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观模型

微观模型

微观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7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48368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中学化学、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4年出水气藏开发治理技术研讨会、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微观模型的相关文献由665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洪宾、高金良、何俊佳等。

微观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8368 占比:99.83%

总计:148614篇

微观模型—发文趋势图

微观模型

-研究学者

  • 赵洪宾
  • 高金良
  • 何俊佳
  • 侯吉瑞
  • 吕谋
  • 周福建
  • 姚二冬
  • 张燕
  • 方海恩
  • 曲志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建伟; 黄轩嘉; 赵丽敏; 王自法
    • 摘要: 土遗址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探明土样结构的干缩裂隙的演化规律,对合理保护土遗址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州桥遗址土的干缩变形特性,开展了室内干缩试验;为能更深入地揭示土样干缩开裂与表面张力变化的内在机制,引入了表面张力梯度参数;基于SEM图片,在ABAQUS软件中建立州桥遗址土的微观模型并进行了裂隙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土样裂隙演化过程可归纳为拉应力场、单根主裂隙、二级水平、三级竖向裂隙、裂隙网络的形成,拉应力场与单根主裂隙持续时间长,而二级水平、三级竖向裂隙持续时间短;裂隙类型产生的机制归纳为局部剪切、局部拉伸及局部混合拉伸–剪切3种形式,随着裂纹的发展,逐渐由拉伸作用力向混合拉伸–剪切作用力发展,主裂缝垂直于受力面向外延伸开裂;因水分子迁移路径长度不同,上层土样较更深处的土样更易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并引起竖向裂隙的发展,随着水分迁移路径趋于稳定,水平裂隙成为土样裂隙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裂隙率玫瑰图发现,上半部分的土样裂隙率普遍比下半部分低,并且裂隙多集中于90°与270°方向上,表明微毛细孔隙及土样内部收缩过大是产生裂隙的原因;归一化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州桥遗址土微观损伤的产生和演化发展情况。研究结果对州桥遗址土裂隙修复与保护具有参考意义。
    • 赵佳; 宋金萍; 吴爱兄
    • 摘要: 由微观视角分析宏观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高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思想方法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其难点在于微观模型的构建.微观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宏观现象推测微观图景,进而深入分析微观本质.许多同学由于没有从本质上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而盲目套用一些已知结论,从而形成知识的负迁移.本文以两道北京高考题为例,从微观本质出发辨析易混模型,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电磁感应中微观粒子的受力问题与能量转化问题.
    • 石立华; 程时清; 常毓文; 侯玢池; 薛颖; 师调调
    • 摘要: 渗吸作用对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液液系统下考虑薄膜流动的研究几乎没有。设计全玻璃芯片双深度微观模型,该模型考虑喉道尺寸、孔隙形状、孔喉比、喉道与孔隙连接位置、配位数等因素对渗吸作用的影响,利用二维毛细管模型,对迁移率调整参数、界面厚度、毛管长度和黏度比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优选,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渗吸过程中影响薄膜流动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润湿角是影响薄膜流动的关键参数,黏度比影响较小;当润湿角大于20°时,薄膜流动不存在,当润湿角小于20°时,薄膜流动速度会随着润湿角的减小而增加,薄膜流动速度远大于弯液面的移动速度,薄膜流动对弯液面渗吸速度影响较大;薄膜流动随着润湿角和黏度比的降低而增强,薄膜流动的存在对理论渗吸时间减少约10%~20%。
    • 董文钢; 杨胜来; 金蕾; 高雨萌; 王巧灵; 肖劲松
    • 摘要: 为了克服常规泡沫稳定性评价方法难以模拟高温高压多孔介质环境的不足,基于激光探测技术,根据激光透过不同衰变阶段泡沫时的透射性能差异,首次提出了一种高温高压条件下定量评价多孔介质内泡沫稳定性的实验方法。此外,为验证激光法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开展了泡沫粒径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了压力、温度、多孔介质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较无多孔介质,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更好,且在高压条件下,多孔介质更有利于稳泡。原因是压力升高,孔隙受压缩其水力半径减小,空气与表活剂疏水链的分子间作用力增强,二者均会导致泡沫粒径减小,稳定性增强;升高同样温度,多孔介质中泡沫稳定性下降的幅度更大。是由于多孔介质中的固态颗粒导热系数比纯泡沫更高,单位时间内辐射出的热量更多,加剧了气泡膨胀及液膜排液,使泡沫粒径增大,稳定性降低。
    • 刘子铭; 葛际江; 李隆杰; 师小娟; 陶正武; 范家伟; 黄兰
    • 摘要: 为深入研究起泡剂配方为0.4%S11+1%粉煤灰的三相泡沫性能及驱油机理,使用Waring搅拌法评价了其耐温耐油性,通过微观驱油实验对比分析了三相泡沫的驱油机理并用岩心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S11泡沫,三相泡沫具有更好的耐温性,在90°C、25×10^(4)mg/L条件下的稳定时间长达166 min;显微镜观察发现,粉煤灰颗粒形成的保护层能有效提高液膜强度并阻止油相与气泡直接接触。微观实验发现粉煤灰的加入不但提高了泡沫体系的黏度及耐剪切性,同时增加了泡沫表面粗糙度,强化了泡沫对孔道内壁附着油和末端残余油的驱动能力。三相泡沫的提采效果较S11泡沫提高13.5%。
    • 李强; 李同录; 乔志甜; 张常亮; 李萍; 沈伟; 郭龙骁
    • 摘要: 非饱和土粒间毛细水作用是其基质吸力的主要来源.本文基于二维非连续变形分析算法(DDA),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不同饱和度下毛细水分布状态及计算土水特征曲线的扩展DDA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反复迭代的方式来计算出不同饱和度下毛细水弯液面的半径,并利用圆心轨迹交汇法确定粒间毛细水弯液面与颗粒的搭接位置,从而确定各个颗粒表面被毛细水浸湿的区域.而后利用Young-Laplace方程计算出各个浸湿区域毛细负压的大小,并将其与表面张力添加到传统DDA算法控制方程中.为验证该算法,参照真实黄土中含量最多的粗颗粒建立一理想黄土微观土骨架模型,模拟了不同饱和度下土体中的毛细水分布状态,并获得了土水特征曲线.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该方法能够从微观上揭示非饱和土粒间吸力作用的本质.
    • 王松; 徐进红
    • 摘要: 电动势概念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其难点在于电源内部非静电力作用的抽象性、神秘性,进而衍生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疑难点.本文在教材例题"电流的微观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概念重构问题.从电荷微观层面出发,显化过程,较系统地、完整地论述了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池系列疑难问题.
    • 肖乾; 陈光圆; 方姣; 罗佳文
    • 摘要: 为准确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基于接触阻尼理论,考虑轮轨材料的弹塑性变形和车轮表面粗糙度,采用有限元法,将轮轨材料的接触面进行离散;基于罚函数面-面接触算法定义轮轨接触,建立轮轨粗糙表面接触有限元简化模型;通过间接输入实际车轮表面硬度数据并且加载位移载荷来计算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和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仿真结果表明:轮轨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随着法向载荷、摩擦系数和车轮表面硬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粗糙度对其影响不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法向载荷、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及材料表面的硬度呈正相关;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轮轨切向接触阻尼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轮轨切向接触阻尼与运行里程数并非呈现单调性变化.因此,当考虑轮轨材料表面粗糙度微观结构时,更能够反映实际情况.
    • 王松; 徐进红
    • 摘要: 电动势概念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其难点在于电源内部非静电力作用的抽象性、神秘性,进而衍生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疑难点.本文在教材例题"电流的微观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概念重构问题.从电荷微观层面出发,显化过程,较系统地、完整地论述了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池系列疑难问题.
    • 李马宁
    • 摘要: 图形模型作为模型方法的子类之一,在构建学生对物质的微观认识、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关于宏观物质和相应微观粒子的模型,存在着模型图示信息不够全面、模型与描述不一致、微观粒子的比例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模型无法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紧密联系,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本篇文章提出的改进后的模型,以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结合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知规律,通过增加图示、展示宏观物质的模型、改进模型比例等方法,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抽象概念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以提高课堂效率和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