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烷基酚

烷基酚

烷基酚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64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1291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中国纤检、精细石油化工、润滑油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第十七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2008年氟硅材料和涂料行业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技术研讨会等;烷基酚的相关文献由1356位作者贡献,包括沙鸥、董栋、韩聪平等。

烷基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1291 占比:99.45%

总计:41519篇

烷基酚—发文趋势图

烷基酚

-研究学者

  • 沙鸥
  • 董栋
  • 韩聪平
  • 李应成
  • 万峰
  • 刘卫国
  • 张卫东
  • 张成
  • 李长彬
  • 柴海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砚泽; 彭晓波; 文志刚; 何文祥; 严刚; 刘栩; 钟鸣; 田伟超
    • 摘要: 烷基酚是一类由酚类化合物烷基化后产生的化合物,与其他非烃化合物相比,更易溶于水。文章通过不同温度(25°C、45°C和65°C)、不同盐水浓度(4000 mg/L、6000 mg/L和8000 mg/L)和不同原油类型(X37、X45和X61)的三组油水分配实验,研究了烷基酚在油水两相间的分配特征,确定了烷基酚分配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同系物烷基分子量的增加,油水分配系数也随之增加;烷基酚的油水分配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同系物烷基分子量大的对温度更加敏感;烷基酚在油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随着水相盐度的增加而升高。从实验结果来看,温度和水相的盐度均会造成烷基酚油水分配系数差异,且温度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烷基酚在油水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可以为原油的二次运移和油藏开发的水驱前缘方向判断提供更多依据。
    • 孟冬玲; 陈志燕; 王维刚; 朱文静; 周芸; 唐纲岭; 杨飞
    • 摘要: 【目的】建立通过式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烟用水基胶中烷基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噻唑啉酮杀菌剂的方法。【方法】样品用甲醇提取,经PRi ME HLB通过式固相萃取净化后,以ACQUITY UPLC HSS C18 SB (100 mm×3.0 mm, 1.8μm)为色谱柱,水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所有分析物回收率在86.6%~104.4%之间,日内精密度为1.5%~5.6%,日间精密度为2.3%~5.1%。在8~800ng/m L的浓度范围内所有化合物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1),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范围分别为0.17~0.62mg/kg和0.54~1.94 mg/kg。【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选择性强,可用于烟用水基胶样品中烷基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噻唑啉酮杀菌剂的同时测定。
    • 彭晓波; 孙砚泽; 文志刚; 何文祥; 刘岩; 王宁; 严刚; 刘栩; 钟鸣; 高永亮
    • 摘要: 原油中酚类化合物在水驱过程中随着含水率上升具有极强的“敏感性”,这一特征暗示酚类化合物在油相和水相中分配行为差别明显,对该规律的认识,有望根据酚类含量的变化判断油藏中水驱前缘的方向。笔者等通过研究油水梯度配比实验后的酚类化合物的分配特征,确定烷基酚在原油和水中的分配规律并计算得到烷基酚的油—水分配系数:苯酚的油—水分配系数为1. 98,C_(1)烷基酚的平均油—水分配系数大小为4. 60;C_(2)烷基酚平均油—水分配系数为12. 82;C_(3)烷基酚油—水分配系数平均值为54. 69。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烷基酚的含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下降,并且C_(1)烷基酚对含水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间甲基酚与对甲基酚变化尤为明显。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烷基酚在油和水之间分配的理论模式,用于描述不同水/油比率中的烷基酚的分配规律。根据分配模式可知,具有不同油—水分配系数的烷基酚异构体在原油和水之间的分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随着水/油比率的增加而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原油中的烷基酚最终含量都趋近于零。该分配模式能拓展油藏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以期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 周同娜; 尹海亮
    • 摘要: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烷基酚含量时衍生化处理是关键步骤,通过详尽考察影响9种短链烷基酚化合物(4-特丁基酚、4-正丁基酚、4-正戊基酚、4正己基酚、4-特辛基酚、4-正庚基酚、壬基酚、4-正辛基酚和4-正壬基酚)衍生反应的相关因素,包括衍生试剂种类、衍生试剂用量、衍生时间、衍生温度、衍生介质等,获得了该系列化合物衍生反应的最优条件,衍生试剂选择BSTFA(99∶1),衍生试剂用量为100μL,衍生温度为25°C(室温),衍生时间为1h,衍生用介质为二氯甲烷。在该条件下,9种短链烷基酚化合物均能衍生完全。
    • 周同娜
    • 摘要: 采用液液萃取-GC/MS法(LLE-GC/MS)和固相萃取-HPLC法(SPE-HPLC)测定地表水和生活污水中9种烷基酚化合物含量并使用配对样品t检验判定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水质中均有不同数量的目标物存在方法间的显著性差异。地表水中存在方法显著差异的目标物数量少于生活污水,2种方法分析目标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方法中目标物回收率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建议对于基质复杂的生活污水,优先采用LLE-GC/MS法测定目标物含量,而对地表水,两种方法没有明显差异。
    • 胡苹; 曾安然; 王经逸; 吕明旭; 吉顺峰; 刘丽丽; 王育玲
    • 摘要: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同时快速测定纺织品中2种烷基酚的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样品用甲醇在60°C超声提取30 min,萃取液过滤后以C18色谱柱为分离柱,电喷雾负离子模式电离,多重反应监测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2种烷基酚在0.05~1 mg·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25(OP)和0.34(NP)mg·kg^(-1),在3个不同浓度水平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为81.7%~109.0%,相对标准偏差(n=6)为4.3%~9.2%。方法检出限低,分析时间短,适用于实际纺织品材料中烷基酚的分析检测。
    • 曹志秀
    • 摘要: 建立了测定土壤中烷基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PEP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用乙腈和水进行梯度洗脱,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分离,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烷基酚在1~100μ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大于0.995。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4.0%~101.0%,相对标准偏差为0.152%~2.870%,方法检出限为0.2~0.5μg/kg。此方法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快速、高效,适用于土壤中烷基酚残留分析的测定。
    • 丁力进; 白洁; 孙峰; 张妍琰; 顾伟
    • 摘要: 针对烷基酚(Alkylphenol,AP)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lkylphenol ethoxylates,APEO)测试方法回收率低、精密度差等问题,利用烷基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在反向色谱中不同碳原子聚合物共流的特点,采用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联用技术建立羽绒中AP和APEO残留量测试方法。研究发现:超声波萃取优于微波萃取、索氏萃取;液相色谱参数为:15 cm C18色谱柱,流动相A泵V(甲醇)[DK]∶V(乙腈)[DK]∶V(水)为79[DK]∶7[DK]∶23,流速0.8 mL/min,B泵甲醇,流速0.2 mL/min,等度洗脱,可以实现AP和APEO中辛基酚(Octylphenol,OP)、壬基酚(Nonylphenol,NP)、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ctaphenyl Polyoxyethyiene,OPnEO)、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onyl phenoxypolyethoxylethanol,NPnEO)完全分离;该检测方法下OP、NP线性范围为0~9mg/kg,OPnEO、NPnEO为0~5mg/kg,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OP、OPnEO、NP、NPnEO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12、0.018、0.042、0.053mg/kg,精密度分别为2.58%、4.06%、1.14%、4.64%,回收率分别为96.00%、93.50%、97.00%、101.5%。
    • 马晓
    • 摘要: 由四川远星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的专利(公布号CN 111732792A,公布日期2020-10-02)"一种用于防爆轮胎气密层的胶料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用于防爆轮胎气密层的胶料,配方为溴化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橡胶60~100,聚异戊二烯橡胶0~40,40,炭黑N660 10~50,白炭黑0~45,软化剂3~5,氧化锌2~5,硬脂酸1~3,树脂2~5,均匀剂1~2,烷基酚二硫化物0~1,交联剂0.5~1,促进剂1.5~2;采用两段混炼工艺。
    • 刘太胜; 姜沄林; 蒋宇霞; 邓瀚锵; 孙凯峰
    • 摘要: 综述了烷基酚和双酚A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态毒理研究现状,重点对APs和BPA的藻类生物降解研究进行系统论述.水环境中APs和BPA的浓度已普遍超过其安全阈值,且存在超过其类雌激素干扰效应浓度上限的状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构成了严重威胁.APs和BPA的藻类降解能效存在种间差异,且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降解能效研究鲜有报道.综合现有研究资料,APs和BPA的藻类降解机理和过程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高耐受性、高降解能效微藻的筛选和自然环境中藻类降解能效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开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