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化学还原

电化学还原

电化学还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1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136393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浙江工业大学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等; 相关会议42种,包括2012中国(重庆)国际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表面·电镀与精饰年会、第七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第2届国际有机电化学与工业研讨会暨第12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等;电化学还原的相关文献由16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华民、邱艳玲、钟和香等。

电化学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36393 占比:99.73%

总计:136758篇

电化学还原—发文趋势图

电化学还原

-研究学者

  • 张华民
  • 邱艳玲
  • 钟和香
  • 李先锋
  • 马淳安
  • 乔锦丽
  • 张桃桃
  • 姚鹏飞
  • 毛景霞
  • 何志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松; 童新元; 王芸; 王卓群; 孙瑞莲
    • 摘要: 为探究螯合剂淋洗与电化学还原联用能否提高土壤重金属去除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种技术联用的处理方法.比较了淋洗与联用技术Cd和Pb的去除效率,探究了使用联用技术时土壤悬液重金属的传质机制,分析了不同螯合剂处理的成本效益.研究发现,联用技术能有效地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协同增强效应与螯合剂的螯合能力及再生能力有关.氨基多羧酸类螯合剂最大可将Cd和Pb的去除效率提高15.24%和27.05%,小分子有机酸最大可将Cd和Pb的去除效率提高5.31%和10.24%.结果表明,氨基多羧酸类螯合剂更适用于联用修复体系.认为其经济有效的修复手段是采用EDTA淋洗与电化学还原联用,可以将46.60%的Cd和76.93%的Pb从土壤中去除.
    • 毛麟; 钮东方; 胡硕真; 张新胜
    • 摘要: 本文以吡嗪和丙酮酸为原料,在铅电极上电化学活化过硫酸铵得到的硫酸根自由基为氧化剂,首次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乙酰基吡嗪。探究了电流密度、反应物摩尔比、反应物浓度、过硫酸铵、pH值对乙酰基吡嗪收率的影响,同时在外加硫酸亚铁的条件下探究复合活化法对收率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电流密度100 A·m^(-2),丙酮酸浓度0.33 mol·L^(-1),吡嗪浓度1.00 mol·L^(-1)),该反应的收率为44.12%。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简单易控,利用“清洁能源”电子代替了过渡金属盐以活化过硫酸铵,因而是一种环境友好的乙酰基吡嗪制备方法,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 龚小虎
    • 摘要: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CO2大量排放已经引发了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将CO2催化转化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燃料化学品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电化学催化因其具有能量可控和来源可靠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前途的CO2转化技术。Cu2O基材料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电催化材料,且具有地球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催化CO2还原研究领域中。本文中主要介绍了近年来通过Cu2O基电催化剂改性来实现高效电化学CO2还原方面的研究进展。
    • 胡玲; 吴燕翔; 舒建成; 陈绍勤; 赵志胜; 唐金晶; 刘作华; 陈梦君
    • 摘要: 硝酸根在电化学还原去除过程中存在多价态变化行为,该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体系.为探明硝酸根在去除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H_(2)SO_(4)浓度、电流、反应温度及NO_(3)^(-)浓度对阴极电位振荡的影响规律.采用循环伏安法、XRD、SEM-EDS及XPS表征方法,分析了反应体系循环伏安特性,以及反应前后阴极Cu表面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表面电子价态等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恒流条件下(Pt作为阳极、Cu作为阴极),H_(2)SO_(4)-NaNO_(3)体系发生了明显的电位振荡;当H_(2)SO_(4)浓度为0.10mol/L,电流为12mA,温度为20°C,NaNO_(3)浓度为0.20mol/L最佳电位振荡条件下,振荡平均振幅为1.15V,振荡平均周期为3s.另外,硝酸根在电化学还原去除过程产生的周期性电位振荡主要原因是阴极Cu表面生成的致密CuO薄膜不断溶解和形成,以及阴极表面H_(2)的周期性产生与消失.
    • 古铭岚; 苏永庆; 代灵英; 王晗雪; 张咪
    • 摘要: 大气中CO_(2)浓度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电化学还原CO_(2)是减缓CO_(2)浓度的一种有效方法。Ti电极经草酸腐蚀和热处理的改性后,原来光滑的微观表面出现了凹陷和孔洞,极大地增加了微观表面积和对CO_(2)电化学还原的反应活性。草酸改性Ti电极作为阴极用于CO_(2)在0.5 mol/L的KHCO_(3)溶液中的还原中,在电解电压为-1.4 V_(vs.SCE),电解时间3 h,产物甲醇的法拉第效率可达45.83%,且电极稳定。
    • 喻奥; 马国铭; 朱龙涛; 彭平; 李芳芳
    • 摘要: 研究了3种不同阳极(铜丝,镀锌铁丝和镍丝)材料对在熔盐中电化学还原CO_(2)制备的碳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探究了制备的3种碳材料,中空四面体碳(HQC,Cu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碳纳米片(CNS,Fe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和海绵状多孔碳(SPC,Ni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对2电子氧还原反应(2e;ORR)的电催化性能。研究表明,使用镀锌铁丝作为阳极材料制备的CNS由大量的碳纳米片构成,且该纳米片上具有丰富的孔洞结构以及较大的I_(D)/I_(C)(Raman光谱中D峰与G峰的强度之比,其比值反映材料的缺陷程度)值(0.996)。与HQC和SPC相比,CNS表现出最高的2e;ORR电催化活性和H_(2)O_(2)选择性(接近90%)。CNS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归因于其高的I_(D)/I_(C)值和高C—O/C=O比值,说明结构缺陷和C—O/C=O官能团对CNS催化性能至关重要。此外,CNS还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催化稳定性,在长达14 h的恒电压电化学催化测试后,环电流几乎无衰减。这种以CO_(2)为碳源合成可用于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的碳材料的方法,不仅可以作为缓解温室效应的潜在选项,也为CO_(2)衍生碳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佩璇; 彭芦苇; 何瑞楠; 李露露; 乔锦丽
    • 摘要: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是一种利用间歇性可再生电力缓解环境问题,并且生产液体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的有前途的方法。然而,传统的H型反应器由于在电解液中较低的CO_(2)溶解度以及两电极之间较大的极距而导致高欧姆电阻,严重限制了CO_(2)RR的电化学性能,不利于CO_(2)RR在工业应用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0.5 mol·L^(-1)KHCO_(2)的自生长Cu/Sn双金属电催化剂的高性能连续流膜电极组件(MEA)反应器,用于将CO_(2)转化为甲酸。与H型反应器相比,流动式MEA反应器不仅显示出优异的电流密度(-1.11 V_(RHE)时电流密度为66.41 mA·cm^(-2)),而且还保持了较高的甲酸法拉第效率(89.56%),并且能够稳定工作至少20 h。本文还设计了一套新型CO_(2)RR系统,可以有效地分离气态/液态产物。出乎意料的是,在-0.91 V_(RHE)且电池电压为3.17 V时,甲酸的生产率为163μmol·h^(-1)·cm^(-2)。本文为克服电化学CO_(2)RR的传质限制以及分离液体和气体产物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摘要: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3个同象的Cu_(3)-X簇合物(Cu_(3)-Cl,Cu_(3)-Br,Cu_(3)-NO_(3))。该化合物由氧心三核铜簇合物({Cu_(3)(μ_(3)-OH)(μ-pz)3(Im)_(3)}^(2+))(记为{Cu_(3)})和反阴离子组成。该{Cu_(3)}团簇活性中心预设计可助力CO_(2)电化学还原制乙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 韦能; 李家皓; 陈王洋; 张光文; 谢卫宁; 何亚群
    • 摘要: 为了提高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浸出效率,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实现对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索硫酸浓度、浸出时间、温度和电流密度等因素对锂、镍、钴和锰浸出率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电化学浸出前后正极片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实现了有价金属的还原,正极材料浸出后,主要剩余具有多孔结构的黏结剂PVDF;在硫酸浓度0.8 mol/L、浸出时间60 min、温度50°C、电流密度30 mA/cm^(2)的条件下,锂、镍、钴和锰的浸出率可分别达到97.2%、95.68%、95.09%、94.61%。
    • 韩布兴
    • 摘要: 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可将温室气体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和化学品,为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提供了一种可持续途径^(1-3)。金属纳米材料是电还原CO_(2)的一类高效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金(Au)基纳米材料是常用的制备一氧化碳(CO)产物的电催化剂^(4),而铜(Cu)基纳米材料则可以将CO_(2)转化为多种碳氢产物^(5)。作为描述金属材料中原子排布规律的参数,相是影响金属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应用性能的一个关键结构参数^(6,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