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番荔枝

番荔枝

番荔枝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6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754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药学学报、热带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和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等;番荔枝的相关文献由7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锴栋、袁长春、黎海利等。

番荔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8.6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754 占比:91.04%

总计:3025篇

番荔枝—发文趋势图

番荔枝

-研究学者

  • 刘锴栋
  • 袁长春
  • 黎海利
  • 张涛
  • 李祥
  • 陈建伟
  • 姚祝军
  • 杨仁洲
  • 章永红
  • 谢江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本课题组主要从事南方果树(也包含部分落叶果树)设施栽培技术研究,现收集、保存优新南方果树品种50余个。自2012年开始,课题组在辽宁省内开展了莲雾、黄皮、果桑、番荔枝、杨桃、柑橘、火龙果、无花果、香蕉、番木瓜、西番莲等树种的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出一批适宜北方温室栽培的品种,同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技术,现已取得初步进展。诚挚欢迎各界朋友来园参观交流。
    • 陈亚运; 谢华永; 王丽媛
    • 摘要: 目的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果皮弱极性成分。方法番荔枝果皮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分别为16β-17-hydroxy-18-nor-ent-kaurane-4β-ol(1)、16β-ent-kaurane-17,19-dioic acid(2)、ent-kaurane-16-en-18-ol,acetate(3)、16α-hydroxy-ent-kaurane-19-oic acid(4)、16α-ent-kaurane-17,19-dioic acid(5)、ent-kaurane-19-nor-4α,16α,17-triol(6)、ent-kaurane-15-en-17,18-dioic acid(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5、7为首次从番荔枝果皮中分离得到。
    • 李敏; 吕燕; 陈细红; 沈建国; 段维军
    • 摘要: 【目的】从台湾进境的番荔枝果实样品上发现带有黑褐色、不规则病斑的病果,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病原种类及分类地位。【方法】采用常规PDA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可可花瘿病菌(Albonectria rigidiuscula)菌株2268-2-2-3,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序列比对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菌丝生长茂盛,菌落呈粉色,可产生大量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稍弯的柱形,具5~9个隔,大小为(52.98~76.33)μm×(5.38~8.56)μ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有0~1个隔,大小(4.95~10.38)μm×(2.61~5.12)μm,培养期间未见有性阶段。经rDNA基因间隔序列(ITS)和翻译延长因子基因序列(EF1A)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GenBank中多个可可花瘿病菌(A.rigidiuscula)菌株的ITS和EF1A基因序列同源性超过98%。根据EF1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多株可可花瘿病菌(A.rigidiuscula)分离物EF1A序列聚在同一个分枝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2268-2-2-3可侵染释迦果实,形成黑褐色不规则病斑。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地区释迦果上分离获得的菌株2268-2-2-3为可可花瘿病菌(A.rigidiuscula)。【结论】采用形态学、序列分析、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截获鉴定了来自台湾地区释迦果上的可可花瘿病菌。可可花瘿病菌是我国进境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为口岸检疫以及该病菌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 钱开胜
    • 摘要: 今年春节期间,广西大部出现明显降温降雨天气,高寒山区及桂北局部雨雪冰冻严重。为加强防范应对,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工作,广西及时组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专家编制了《广西农业生产防寒防冻技术手册(2022年)》,该手册内容包含7个篇章25种类,其中果树一个篇章占幅最多,达13个种类,包括柑桔、香蕉、龙眼、荔枝、杧果、火龙果、猕猴桃、菠萝、百香果、西甜瓜、番荔枝、番木瓜和莲雾。
    • 孙漫莹; 孟富宣; 段元杰; 阳世莹; 方海东; 刘海刚
    • 摘要: 从番荔枝的开花进程与花期、雌雄异熟性特点、雌雄配子发育与授粉特性、雌雄异熟性的激素调控和雌雄异熟性的遗传分析5个方面综述了番荔枝开花进程和雌雄异熟性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方仁(图/文)
    • 摘要: 番荔枝,又称释迦、番鬼荔枝、唛螺陀、佛头果,外形酷似荔枝,故名番荔枝,为番荔枝番荔枝属多年生半落叶性小乔木果树。原产于热带美洲及西印度洋,其属种分布较广,全球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果实为聚合果,呈圆形或圆锥形,果表有小瘤状突起鳞目;果肉由数十个小瓣组成,每个瓣里含有一颗黑色的籽核,呈奶黄油色或乳白色,肉质柔软嫩滑,芳香略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并具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番荔枝内酯”,被喻为“明日抗瘤之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种植前景广阔。
    • 杨涛华; 张晴雯; 龚霄; 李积华; 周伟
    • 摘要: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番鬼荔枝、大目番荔枝、红番荔枝、刺果番荔枝四种番荔枝果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番鬼荔枝、大目番荔枝及红番荔枝中含量较高的是柠檬烯、月桂烯、莰烯、γ-松油烯等萜烯类物质,刺果番荔枝中则以丙酸乙酯、辛酸乙酯、丁酸己酯、辛酸甲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为主.四组样品在PCA图中离散性较好,前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91.986%,PCA能有效区分四个番荔枝样品.通过比较不同番荔枝香气成分,找出其特征香气组分,为番荔枝全品种的品种香气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 黄伟雄; 安振宇; 方仁; 尧金燕; 龙兴
    • 摘要: [目的]探究感染根腐病番荔枝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为筛选鉴定番荔枝根腐病病原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感染根腐病的番荔枝根际土壤(感病根际土壤)和健康番荔枝根际土壤(健康根际土壤)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其真菌ITS1区和细菌V3 +V4区进行扩增测序,在门、纲、目、属和种水平上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结果]感病根际土壤的真菌数量明显增多,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感病根际土壤中的真菌隶属于2界5门16纲36目48科81属96种,健康根际土壤中的真菌隶属于3界7门17纲43目73科113属160种.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较健康根际土壤下降,真菌种类较少但均匀度上升.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d后真菌类菌株形成中等量、呈放射状的气生菌丝;菌落直径4.5 cm,菌落平铺,全缘,呈圆形,白色,气生菌丝绒状.采用供试引物对根际土壤病原菌菌株进行扩增,显示菌株的ITS序列与Fusarium acutatum(登录号AY569567.1)同源性达99.45%,说明扩增出的ITS序列(RRD-1)为F.acutatum的基因片段.[结论]感染根腐病番荔枝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较健康荔枝根际土壤明显下降,而真菌种类较少,均匀度上升.经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生物比对鉴定,初步确定引起广西地区番荔枝根腐病的病原菌可能为真菌镰刀属的F.acutatum.
    • 段元杰; 孟富宣; 阳世莹; 孙漫莹; 杨玉皎; 郭淑萍; 刘海刚; 方海东
    • 摘要: 以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凤梨释迦番荔枝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促花修剪方案对萌发新稍数量、新稍长、新稍茎径的影响,并对不同方向新稍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树冠内堂枝条疏除,树冠外围枝条保留并摘心的修剪方式有利于萌发更多的健壮新稍,树体中部和东面的新稍长势较好,实际生产中建议采取增加树体南面、西面保留枝条数和避免株与株之间枝叶郁蔽的方式来改善新稍光合环境,促使新稍生长健壮.
    • 高艳云; 袁安琪; 陈亚运
    • 摘要: 以95%乙醇提取番荔枝果皮,采用硅胶柱色谱反复分离,从中得到3个生物碱类成分,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为鹅掌揪碱、紫堇定、异紫堇定.3个生物碱类成分均为首次从番荔枝果皮中分离得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