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专利文献34471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新华文摘、中国教育学刊、上海教育等; 中国教育学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侯怀银、叶澜、李政涛等。

中国教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34471 占比:99.38%

总计:34686篇

中国教育学—发文趋势图

中国教育学

-研究学者

  • 侯怀银
  • 叶澜
  • 李政涛
  • 柳海民
  • 任苏民
  • 卢曲元
  • 周霖
  • 王颖
  • 田汉族
  • 皇甫科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怀银; 王耀伟
    • 摘要: 在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因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深刻变革的信息技术时代,基于生命立场、学科立场和中国立场的中国教育学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建构、研究方法等呈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应然状态。信息技术时代中国教育学的建设,需要处理好信息技术时代产生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和中外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信息技术时代特征,适应信息技术时代要求,关注“人-机”教育实践,推动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建制革新、理论成果更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 拓丹丹; 严孟帅
    • 摘要: “双一流”是国家从发展战略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做出的总体表达。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转向下,中国教育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中国教育学在历经模仿学习、理论觉醒和中国特色化三个阶段后,需要在“学术自觉”的文化驱动下建构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形成以“学派传承”为主要特质的研究共同体,这是中国教育学走向一流并在国际上贡献中国智慧的必然途径。
    • 宋佳
    • 摘要: 迄今为止,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研究依然未能脱离舶来理论体系的桎梏,隐藏在多元维度逻斡架构的教育范式之下的,是缺乏中国本质教育文化的无意识输入。针对现状,本文殳足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研究进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困境,展开深入归因探讨,并提出几点推动中国教育学本土研究的导向性策略。
    • 李忠
    • 摘要: 由于契合教育救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杜威教育学说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一度被视为“新教育”的化身,不仅成为研究热点,而且成为教育制度革新以及教育实践改革的重要学理基础。然而,时至20世纪50~70年代末,出于思想改造的时代要求,杜威教育学说被视为唯心主义与资产阶级教育学说的代表,成为“谬论”与“反动”教育学说的代名词,受到全面批判、彻底否定与坚决摒弃。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学恢复重建过程中,杜威教育学说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又被重新认识、客观分析与理性对待,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与理论来源。杜威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境遇变迁,折射出中国教育学说的变革历程。未来的教育学史研究,要在坚守教育性质与遵循教育学自身发展逻辑基础上,解决好杜威教育学说是什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杜威教育学说的关系等问题。
    • 李新
    • 摘要: 20世纪前期,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教育的性质、目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对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学人在对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活·实践”教育便是其中之一。“生活·实践”教育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把生活教育和新时代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是立足中国国情、适应现代社会、回归育人本真的一种教育。
    • 丁钢; 侯怀银; 谭维智; 吴刚; 黄忠敬; 王保星; 龙宝新; 康永久; 肖绍明; 丁书林; 李政涛
    • 摘要: 为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展现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中国特色和中国自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2020)学术年会“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于2020年11月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分析建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探讨形成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路径和方法,创生和凝练教育学中国话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贡献。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分上下半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出席并致辞,与会专家基于各自学术背景和研究专长,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发言。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也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通览会议内容,本刊将专家发言的记录稿汇总整理,统一校订,并在专家本人审定基础上以“圆桌论坛”的方式公开发表。便利起见,这里略去了相关致辞和主持人介绍等环节。
    • 丁钢; 丁书林; 李政涛; 侯怀银; 谭维智; 吴刚; 黄忠敬; 王保星; 龙宝新; 康永久; 肖绍明
    • 摘要: cqvip:为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展现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中国特色和中国自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八届(2020)学术年会“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于2020年11月2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分析建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探讨形成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路径和方法,创生和凝练教育学中国话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贡献。会议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基地”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方式,分上下半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书光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出席并致辞,与会专家基于各自学术背景和研究专长,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发言。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也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通览会议内容,本刊将专家发言的记录稿汇总整理,统一校订,并在专家本人审定基础上以“圆桌论坛”的方式公开发表。便利起见,这里略去了相关致辞和主持人介绍等环节。
    • 刘铁芳; 李明达
    • 摘要: 2019年9月21—22日,全国教育基本理论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五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发现‘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逻辑’”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一、文化特征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及其教育学研究范式语言体系是学科范式的系统化诠释与表达.
    • 刘楠
    • 摘要: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中国教育学的理论自觉有着重要内在关联.中国教育学理论自觉的内涵阐释涉及"根据中国"核心层、"学术自主"中间层和"返身省思"外围层三个层级.呼应新时代的社会诉求、合乎教育学知识的增长逻辑以及符合教育学者的使命自觉是理论自觉之于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证成."根据中国"理念的有力实施、教育学知识的自主扩增以及教育学者使命的自觉践行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 李政涛
    •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创造和贡献了丰富多元且为世界所瞩目的“中国经验”。这些经验都属于“改革实践经验”,是只有通过改革、依托改革和在改革中才能形成的实践经验。中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具体、生动和鲜活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实践变革土壤有多丰厚,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就有多丰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