之地.
    • 贾鹏涛
    • 摘要: 吕思勉、杨宽师生二人的古史研究有同有异。相同之处表现在:对古史辨派的古史造伪说持否定态度,肯定所谓伪书《山海经》《墨子》《尉缭子》《六韬》的史料价值。不同之处表现在:在研究方法上,吕思勉认为地下出土的实物未必有书籍可靠,不注重使用地下考古资料;杨宽则认为应将纸上材料和考古材料结合起来。在古书的辨伪上,吕思勉认为《穆天子传》为伪书,杨宽则认为有史料价值;吕思勉认为《逸周书》是价值很高的史料,杨宽则认为是假托的故事。在古史研究目的上,吕思勉侧重于微观方面的考证,所得结论稳重平实;杨宽则侧重于宏观方面的贯通,在考证的基础上,尝试得出规律,所得结论较“粗”。而正是与吕思勉古史研究的不同,使得杨宽凭借一部《中国上古史导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获得一席之地。
    • 南北
    • 摘要: 顾颉刚是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早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