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02281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中国粉体工业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江苏省颗粒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江苏省化工环保技术2014研讨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等;物理吸附的相关文献由1207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剑峰、程锦荣、魏西秦等。

物理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2281 占比:99.64%

总计:102646篇

物理吸附—发文趋势图

物理吸附

-研究学者

  • 柳剑峰
  • 程锦荣
  • 魏西秦
  • 袁兴红
  • 张立波
  • 李广之
  • 孙伟
  • 丁延伟
  • 余红发
  • 刘冲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鹤; 王子寒
    • 摘要: 固体润滑是指在摩擦表面用粉末状固体或薄膜状固体进行的润滑。固体润滑剂剪切强度低,易附着于摩擦表面,能够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一个连续且稳定的润滑薄膜,从而降低摩擦副的摩擦磨损。在某些不能使用或禁止润滑油/润滑脂的特殊场合,固体润滑剂表现出其独特的润滑优势。固体润滑膜有物理吸附膜和化学吸附膜,在摩擦的过程中会形成摩擦转移膜和摩擦聚合物膜。对几种常见的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膜形成机制及对影响固体润滑膜摩擦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发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新型固体润滑剂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李珊珊; 奚志林
    • 摘要: 为研究室温下煤对氧气的吸附情况,选择不同变质程度的样品,利用氮吸附法、介孔分析模型(berreit joyner halenda,BJH)和多层吸附方程(brunauer emmett teller,BET)计算并分析样品的孔隙结构,在不同空气湿度和粒径条件下测定样品的氧气吸附量。结果表明:氧气吸附量与微孔体积呈正相关,与平均孔径呈负相关;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氧气吸附量先增加再减小;粒径对吸氧量的影响较为复杂,随着粒径的减小无烟煤氧气吸附量大幅度减小,长焰煤、褐煤和烟煤的吸氧量先增加后减小。本研究对抑制煤在常压下发生低温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宋珂琛; 崔希利; 邢华斌
    • 摘要: 直接空气捕集(DAC)等新兴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技术保障,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分析了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的特性,归纳总结了胺功能化无机材料和聚合物、金属氢氧化物和碳酸盐、多孔材料等痕量二氧化碳捕集性能,初步分析了负载方式、载体结构等与吸附容量和动力学的关系。浅析了该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能耗和性能方面对捕集材料和技术的研发提出以下建议:相较于物理吸附材料,胺功能化材料和固体碱等化学吸附材料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在工艺开发领域,可以借鉴其他低浓度气体深度脱除工艺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不同工艺优势,设计多种工艺耦合的流程;最后,在严峻的环境问题下,必须加快材料研发的步伐,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材料的设计和低能耗再生方式的开发上。
    • 缪金波; 彭海益; 黄燕春; 姚晓刚; 邓诗峰
    • 摘要: 采用30%H_(2)O_(2)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对Ca_(0.7)La_(0.2)TiO_(3)(CLT)进行了羟基化(CLT-OH)和硅烷化(CLT-VT)改性,分别在陶瓷表面获得了亲水和疏水层,两者分别与树脂间形成氢键作用和物理吸附。采用熔融浇铸法,将改性后的陶瓷和乙烯基含硅芳炔树脂树脂(PSAE)制备成具有系列化介电常数微波介质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陶瓷/树脂界面作用力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vol%CLT-VT/PSAE获得了10 GHz下最优的介电性能,介电常数13.8,介电损耗3.16×10^(-3);40vol%CLT-OH/PSAE获得了最优的综合性能,弯曲强度达50 MPa,介电常数14.77,介电损耗3.29×10^(-3)。
    • 马锡淼; 廖颖敏; 吴巧玲; 陈霞明
    • 摘要: 矿山等行业产生的废水中,亚铁离子的含量过高,会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分别设计了单因素、正交、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等实验,研究改性榕树叶对废水中亚铁离子的吸附效果。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废水中亚铁离子的去除率,随着榕树叶投加量、振荡时间和振荡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榕树叶的投加量,最小为振荡温度。当榕树叶粉末投加量为0.21g、振荡温度为40°C、吸附时间为315min时,改性榕树叶对水中30μg·m L^(-1)亚铁离子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8.75%。整个吸附过程很好地遵循了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以物理吸附为主。经改性榕树叶处理后的废水,符合电镀铁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城镇下水道末端污水水质A级排放标准。改性榕树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吸附剂,用于处理含亚铁离子的废水,可实现以废治废和节能减排,在环境治理领域将体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 王丝雨; 周仲魁; 张益硕; 杨顺景; 李龙祥; 樊小磊
    • 摘要: 膨润土常被用于放射性核素铀的吸附与固化,但天然膨润土的硅氧结构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导致对污染物的吸附效果较差。本文以DTAB为有机改性剂,膨润土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DTAB有机改性膨润土,并进行表征对比分析,并考察pH值、改性膨润土用量、温度、吸附时间、铀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DTAB有机改性膨润土吸附模拟废水中U(Ⅵ)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改性后的膨润土孔道扩大,间距扩大,而且增加了大量的疏水官能团,吸附效果得到大幅改善;试验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4.0、改性膨润土用量0.1 g(2 g/L)、温度333.15 K、铀废水初始浓度10 mg/L、吸附时间240 min,此条件下铀去除率大于99%;动力学拟合表明,该材料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该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等温吸附模型拟合表明,该吸附模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为34.45 mg/g。
    • 刘畅; 李玉宝; 左奕; 李吉东
    • 摘要: 羟基磷灰石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作为骨修复材料和药物载体,然而目前尚未见到羟基磷灰石负载生物活性因子黄芩苷(baicalin,BA)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本文提出并比较了三种不同的负载方法。通过化学沉淀法和微波水热法分别合成了纳米短棒状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 HA)和微米球状羟基磷灰石(microhydroxyapatite,m HA),使用这两种不同形貌的羟基磷灰石通过吸附、微波水热一步法合成负载和喷雾干燥三种途径负载黄芩苷。通过TEM、SEM、FTIR、XRD分析了不同载药方式制得的载药羟基磷灰石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对比了三种载药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制备羟基磷灰石负载BA的载药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同时达到较高的药物包封率,且这种方法简单快捷,结果重复性好,易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吴吉昀; 冯博; 陈燕; 刘建英; 杨增烨
    • 摘要: 将粉煤灰、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制得吸附剂——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吸附选矿废水中的Cr(Ⅵ),考察了溶液Cr(Ⅵ)初始浓度、pH值、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参数对吸附剂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与硅藻土复合焙烧改性后,材料孔隙增加,比表面积增大;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在溶液Cr(Ⅵ)初始浓度10 mg/L、pH=2、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投加量20 g/L、吸附温度60°C、吸附时间6 h条件下,500°C焙烧2 h制得的粉煤灰-硅藻土复合材料对废水中Cr(Ⅵ)去除率可达70.6%。
    • 王焕君; 刘牛; 郑棹方; 邢侠; 郜时旺; 刘练波; 牛红伟; 郭东方
    •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控制CO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举措。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一种负排放技术,能够对交通、农林、建筑行业等分布源排放的CO进行捕集。DAC材料的性能及成本是决定DAC技术能否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最主要因素。综述了DAC材料的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化学吸收材料、化学吸附材料、物理吸附材料和双功能碳捕集材料的性能指标和优缺点,并对不同的DAC材料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指出开发低成本、高通量、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碳捕集材料是实现DAC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 刘利; 诸力维; 彭喜林; 周洋; 张楷彬; 孙浩荻; 李晓林
    • 摘要: 磷元素是动物和植物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随着磷元素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期间产生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磷元素,磷元素的富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导致大量水体生物死亡。目前,污水中磷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正磷酸盐、非正磷酸盐(亚磷酸盐、次磷酸盐)和有机磷等。随着表面处理工业的发展,非正磷酸盐是磷化表面处理的重要试剂,且应用越来广泛。相比于正磷酸盐,非正磷酸盐无法用生物法和混凝法直接去除,从而造成总磷超标。因此,非正磷酸盐的去除是目前净水过程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有关非正磷酸盐的去除方法进行汇总和提炼,找到针对不同体系的适用的方法。非正磷酸盐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吸附法和化学氧化法。物理吸附法对低浓度非正磷酸盐污水的吸收效果较好,处理效率高,但对高浓度非正磷酸盐污水的吸收有着较大的限制;化学氧化法是常用的处理非正磷酸盐的方法,化学氧化法又分为传统氧化、芬顿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等。但化学氧化法由于需要外加药剂,产生的污泥含量较高,后续需要较高的处理费用。总的来看,物理法和化学法各有优劣,对于非正磷酸盐的处理,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