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甘草素

甘草素

甘草素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3487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成药、海峡药学、药物分析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江苏省营养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营养科技论坛、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营养分论坛暨江苏省营养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等;甘草素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蔡云清、蔡宝昌、杨静等。

甘草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487 占比:99.89%

总计:103599篇

甘草素—发文趋势图

甘草素

-研究学者

  • 蔡云清
  • 蔡宝昌
  • 杨静
  • 秦昆明
  • 陈文
  • 周倩
  • 王新春
  • 韩博
  • 黄青
  • 刘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晓霞; 刘向荣; 李建蓉; 李致远; 张桓虎; 路晓庆
    • 摘要: 目的筛选与雌激素受体(ER)α结合力最好的中药成分并验证其抗胃腺癌效果。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比较雌激素受体基因与胃腺癌中的相关性并评估雌激素受体1基因表达量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借助分子对接对比20种中药成分与ER-α结合性能,采用噻唑兰(MTT)实验验证甘草素抗胃腺癌效果并通过抗体封堵实验验证甘草素的作用靶标蛋白。结果ESR1在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中表达低,是影响患者首次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20种黄酮类物质中与ER-α对接能力最好的为甘草素。与空白对照相比,30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甘草素组胃癌细胞抑制率均升高[分别为18.0±4.8、16.9±2.5、54.1±4.7;均P<0.05],甘草素+ER抗体组与甘草素组相比,胃癌细胞抑制率降低[分别为31.3±0.7、46.2±0.3;P<0.05]。结论甘草素与ER-α对接能力最强,可激活ER-α抑制胃腺癌进展,有望成为胃腺癌治疗的新药物。
    • 孙甲琛; 孙文涛; 孙慧; 吕波; 李春
    • 摘要: 利用同源序列比对和分子进化树分析从胀果甘草转录组数据库中挖掘并成功克隆到2个黄酮合酶基因:Gur.gene26505和Gur.gene26116。经表征Gur.gene26505为黄酮合酶Ⅱ,具有催化甘草素特异性合成7,4′-二羟基黄酮的特性,而Gur.gene26116为黄烷酮2位羟化酶,可催化甘草素生成包括7,4′-二羟基黄酮在内的三种产物。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黄酮合酶Ⅱ(Gur.gene26505)催化合成7,4′-二羟基黄酮特异性的原因。由于Gur.gene26505活性口袋附近特有的刚性结构β片层使大位阻苯丙氨酸残基翻转至羟化中心下方,消除了羟化产物2-羟基甘草素进入脱水中心的阻力进而发生C_(2)-C_(3)位的脱水反应特异性生成7,4′-二羟基黄酮。最后通过基因过表达、反应条件优化和强化菌体生长建立了7,4′-二羟基黄酮特异性合成的最佳细胞催化工艺,使甘草素转化率达到了76.67%。
    • 吕金鹏; 姜松周; 李思淇; 张锡梅; 杨莹; 宋国强
    • 摘要: 研究甘草素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中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取0,10,20,40,60,80μmol/L异甘草素作用B16F10细胞48 h,MTT法检测甘草素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根据增殖活性,筛选出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10,20,40μmol/L的甘草素处理B16F10细胞48 h,采用氢氧化钠裂解法、Masson-Fontana氨银染色法、Western印迹方法研究甘草素对B16F10细胞黑色素合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与对照组相比:20,40μmol/L可以显著促进黑色素合成,促进黑色素合成相关蛋白TYR,TRP-1,MITF的表达;40μmol/L甘草素可以激活B16F10细胞中的p38通路。p38通路抑制剂SB203580可以阻断甘草素的促黑色素合成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甘草素通过激活p38信号通路,促进黑色素合成相关蛋白TYR,TRP-1,MITF的表达,进而促进黑色素合成。
    • 唐乃高; 李鹏程; 翁海勇; 董慧; 郑根建
    • 摘要: 目的研究甘草素通过微RNA-486-3p(microRNA-486-3p,miR-486-3p)靶向盘蛋白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甘草素处理人口腔鳞状细胞癌SCC-15细胞48 h,MTT法检测甘草素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将细胞分为对照组、甘草素组、miR抑制剂组、病毒对照组、抑制慢病毒组和过表达慢病毒组,RT-PCR检测miR-486-3p和DDR1表达;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3表达。将细胞分为转染对照组和转染组,使用包含野生型或突变型DDR1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miR-486-3p和DDR1的结合情况。结果与0μmol/L甘草素比较,100、120、150μmol/L甘草素能明显抑制SCC-15细胞的生存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甘草素组miR-486-3p的相对表达量、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相对比率均明显升高(P<0.05),DDR1的相对表达量、EdU阳性细胞相对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甘草素组比较,miR抑制剂组miR-486-3p的相对表达量、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相对比率均明显降低(P<0.05),DDR1的相对表达量、EdU阳性细胞相对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抑制慢病毒组EdU阳性细胞相对比率明显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相对比率明显升高(P<0.05);过表达慢病毒组EdU阳性细胞相对比率明显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Caspase-3相对比率明显降低(P<0.05)。miR-486-3p与DDR1存在结合位点。与转染对照组比较,转染组相对荧光素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野生型DDR13'-UTR相对荧光素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甘草素通过miR-486-3p靶向DDR1抑制SCC-15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 王海东; 张芸; 陈美林; 宋兴发
    • 摘要: 目的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麻杏口服液中麻黄碱、甲基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素和阿魏酸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麻杏口服液甲醇稀释液直接加入内标溶液后经过KLP-SPZ-002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含0.1%甲酸,48.75∶16.25∶35,v/v/v),流动相流速为500μL·min-1,质谱监测器采用ESI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正负离子切换进行扫描。结果5种成分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5.6%~106.4%之间。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可以应用于麻杏口服液的常规质量控制。
    • 张晓燕; 苏晓娟; 宁晨旭; 王勃; 孟祥龙; 张朔生
    • 摘要: 目的:运用多指标-响应曲面法建立甘草汁的最优制备工艺.方法:以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铵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响应曲面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甘草汁制备工艺的影响,优选出最优的甘草汁制备工艺.结果:甘草汁的最优制备工艺为:甘草加16倍量水,浸泡30 min,煎煮2次,每次70 min.结论:采用响应面法建立的模型相对准确,可以较好地预测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铵的含量;优选的甘草汁制备工艺方法可行,为制定甘草汁的质量标准和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萍; 李国维; 秦昆明; 杨超; 孙戡平; 蔡宝昌; 金俊杰
    • 摘要: 目的 建立参茯消甘饮的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YMC-Pack ODS-A(250 mm×4.6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9 mL·min-1,柱温:40°C,检测波长:254 nm.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处理分析,建立参茯消甘饮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 确立了16个共有峰的共有模式,8个批次参茯消甘饮样品指纹图谱各色谱峰的分离较好,符合指纹图谱检测要求.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靠、简便易行,为参茯消甘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林晓春; 李旭桂; 张志勤; 郑锦坤; 翁立冬
    • 摘要: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草总黄酮口腔贴膜中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Aglient HC-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时20%A~30%A,10~30 min时30%A~45%A,30~40 min时45%A~60%A,40~50 min时60%A~90%A),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6 nm(0~30 min)、365 nm(30~50 min),柱温为30°C,进样量为10μL.结果 甘草查尔酮A、甘草素的质量浓度分别在4.16~166.40μg/mL和0.384~15.36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4%和98.81%,RSD分别为1.06%和1.13%(n=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甘草总黄酮口腔贴膜中甘草查尔酮A和甘草素的含量测定.
    • 许柯; 史长灿; 金俊杰; 蔡宝昌; 蔡挺
    • 摘要: 目的:研究甘草素熔融的转变产物和溶液中的转变产物及其转变动力学.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色谱柱分离转变产物,运用紫外光谱、液质联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确定甘草素转变产物的结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法研究温度和pH对甘草素在溶液中转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甘草素经过熔融和溶液中的转变产物均是异甘草素.一定时间范围内,溶液中的甘草素向异甘草素的转变与时间成正向的线性关系,转变速率与温度和pH有关.结论:甘草素在制剂和分析过程中应避免高温,其溶液也应避免受热并维持较低的酸性环境.
    • 庄开颜; 高硕; 柳晴; 陈锡强; 刘可春; 张云; 夏青
    • 摘要: 目的 利用斑马鱼模型结合网络药理学,研究甘草酸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及作用机制,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减毒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 选用受精后48 h(48 hpf)的健康野生型AB系斑马鱼,脱膜后随机移入6孔板中,每孔30枚.对照组加入新鲜养鱼水;模型组和各药物处理组均给予乌头碱溶液,终浓度均为10 μmol/L;各药物组同时分别给予低、中、高浓度(10、50、100 μmol/L)的甘草酸、甘草素、甘草苷和低、中、高浓度(1、5、10μ.mo l/L)的异甘草素,各组斑马鱼处理后放入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至72 hpf,在显微镜下记录斑马鱼20 s心跳并拍照,计算心率,并利用Image-Pro Plus 5.0软件计算心包面积,筛选甘草中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的成分.通过心脏结构与功能分析、活性氧(ROS)和凋亡细胞检测,进一步验证甘草酸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作用.基于PharmMapper、Swiss Target Prediction、STITCH数据库收集乌头碱毒性作用靶点,利用CTD、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以"心脏毒性""心脏损伤""心衰"为关键词检索靶点,将上述两组靶点导入Draw venn在线绘图取交集,得到乌头碱心脏毒性作用靶点集;从PharmMapper数据库中收集甘草酸活性靶点集;将2个靶点集共有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对结果进行拓扑分析,以节点度值中位数为标准筛选重要靶点;得到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幼鱼心包水肿显著(P<0.01),心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酸与异甘草素各浓度组、甘草苷高浓度组心包面积显著下降(P<0.01),甘草酸效果更加明显且呈浓度相关性;甘草酸低和高浓度、甘草素高浓度和异甘草素低浓度拮抗乌头碱所致心率加快效果显著(P<0.05、0.01).甘草酸可浓度相关性地拮抗乌头碱导致的斑马鱼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且高浓度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甘草酸显著抑制乌头碱诱导的斑马鱼体内活性氧生成(P<0.01);明显减弱乌头碱导致的细胞凋亡.甘草酸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 GRB2、CDC42、EGFR、GSK3B、SRC等关键靶点,以及PI3K-Akt、Ras、FoxO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 甘草酸可以显著拮抗乌头喊心脏毒性,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 Ras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