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毛细水

毛细水

毛细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918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创新导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等;毛细水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一凡、宋修广、张宏博等。

毛细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9183 占比:99.95%

总计:199278篇

毛细水—发文趋势图

毛细水

-研究学者

  • 于一凡
  • 宋修广
  • 张宏博
  • 厉超
  • 吴建清
  • 吴昊
  • 张平
  • 张志军
  • 雷艳妮
  • 丁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金召; 李予红; 孙闪闪; 刘玉; 康小迪
    • 摘要: 植物可吸收利用毛细水,针对矿山绿化后期水资源极其短缺问题,提出利用毛细水对矿山绿化植被进行节水灌溉的新思路。采用模拟柱试验方法研究了底部储水层、上部土层、储水层与土层之间接触面的处理对毛细水上升高度和上升速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底部储水层中的储水能力依次为粗砂>中砂>混合砂>细砂,不同储水层上部粉土中毛细水的上升速度为中砂>粗砂>混合砂>细砂;(2)储水层为混合砂时,上部不同类型的土层中毛细水的上升速度依次为粉砂>粉土>粉质黏土;渣土(体积比1∶1)>渣土(体积比1∶4)>渣土(体积比1∶2);(3)上部不同压实度的粉土中毛细水的上升速度依次为TM2 (压实度70%)>TM1 (压实度67%)>TM3 (压实度74%);(4)上部不同初始含水率的粉土中毛细水的上升速度依次为TS1 (压实度4.5%~5.5%)>TS2 (压实度9%~10%);(5)接触界面处理后毛细水上升速度的结果为无土工布>有土工布。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粗、中、细和混合砂作为储水层均能满足毛细水的上升高度和上升速度;(2)上部不同土类中毛细水的上升高度和上升速度均能满足绿化植被正常生长的需求;(3)上部土层的压实度和初始含水率对毛细水最终的上升高度影响不大;(4)砂土界面设置土工布可以阻碍毛细水的上升速度,但并不影响植被根部对水分的吸收。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矿山复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用建议∶(1)储水层应选择合适配比的混合砂和矿渣;(2)种植层的土壤应遵循就地取材原则,并与矿渣进行合适的配比;(3)土工布应选择耐久性强、透水性好且具有防根穿刺的材料。
    • 宋佳航; 严绍军; 项伟; 刘建辉; 赵岗; 蒋思维
    • 摘要: 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存在严重的毛细水害及毛细水带来的盐害、生物等衍生病害,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长期负面作用。在对大佛湾进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造像摩崖砂岩划分为3套地层:卧佛上层砂岩、卧佛砂岩及卧佛下层砂岩。采用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化学成分测试、扫描电镜、压汞试验、卡斯特瓶法等方法,分析了宝顶山砂岩的自身特性以及温湿度对毛细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卧佛上下层砂岩,卧佛本体砂岩的成熟度最低,孔隙率与孔隙的分布范围均最大,为毛细水的迁移提供了相对好的条件;卧佛本体砂岩毛细吸水能力及上升高度均为最好。同时,毛细水的上升与环境温湿度、空气流通性密切相关;在大足石刻的致密砂岩中,大量的贯通性微小孔隙在毛细水迁移中并不能发挥作用,卧佛本体砂岩有效孔隙直径应该在1133.0 nm以上,极端情况下可能达到760.2 nm。研究结果为准确认识大足石刻毛细水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解释了大足石刻冬季盐害的形成机理,对大足石刻毛细水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 韩大伟; 杨成松; 张莲海; 石亚军; 尚飞
    • 摘要: 土体冻融过程中的未冻水动态变化与冰-水相变过程密切相关,是冻融过程中非饱和土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在线控温以及分层扫描的核磁共振新技术直观测试冻融过程中非饱和砂土的未冻水含量。结合T_(2)分布曲线(曲线上不同的T;值对应着孔隙水类别特性,曲线下方的面积对应试样水分含量)在冻融过程中的峰值大小和峰面积数据反演土体中含水量的大小与赋存的位置,而曲线的峰形态以及弛豫范围(各峰起始值以及终止值)等信息反演不同类型水分(吸附水与毛细水)以及土体结构的分布。在处理试验结果时,首先依据测试得到的冻结温度划分试样冻结区与未冻区。冻结区与未冻区未冻水含量及其孔隙变化差异明显,究其原因是冰水相变与水分迁移。在土样冻结区域冰水相变占主导地位,水分主要由未冻区向冻结锋面附近的e、f层迁移。首先以中大孔隙中毛细水迁移为主,其次以小孔隙中的吸附水迁移为辅。依据水相变成冰体积增大和孔隙体积占比数据分析可知,冻结区微小孔隙会在冻结过程中连通形成中大孔隙;而在未冻区水分迁移占主导地位。未冻区受固结作用中大孔隙压缩形成为小孔隙。试验过程中冻结锋面附近的e、f层孔隙变化最为剧烈。
    • 骆莉莎; 孙天佑; 申志福; 周峰
    • 摘要: 非饱和土复杂宏观力学特性源自其微观上固液气三相的相互作用。而微观尺度弯液面形态及液桥力的变化规律难以直接通过试验获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饱和土力学的发展。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正长石、α石英和高岭石3种矿物间毛细水弯液面形态和液桥力随含水量、固相矿物间距等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毛细水体积相同时,弯液面接触角随固相矿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基质吸力随之减小;当固相矿物间距不变时,毛细水体积的增大不会引起弯液面接触角和基质吸力的变化;异种固相矿物间弯液面接触角明显大于任一单种固相矿物间弯液面接触角;纳米尺度的液桥可认为仍服从Young Laplace控制方程,液桥力可基于弯液面圆弧假定进行理论计算,结果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值非常接近。从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的微观尺度力学规律可很好解释非饱和土的宏观力学特性。
    • 摘要: 盐渍土是在深1 m的地表土层内,易溶盐含量大于0.3%的土地。盐渍土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同环境条件有关。氯盐渍土易遭溶蚀而产生湿陷、坍塌等病害,但在干燥条件下,氯盐却可起粘固作用。通过盐渍土地区的路线应尽可能避开易遭洪水冲淹的低洼地区及经常潮湿或积水的强盐渍土地带。用盐渍土做路基填料,其含盐量应在容许范围之内。路基排水系统应保证排水通畅,以避免路基附近出现积水现象。路基应有足够的高度,以避免冻胀、翻浆和再盐渍化。若路基高度不能保证,则应采取毛细水隔断层以隔断毛细水,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为保证路基稳定和有效宽度,必要时还可采取加宽路基、放缓边坡、加固路肩及边坡等措施。
    • 王彦武; 韩增阳; 郭青林; 崔惠萍; 段焘; 裴强强
    • 摘要: 以庆阳北石窟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窟区降水量、窟前泉/井水位及流量监测,结合地下水水质检测,系统分析了北石窟寺区内水环境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石窟寺窟区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全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降雨导致夏季水位波动频繁,但经崖体裂隙的径流运移过程,导致补给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低温降低了岩土体的渗透能力,是引起冬季泉/井高水位的主要原因;北石窟水体易溶盐总含量为0.05% ~0.06%,腐蚀性较低,但雨水冲刷和地下水毛细上升均对其风化产生促进作用.研究结果科学评价了北石窟寺水环境特征,进而为北石窟寺的水害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李强; 李同录; 乔志甜; 张常亮; 李萍; 沈伟; 郭龙骁
    • 摘要: 非饱和土粒间毛细水作用是其基质吸力的主要来源.本文基于二维非连续变形分析算法(DDA),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不同饱和度下毛细水分布状态及计算土水特征曲线的扩展DDA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反复迭代的方式来计算出不同饱和度下毛细水弯液面的半径,并利用圆心轨迹交汇法确定粒间毛细水弯液面与颗粒的搭接位置,从而确定各个颗粒表面被毛细水浸湿的区域.而后利用Young-Laplace方程计算出各个浸湿区域毛细负压的大小,并将其与表面张力添加到传统DDA算法控制方程中.为验证该算法,参照真实黄土中含量最多的粗颗粒建立一理想黄土微观土骨架模型,模拟了不同饱和度下土体中的毛细水分布状态,并获得了土水特征曲线.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该方法能够从微观上揭示非饱和土粒间吸力作用的本质.
    • 王玉川; 翟卫红; 贾鑫; 杨立立; 余建光
    • 摘要: 洱海灌区地形平缓,坡度为1°~3°,地下水位埋深为0.3~1.5 m,末端拦截调蓄带采用半挖半填形式,设计正常蓄水位多高于地下水位,蓄水后存在大面积的浸没问题,给当地农作物及建筑物带来危害.结合现场浸没调查,通过地质勘探、室内试验和渗流计算等方法,确定浸没地下水位临界埋深,定量分析预测调蓄带蓄水后的浸没范围和影响程度,并结合工程布置提出三种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调蓄带正常蓄水后,农作物区和建筑物区在壅高后的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 m和1.0 m时将受浸没影响,受影响范围总计约431.11 hm2;在现状种植结构下,调蓄带周围农作物受浸没危害程度不大,但地下水位壅高会造成调蓄带周围建筑物地面和墙体常处于潮湿状态而无法居住.建议采取排水、防渗或填高等措施以减小浸没影响.
    • 赵甜
    • 摘要: 在水文循环中,砂土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纽带,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缺水的干旱地区。因此研究非饱和带中的砂土水,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土壤物理领域,利用CT扫描确定土壤水力性质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应用工业CT大型高分辨率仪器来定量研究多孔介质的微观结构和流体运动规律,已成为地学和材料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本研究利用最新的工业CT扫描仪器XTH225ST,对5个砂土样品(石英砂、地大粗砂)进行高分辨率扫描进行砂土微观结构的研究。本次试验使用VG-Studio和ImageJ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可以识别出固体颗粒,水和空气的分界面,统计粒径分布和截面含水率。CT扫描方法的优势,是可以直接识别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关系,获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为研究非饱和土水分特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