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尾矿坝

尾矿坝

尾矿坝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矿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1篇、会议论文161篇、专利文献13347篇;相关期刊363种,包括金属矿山、现代矿业、中国矿业等; 相关会议105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尾矿库安全运行高峰论坛、第四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第三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等;尾矿坝的相关文献由24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春和、崔旋、张超等。

尾矿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1 占比:7.16%

会议论文>

论文:161 占比:1.11%

专利文献>

论文:13347 占比:91.74%

总计:14549篇

尾矿坝—发文趋势图

尾矿坝

-研究学者

  • 杨春和
  • 崔旋
  • 张超
  • 周汉民
  • 李全明
  • 胡军
  • 许开立
  • 金佳旭
  • 郑欣
  • 魏作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春和; 张超; 马昌坤; 李雪婷; 马垒
    • 摘要: 高应力条件下尾矿破碎特性与坝体稳定性研究是高尾矿坝避免溃坝事故的重要参考。分析尾矿颗粒破碎过程中级配曲线的演化规律,提出采用BET测试颗粒比表面积以定量化表征颗粒破碎指标;在室内高应力三轴试验的基础上,阐述高应力条件下尾矿的力学行为,提出高应力条件下尾矿强度准则,并基于该准则对工程实例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常用破碎指标,从能量观点出发的BET法比表面积表征尾矿颗粒破碎更为合理;采用线性Mohr-Coulomb准则计算尾矿在低应力阶段的内摩擦角,采用幂函数Mohr强度准则计算尾矿在高应力阶段的内摩擦角;提出1套考虑高应力条件下尾矿强度折减的坝体稳定性分析方法,以供实际工程参考。
    • 李全明; 段志杰; 于玉贞; 师海; 李振涛
    • 摘要: 为了进一步分析尾矿坝沉积结构特征与性能演化规律,本文综述国内外尾矿沉积规律、物理力学特性、服役性能演化规律及溃坝评价方法等有关尾矿坝安全稳定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在尾矿库沉积规律的研究中,由于模型试验的流槽尺寸有限、边界效应较强,放矿条件不同,对尾矿沉积分布尚未得出一致性规律。而针对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尾矿沉积结构特征目前还鲜有研究。尾矿固结时,其有效应力、孔隙比、渗透系数以及强度等性质在自重和上覆荷载作用下逐渐演化,且尾矿坝运行服役过程中排渗设施淤堵、地震等因素导致坝体性能演化,然而目前对尾矿坝性能时空演变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安全评价方面,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存在明显缺陷。基于当前尾矿坝研究的不足,简要介绍了作者团队开发的尾矿沉积模型试验系统、多场耦合静动力性态分析平台及建立的复杂条件下高尾矿坝性能劣化理论,相关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尾矿坝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 谢潇; 齐丽
    • 摘要: 尾矿坝是矿山的一个重要设施,同时也是危险性较大的设施。在尾矿坝的破坏中,渗流破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研究尾矿坝的渗流状态,对尾矿坝进行合理的设计及管理,以某尾矿坝为例,采用Geo-Slope软件,考虑正常蓄水位、校核洪水位、水骤降至死水位三种不同的工况,对其进行渗流场与耦合渗流场的对比分析,模拟出了工程中的实际渗流问题,分析了孔隙水压力、渗流速度、总水头等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可为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 孙鸿昌; 郝喆; 杨青潮
    • 摘要: 目前在尾矿坝稳定性和溃坝模拟分析方面,对溃口位置及水砂的流动状态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将尾矿坝稳定性和溃坝模拟有机结合,采用FLAC^(3D)计算正常水位、洪水位、漫顶水位三种工况下尾矿坝稳定性,并利用Rhino与Fluent建立尾矿库及下游精细地形,开展尾矿库溃坝水砂在不同时刻及不同地形下的流动状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浸润线的埋深随尾矿库水位的升高而变小,由正常水位升高至洪水位时浸润线埋深下降5~8 m,漫顶水位时坝顶浸润线沿坡面向下运移约8 m;(2)库水位对剪切带及尾矿坝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从正常水位到洪水位时,剪切带纵向上不断向坝体内部延伸,横向上不断向坝脚延伸,剪切应变率增大为5.78×10^(−5),尾矿坝稳定系数由1.80下降至1.32;(3)达到坝顶时剪切带急剧缩短,而剪切应变率进一步增大为3.32×10^(−4),尾矿坝稳定系数由1.32下降到1.18。溃坝水砂的流动状态受地形影响明显,在山谷中表现为范围减小、流速增大的汇聚流动,在平坦农田处表现为范围增大、流速减小的发散流动特点。
    • 彭浩; 朱光源; 张邵祥; 蒋水华; 蔡木良; 黄劲松
    • 摘要: 为分析尾矿库漫顶溃坝尾砂流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泥沙冲刷模型构建了尾矿库漫顶溃坝水动力学数值模型,并通过室内水槽溃坝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以江西省永平铜矿燕仓尾矿库5号副坝为例,模拟了漫顶溃坝引起的下泄尾砂流演进过程,并从流速、泥沙淤积厚度、淹没深度、淹没范围等方面分析了下泄尾砂流对下游居民、村庄、公路和农田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下游受灾居民的疏散、撤离和避险转移方案。结果表明:下游新岩前村基本没有受到溃坝尾砂流影响,而塘棣源村受到了溃坝尾砂流冲击或淤埋等严重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规模的尾矿库应急抢险、灾害风险防治和避险转移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 杨懿全; 刘超; 郭其林; 王宏亮; 王乃斌; 许永权
    • 摘要: 针对刚果(金)某碾压土石坝型尾矿坝坝面防渗膜出现局部破损的情况,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分别以纯应力场和渗流应力场耦合的方式,模拟计算了防渗膜完好和防渗膜完全失效两种状态下的坝体稳定性;通过注浆技术加固了坝体,并对比分析了注浆前后坝体的渗流场,采用强度折减法计算了注浆前后的坝体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坝面上游HDPE防渗膜破损导致坝体浸润线升高,坝体安全系数从1.70降低至1.25,注浆加固后,坝体浸润线明显降低,碾压土力学性质得到改善,即使坝面防渗膜完全失效,坝体安全系数仍能从1.25提升至1.30。注浆后实际效果表明,原坝面渗流点逐渐干涸,实测浸润线下降5~10 m,坝体位移变化速率显著降低,坝体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
    • 赵允坤; 胡军; 栾长庆; 张瀚斗
    • 摘要: 为了更准确地对尾矿坝稳定性进行预测,采用训练速度快、参数设置简单、准确度较高的极限学习机(ELM)模型,针对ELM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阈值,导致泛化能力不足、模型稳定性差等问题,引入基于线性递减权重法改进的粒子群算法(IPSO)对其进行优化,提出了尾矿坝稳定性预测的改进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IPSO-ELM)模型。将该模型运用到尾矿坝实例预测中,在选取的35组样本数据中,前30组作为训练样本,后5组作为测试样本,以内摩擦角、边坡角、尾矿坝材料重度、孔隙压力比、内聚力和边坡高度6个尾矿坝稳定性影响因素为输入参数,以尾矿坝稳定性安全系数为输出参数,将预测结果与ELM模型和PSO-ELM模型对比,结果表明,IPSO-ELM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值逼近于实际值,验证了IPSO-ELM模型在尾矿坝稳定性评价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郭彦华; 陈方瑜; 扈松林
    • 摘要: 以某湿排式尾矿库为例,运用不确定性分析法分析了尾矿坝高度、浸润线高度、尾粉土层黏聚力c、内摩擦角Φ4个因素不同变动幅度对坝体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影响,并进行各因素敏感性排序。结果表明,坝体稳定性安全系数K对各因素敏感性排序为:尾粉土层内摩擦角>浸润线高度>坝体高度>尾粉土层黏聚力;且最危险滑裂面会在该尾矿库19级子坝产生位置跳动,由坡脚圆变为坡面圆,坝体稳定性安全系数也会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在坝体稳定性管控中应高度重视。
    • 王兴华; 颜拓疆; 解康
    • 摘要: 坝体渗漏的预防治理是尾矿坝治理工作的重点。勘察区内各类岩(土)石之间存在明显的电阻率差异,为开展物探高密度电法提供了有利的物性基础。通过采用高密度电法工作,查找出坝体及周围的可能形成渗漏的不良地质构造和渗漏隐患部位,划分出了几个综合异常。高密度电法在该库区坝体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勘察方法和监测手段。
    • 龚飞龙; 江学良; 杨慧; 张贤军; 赵少东; 刘凯; 刘勇
    • 摘要: 为定量评价及遴选金矿尾矿坝护坡植物,充分发挥护坡植物边坡加固与生态修复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根系深度、植被覆盖程度、重金属富集能力以及景观优美度等4个评价指标,以香根草、高羊茅、白三叶、紫花苜蓿、小叶女贞、蜈蚣草、芦苇和狗牙根8种护坡植物作为底层遴选单元的金矿尾矿坝护坡植物评价遴选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及护坡植物的评价得分。结果表明:香根草、紫花苜蓿和狗牙根可作为金矿尾矿坝护坡植物的种植组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