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素形态

氮素形态

氮素形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43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633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2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作物学科发展与粮食安全、第二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会2012年首届学术年会、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等;氮素形态的相关文献由150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世伟、沈其荣、周毅等。

氮素形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5 占比:5.15%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7633 占比:94.63%

总计:8066篇

氮素形态—发文趋势图

氮素形态

-研究学者

  • 郭世伟
  • 沈其荣
  • 周毅
  • 马新明
  • 张福锁
  • 邹春琴
  • 王康才
  • 张毅
  • 李生秀
  • 李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良平; 郭鑫; 起登凤; 翟敏; 李壮; 赵平娟; 彭明; 牛兴奎
    • 摘要: 为明确氮素浓度和形态与木薯花青素产生和积累的关系,基于氮素胁迫能够在拟南芥等植物中促进花青素产生的研究结果,以木薯品种Arg7为研究对象,研究木薯无菌幼苗在添加了(1)40 mmol/L NO_(3)^(-)+20 mmol/L NH_(4)^(+),(2)40 mmol/L NO_(3)^(-),(3)20 mmol/L NH_(4)^(+),(4)0.4 mmol/L NO_(3)^(-)+0.2 mmol/L NH_(4)^(+),(5)0.4 mmol/L NO_(3)^(-),(6)0.2 mmol/L NH_(4)^(+),(7)1 mmol/L(N),(8)5 mmol/L(N),(9)9 mmol/L(N),(10)13 mmol/L(N)10种氮素浓度和形态的MS培养基中生长40 d的农艺性状,以及对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的诱导和花青素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木薯品种Arg7无菌幼苗在添加有40 mmol/L NO_(3)^(-)+20 mmol/L NH_(4)^(+),40 mmol/L NO_(3)^(-)和20 mmol/L NH_(4)^(+)的MS缺氮培养基中生长至40 d,没有观察到花青素产生;与40 mmol/L NO_(3)^(-)+20 mmol/L NH_(4)^(+)处理条件相比,在40 mmol/L NO_(3)^(-)条件下的株高和初生根根长没有显著差异,但初生根根数显著减少,而在20 mmol/L NH_(4)^(+)条件下其株高、初生根根长和初生根根数都受到极显著抑制;木薯品种Arg7无菌苗在含有0.4 mmol/L NO_(3)^(-)+0.2 mmol/L NH_(4)^(+),0.4 mmol/L NO_(3)^(-)和0.2 mmol/L NH_(4)^(+)的MS缺氮培养基中生长至40 d,3种处理条件下的木薯茎秆和叶柄中花青素积累明显,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被诱导表达;与40 mmol/L NO_(3)^(-)+20 mmol/L NH_(4)^(+)条件下相比,在0.4 mmol/L NO_(3)^(-)+0.2 mmol/L NH_(4)^(+),0.4 mmol/L NO_(3)^(-)和0.2 mmol/L NH_(4)^(+)条件下的株高、初生根根长和根数极显著降低,而花青素含量极显著增加,且花青素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增加呈负相关关系(R^(2)=0.96)。由此表明,木薯品种Arg7无菌幼苗植株中花青素的诱导表达只与氮素浓度有关,而与氮素形态无关。
    • 赵军; 许泽宏
    • 摘要: 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非生物因素之一,合理的调控措施可以减轻盐渍化对植物的危害。采用砂培试验,以德玉4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定3个盐分浓度(0、50、100 mmol/L NaCl)、4个硝铵水平[NO_(3)^(-)(%)/NH_(4)^(+)(%)=0/100、70/30、30/70、100/0],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盐胁迫下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氮素形态如何,NaCl胁迫明显影响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在0 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单施NH_(4)^(+)或硝铵混施处理比单施NO_(3)^(-)处理具有更高的干质量、叶面积及SPAD值。盐胁迫(50、100 mmol/L NaCl)条件下,存在NH_(4)^(+)供应情况下玉米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等光合特征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等荧光参数均具有较大值,叶片非化学猝灭系数、水势、渗透压、膨压等参数存在较小值,表明供给NH_(4)^(+)可有效减轻盐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各处理的无机离子(Na^(+)、K^(+)、NH_(4)^(+)、Ca^(2+)、Mg^(2+)、Cl^(-)、NO_(3)^(-))数据表明,在根系养分吸收过程中,NO_(3)^(-)被Cl^(-)取代造成养分运输受限是盐胁迫抑制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NH_(4)^(+)比NO_(3)^(-)更有利于缓解玉米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综上,本研究结果诠释了通过培育耐盐性较高的玉米品种和施用NH_(4)^(+)肥料,对于开发利用中低度盐渍化土壤具有可行性。
    • 蒋文婷; 田立斌; 朱高荻; 唐荣贵; 林永新; 潘灵强; 蔡延江
    • 摘要: 【目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亚热带地区氮损失的主要途径,我们研究了不同形态含氮化合物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方法】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设置土壤中添加KNO_(3)、NH_(4)NO_(3)、NH_(4)Cl、KCl处理,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CK),在25oC黑暗条件下培养。在培养0.5 h,1、3、5、7、14、28、60天,测定土壤N_(2)O排放速率,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溶性氮(WSN)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土壤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nirS、nirK、nosZⅠ、nosZⅡ基因丰度。【结果】培养第60天,氮添加与KCl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DOC含量,NH_(4)NO_(3)、NH_(4)Cl处理显著增加了WSN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H。氮添加及KCl添加处理均增加了土壤AOA、AOB、nirK基因丰度,降低了nosZⅠ、nosZⅡ基因丰度。氮添加处理N_(2)O排放速率均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且相较于CK处理均增加了N_(2)O累积排放量,KNO_(3)、NH_(4)NO_(3)、NH_(4)Cl和KCl处理累积排放量的增幅分别为524.3%、771.1%、652.7%、98.6%。N_(2)O排放速率与NO_(3)^(−)、WSN、nir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nosZⅠ、nosZⅡ基因丰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铵态氮添加能显著促进毛竹林土壤N_(2)O的排放,其效果高于硝态氮,NH_(4)NO_(3)作为混合氮,外源性NH_(4)^(+)-N、NO_(3)^(−)-N同时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比单独添加NH_(4)^(+)-N、NO_(3)^(−)-N更显著,但并未出现叠加效应。
    • 张春柳
    • 摘要: [目的]探究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水培油麦菜苗期生长和品质指标的影响,以筛选最适合的水培营养液。[方法]以油麦菜幼苗为试材,设置5个氮素水平(T_(1)~T_(5)),NO_(3)^(-):NH_(4)^(+)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0∶10.0,比较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及品质指标。[结果]随着营养液中NH_(4)^(+)比例的增加,油麦菜地上部和根系鲜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在T_(2)处理时最高,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地上部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随着NH_(4)^(+)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硝酸盐含量则逐渐减小,即T_(5)处理最有利于可溶性糖的积累,且硝酸盐的积累最少。地上部分有机酸含量随着NH_(4)^(+)比例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T_(5)处理最高;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随NH_(4)^(+)比例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在T_(1)处理时最高。[结论]水培油麦菜苗期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受氮素形态的显著影响,当营养液中NO_(3)^(-)∶NH_(4)^(+)为0∶10.0(T_(5)处理)时,最有利于油麦菜幼苗的生理代谢。
    • 冯名开; 李兰兰; 颜妙珍; 周歧伟; 袁高庆; 潘晓芳; 赖家业
    • 摘要: 为了给油茶林合理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13 a生“岑软3号”油茶(Camellia oleifera)树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作为空白对照,以不加氮肥作为无氮对照,研究相同施氮量下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以及3种形态氮素1∶1∶1混合态氮肥对油茶春梢形态及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混合态氮对春梢数量、春梢长度、春梢直径的增加幅度最大,分别提高33.74%、71.97%、27.86%;混合态氮和硝态氮明显提高了叶片总氮、总磷和全钾的积累量,其中总氮增加幅度分别为60.58%、53.49%,总磷增加幅度分别为26.60%、37.23%,全钾增加幅度分别为34.31%、42.80%;混合态氮和硝态氮对春梢中有机物的增加幅度较大,可溶性糖分别增加17.66%、17.90%,可溶性蛋白分别增加10.74%、7.96%;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油茶叶片酶活性,其中混合态氮的增加幅度最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26.78%、209.26%、30.09%;施氮肥还能提高油茶对弱光的利用效率与光合速率,其中以混合态氮的作用最为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油茶树春梢萌发前施加氮肥对春梢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同等含氮量下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茶春梢生长的作用排序为混合态氮肥>硝态氮肥>铵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 汪梦寒; 董利利; 李富翠; 韩烈保; 王祥
    • 摘要: 氮沉降增加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已显著影响草地土壤氮素循环。以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6年不同形式氮添加试验,设置无机氮和有机氮比例分别为:10∶0(N_(1)),7∶3(N_(2)),5∶5(N_(3)),3∶7(N_(4)),0∶10(N_(5))和对照处理0∶0(CK)。通过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及室内矿化培养的方法,从氮素形态、氮素组分及氮素潜在矿化三方面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无机氮添加对草原土壤氮素分配和转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未受氮素添加形式的影响;氮添加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尤其是土壤硝态氮,其中N_(4)(无机氮∶有机氮=3∶7)混合氮肥处理下硝态氮含量增幅最大,较对照处理增加1332%。不同形式氮添加没有影响氮素在土壤颗粒态有机氮(轻组)及矿物结合态有机氮(重组)中的占比;N_(1)(无机氮∶有机氮=10∶0)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颗粒态有机氮(轻组)及0~20 cm土层矿物结合态有机氮(重组)中的氮素相对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91%和44%。氮添加增加了10~20 cm次表层土壤硝化速率的同时降低了氨化速率,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不受氮添加形式的影响。因此,有机/无机氮添加比例变化对草原土壤氮素形态和周转的影响也更加复杂。
    • 陈震; 王丽雪; 高俊杰; 刘中良; 闫伟强; 谷端银; 秦华伟
    • 摘要: 为研究酰胺态氮、铵态氮及硝态氮3种氮素形态配比对基质栽培韭菜产量、品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在等量氮素的前提下设置11个处理,即酰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配施比例分别为0-0-0(CK1)、100%-0-0(CK2)、0-100%-0(T1)、0-0-100%(T2)、50%-10%-40%(T3)、50%-20%-30%(T4)、50%-30%-20%(T5)、50%-40%-10%(T6)、50%-50%-0(T7)、50%-0-50%(T8)、0-50%-50%(T9)。结果表明,T3处理的韭菜春季产量最高(9 578.26 kg/667 m^(2)),较CK2增产5.67%;T4处理的韭菜秋季产量最高(4 370.47 kg/667 m^(2)),相较于CK2增产14.84%。韭菜叶片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大蒜素的含量均随着铵态氮配施比例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硝酸盐含量则随铵态氮配施比例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4处理下韭菜的综合品质较好。T1处理(100%铵态氮)下韭菜植株中全磷含量最高,T4处理的全氮、全钾等矿质元素含量最高;T4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最高。综上,适宜的氮素形态配施比例能够改善基质栽培韭菜的品质,提高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且以T4处理效果最优。
    • 付帅; 刘晓明; 马阳; 李皓; 甄怡铭; 张子旋; 王艳群; 门明新; 彭正萍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植株生长、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中筋小麦‘济麦22’在河北邢台进行田间试验。在相同施氮量下,设置5个氮源处理:不施氮肥(CK)、酰胺态氮肥(Urea)、铵态氮肥(NH_(4)^(+)-N)、硝态氮肥(NO_(3)^(-)-N)、硝/铵态氮肥(NO_(3)_(-)+NH_(4)^(+))。分析不同小麦品种各生育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及籽粒蛋白组分含量、氮效率和产量。【结果】(1)酰胺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的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较高,两种氮素形态的测定指标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施氮肥处理相比,酰胺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的成熟期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5.9%~17.5%,氮素积累量显著提升8.8%~21.9%、氮素利用率增加8.0~18.0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9.5%~21.2%,酰胺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各指标间无显著差异。(2)酰胺态氮肥处理的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最高。与其他施氮肥处理相比,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4.9%~16.0%,氮素积累量显著提升9.6%~31.0%,氮素利用率增加8.4~22.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9%~22.4%。(3)小麦品种和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籽粒蛋白组分的形成。(4)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量、氮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组分均以铵态氮肥处理较低。【结论】强筋小麦籽粒蛋白各组分含量高,施用酰胺态氮肥或硝态氮肥可以更好地满足氮素的吸收和积累。中筋小麦籽粒产量高,酰胺态氮肥有利于干物质和蛋白质的积累。
    • 马道承; 庞艳萍; 田湘; 王凌晖
    • 摘要: 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如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的吸收存在偏好,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发育、营养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有关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吸收及利用特性的研究结果尚缺乏系统的总结归纳。本文从各类氮素形态的特点入手,归纳总结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偏好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对不同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植物响应不同氮素形态单施或配施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及利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结果发现,植物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喜好存在差异,而植物中关于氮吸收及代谢关键基因的作用及调控网络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生产实践层面,应对硝化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氮高效利用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及遗传、环境、季节等因素对氮素形态吸收及利用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 李晴晴; 霍莹莹; 杨静; 李甜甜; 徐福荣; 董鲜
    • 摘要: 为明确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三七根腐病发生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铵硝配比分别为0∶100、25∶75、50∶50、75∶25和100∶0)及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生长、有效成分以及抗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三七生物量和皂苷含量无明显影响,铵态氮(NH_(4)^(+)-N)可促进可溶性糖的累积;病原菌侵染使三七叶绿素、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降低,随着NH_(4)^(+)-N比例的增加,病情指数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同时伴随酚类和木质素的累积。综上所述,低铵硝配比(特别是25∶75)有利于三七的生长,可降低三七病情指数,减轻三七根腐病的发生。本研究从氮肥施用层面为三七根腐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