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还原

氧还原

氧还原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39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电工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47813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功能材料、电池、电源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氧还原的相关文献由2988位作者贡献,包括马紫峰、黄太仲、陆天虹等。

氧还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7813 占比:99.76%

总计:148164篇

氧还原—发文趋势图

氧还原

-研究学者

  • 马紫峰
  • 黄太仲
  • 陆天虹
  • 陈红飙
  • 黎华明
  • 高书燕
  • 李俊
  • 阳梅
  • 王辉
  • 唐浩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婧; 王海斌; 丛媛媛
    • 摘要: 铂(Pt)的价格高、储量低,开发优异的Pt基氧还原电催化剂对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性能和推动其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Pt基电催化剂活性提高的主要理论,综述了当前电催化剂性能提高的策略,包括电催化剂颗粒尺寸、暴露晶面、晶相和界面对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对Pt基电催化剂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 邓晓华; 江柱; 陈超; 党岱
    • 摘要: 清洁和可持续能源的大量应用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先进的储能/转换技术和设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充电式锌-空气电池(ZAB)拥有的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金属-空气电池之一。更重要的是,锌-空气电池所使用的锌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能量密度适中以及还原潜力高。但由于在充电过程中空气阴极上氧还原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十分缓慢,使得空气电池产生了相对大的超电势,也导致了ZAB无法实现商品化应用。沸石咪唑基金属有机框架(ZIFs)衍生的催化剂具有显著促进氧反应的能力。本文回顾了ZIFs衍生材料的最新进展,该材料可用作ZAB中的阴极催化剂。本文总结了一些主要的ZIFS衍生物材料在ZAB中的应用,包括了ZIFS衍生物的金属氮化物催化剂、ZIFs衍生物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ZIFs衍生物的S/P/B掺杂催化剂和ZIFs衍生物的非金属碳催化剂等,还论述了这些ZIFs衍生物催化剂的结构特点。最后,阐明了研发用于ZAB的先进ZIFs衍生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和一些观点。
    • 公维佳; 张鸿宇; 杨柳; 唐小斌
    • 摘要: 封面图片来自本期论文“钴/氮共掺杂碳基电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调控”,是基于核壳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新型双功能电催化材料的研究。传统贵金属基电催化剂在应用中存在制备成本高、无法同时具备优异的氧还原/氧析出双功能催化活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以核壳金属有机框架(MOFs)为前驱体制备具有高催化活性、高导电性的钴/氮共掺杂碳基电催化剂。
    • 程喆; 陈鹏华; 满小; 常迎; 贾晶春; 贾美林
    • 摘要: 以六水合氯化铈为前驱体、氯化钠为模板、牛奶为碳源,制备CeO_(2)修饰的三维氮、磷掺杂的碳基催化剂(CeO_(2)-NPC)。通过旋转圆盘电极(RDE)以及旋转环盘电极(RRDE),分析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氧还原反应(ORR)过程的影响;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等表征,探究合成过程对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煅烧温度发现,温度升高的过程中N、P等杂元素会随着小分子溢出,碳载体上的缺陷程度增加,CeO_(2)的质量分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 刘杰; 陈凤英; 李克智
    • 摘要: 采用原位固相合成法一步制备出碳纳米管基锌酞菁,水热法制备γ-MnO_(2),对碳纳米管基锌酞菁和γ-MnO_(2)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锌酞菁较为均匀地负载在碳纳米管上,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类似辫子状结构,γ-MnO_(2)呈纳米线状。碳纳米管基锌酞菁/γ-MnO_(2)双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和抗甲醇中毒性能,在0.1mol·L^(-1)KOH溶液中,可以催化氧气发生四电子反应直接生成水。
    • 徐远钊; 王升高; 王传新; 黄凯
    • 摘要: 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硝酸铁为铁源,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铁硫氮三异质元素掺杂碳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比表面积分析仪和电化学站研究了硫掺杂对铁氮碳纳米纤维(Fe-N-CNFs)微观形貌、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及氧还原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硫元素后,Fe-N-CNFs的纤维直径略有增大,纤维微孔分布更加均匀,形成C—S—C作为活性位点;比表面积和孔容量大幅提高,比表面积由813 m^(2)/g提升至1374 m^(2)/g,孔容量由0.366 cm^(3)/g增加至0.579 cm^(3)/g;在0.1 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其制备的电极的氧还原起始电位正移21 mV、半波电位正移48 mV、极限电流密度提升0.6 mA/cm^(2)、电子转移数达到3.8,氧还原催化活性大幅提高。
    • 龙宇; 马奎; 宋磊; 岳海荣; 梁斌
    • 摘要: 选取镧系钙钛矿氧化物LaCoO_(3-x)为研究对象,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Sr离子掺杂比的镧锶钴钙钛矿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手段测试了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组成和氧物种含量,采用线性扫描伏安(LSV)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探究了不同Sr离子掺杂比对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位Sr掺杂是一种有效提升钙钛矿材料氧空位的方法。当Sr掺杂比为0.5时,所制备的La_(0.5)Sr_(0.5)CoO_(3-x)具有较高的氧还原反应活性,以及远优于商业Pt/C的稳定性。
    • 闫啸; 石文武; 王新中
    • 摘要: 过氧化氢(H_(2)O_(2))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绿色氧化剂,在健康护理、污水处理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近年来,其作为零碳型储氢材料在长期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广受关注。当前H_(2)O_(2)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依赖蒽醌工艺,步骤复杂、废水废气排放量大,且生产和运输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电催化合成H_(2)O_(2)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为动力源,以水和氧气为原料实现按需现场合成H_(2)O_(2)。兼具高活性、高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是实现高效选择性合成H_(2)O_(2)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碳基电催化材料在电催化合成H_(2)O_(2)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催化位点调控,反应界面设计和催化剂结构优化等。通过合理设计催化剂组分和活性位点微环境调控,有望制备具有高稳定性的高效催化剂,缩小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距。希望本文可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实现按需合成H_(2)O_(2)的市场化应用。
    • 江梓聪; 张勇; 张留洋; 程蓓; 王临曦
    • 摘要: 过氧化氢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重要的化学原料,被广泛用于化学工业、漂白剂和废水处理等领域.近几十年来,过氧化氢主要通过蒽醌工艺生产.然而,该方法需要多步蒽醌加氢和氧化反应,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和能量消耗,同时伴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种替代策略是在贵金属催化剂的辅助下,由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高温下直接合成.但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高温下存在爆炸的危险,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探索一种低能耗、温和条件下生产过氧化氢具有重要的意义.太阳能驱动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通常认为,过氧化氢是由直接双电子还原(E(O2/H2O2)=0.68 V vs.NHE)或间接单电子O2还原(E(O2/•O2−)=-0.33 V vs.NHE)产生的.氧化锌半导体具有很的稳定性好、环保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经常被用于二氧化碳的光催化还原、污水处理和气体传感器等领域.氧化锌的导带电势(ECB=-0.5 V vs.NHE)比氧还原电势更负,意味着它在热力学上满足光催化过氧化氢生产的要求.然而,目前关于氧化锌的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的研究尚未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一维氧化锌纳米棒,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后,对其形貌和结构、光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系统地研究了以乙醇为牺牲剂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氧化锌纳米棒内部的氧空位被空气中的氧气重新填充,其催化生成过氧化氢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经300ºC焙烧的氧化锌光催化产过氧化氢的活性最好,为285μmol L-1 h-1.同时,对过氧化氢的生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过程中为间接单电子O2还原过程.氧气先与一个电子反应生成超氧自由基,再与两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分子.综上,本文为氧化锌纳米棒光催化产过氧化氢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认识,并提出了一种有前途的过氧化氢生产策略.
    • 李小丽; 李朋喜; 韩维文
    • 摘要: 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是一类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装置。为了实现碳中和生态经济,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将有望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利用方式之一。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是这两类能源利用装置最重要的两个反应。因此,提高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催化效率是提高它们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从简化、降低成本和系统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在同一电解系统中实现ORR和OER催化剂的耦合是可行的。在这方面,镍元素是催化ORR和OER最有效的双功能元素。本文对镍基化合物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