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染色体缺失

染色体缺失

染色体缺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59583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法医学杂志、人人健康(医学导刊)、中华病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人类精子库管理学组第三届年会暨全国男性生殖医学和精子库管理新进展第四次研讨会、全国男科学研讨会、全国胃肠激素学术研讨会等;染色体缺失的相关文献由77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会琴、畅志坚、罗小平等。

染色体缺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9583 占比:99.97%

总计:559771篇

染色体缺失—发文趋势图

染色体缺失

-研究学者

  • 王会琴
  • 畅志坚
  • 罗小平
  • 薛永权
  • 詹海仙
  • 赵正言
  • 魏爱丽
  • 井本逸势
  • 付杰
  • 付永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鹏程; 董瑞
    • 摘要: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将NB分为Ⅰ~Ⅳ期和Ⅳs期,其中Ⅳs(或4S)期是NB的一个特殊分期,以高转移率和高自愈率为主要特点。临床上4S期NB总体预后较好,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为84%~92%,5年无事件生存率约82%。但仍有少部分4S期NB患儿预后不佳,此类患儿往往伴有不利的预后因素,如MYCN基因扩增、染色体畸变等,本文将阐述4S期NB预后不良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李甫; 肖东; 侯银玲; 王鹏; 金海英; 王礼斌; 罗祥敏; 郑行恺
    • 摘要: 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实现DNA信息数字化存储、管理和检索的系统[1]。STR由于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现已成为法庭科学实践中所使用的重要遗传标记[2]。常染色体STR基因座是目前亲权鉴定和个体识别中运用最广泛的遗传标记,性染色体STR基因座以其独特的遗传特点在个体识别、亲子鉴定、血缘关系鉴定及族谱DNA分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3]。
    • 李奉瑾; 姚欣雨; 张玉萍
    • 摘要: 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及马蹄内翻足在出生缺陷患儿疾病中位居前5位,有报告指出上述疾病的发生与染色体的微缺失、微重复异常有关.产前诊断是预防出生缺陷的主要手段,是在胎儿出生前利用先进技术对胎儿的先天性疾病进行诊断.研究表明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可对产前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异常进行诊断,将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增加至2.8%.CNV-seq技术是在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发展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其检测范围广、分辨率高,可检测全基因组水平的微缺失、微重复异常,已逐步应用于胎儿先天性疾病及流产组织遗传学病因的检测,还可用于明确未知来源的染色体畸变.综述CNV-seq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范娜
    • 摘要: 目的 探析孕期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鼻骨缺失和鼻骨短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孕期检查的3 517例妊娠孕妇行系统超声检查,记录胎儿鼻骨发育及其他发育畸形情况,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至妊娠结局.对是否鼻骨缺失或鼻骨短小者的超声、染色体检查及鼻骨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 517例孕妇经超声检查,发现鼻骨发育异常者34例(9.70‰).其中鼻骨缺失12例(单侧4例,双侧8例,3.40‰),鼻骨短小22例(6.30‰).鼻骨缺失与鼻骨短小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9% vs.64.71%) (P<0.05).18例鼻骨异常合并身体其他结构异常者选择终止妊娠,16例胎儿鼻骨异常孕妇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例正常,1例微缺失、微重复,12例显示染色体异常,以21-三-体综合征为主(66.67%).鼻骨发育异常胎儿与鼻骨正常各孕周胎儿鼻骨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483例超声检查鼻骨正常胎儿中漏诊1例鼻骨短小胎儿,漏诊率为2.86% (1/35).34例超声诊断鼻骨发育异常胎儿,18例引产后大体标本及尸检与超声诊断相符,16例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11例经引产后证实,1例鼻骨短小因孕妇继续妊娠,经出生后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71% (30/35).结论 孕期产前超声检查胎儿鼻骨发育情况,可及时诊断鉴别胎儿鼻骨缺失和鼻骨短小.此外对于超声诊断鼻骨异常发育,尤其是合并其他结构异常者,应及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提高我国出生的新生儿质量.
    • 李亚敏; 栗河舟; 吴娟; 李丹娜
    • 摘要: cqvip:猫叫综合征(cri-du-chat syndrome)又称5p部分单体综合征,为5号染色体短臂(p)末端断裂缺失所致,属于常染色体缺失性疾病,因出生后患儿出现高调、猫叫样哭声而得名[1]。除特异性哭声外,此类患儿常伴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先天性心脏病、颅内病变及脊柱畸形等异常。产前明确诊断并进行合理临床决策及围生期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胎儿期猫叫综合征缺乏特异性表现,不易诊断,目前多于出生后方能确诊。本文报告4胎猫叫综合征胎儿产前超声表现。
    • 羊文莉; 佟红艳
    • 摘要: 5q-综合征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特殊亚型,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增高,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预后较好.随着对5q-综合征研究的进展,其发病机制逐渐被揭示.位于5号染色体长臂(5q)的CSNK1A1、RPS14、EGR1等致病基因单倍剂量不足,是引起该病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多个基因的缺失与TP53的表达产物p53相关.此外,伴5号染色体异常MDS患者的TP53突变率较MDS总体人群明显升高,因此p53在5q-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其潜在治疗靶点.目前,来那度胺为5q-综合征的一线用药,其作用机制也与p53相关.笔者拟就RPS14、CSNK1A1、EGR1等关键致病基因单倍剂量不足、TP53突变通过p53参与5q-综合征的发病,以及来那度胺通过p53对5q-综合征发挥治疗作用等方面,对p53在5q-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 许希; 赖文鸿; 罗绿艳; 廖长风; 李海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费城染色体阴性(Ph-)细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报道1例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Ph-细胞第7号染色体缺失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为女性,诊断为CML加速期,通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缓解,在伊马替尼持续治疗43个月后出现Ph-细胞异常克隆演变,即第7号染色体缺失及其他附加染色体,并在发现染色体异常28个月后发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结论 第7号染色体克隆演变可能是CML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并可能发生Ph-髓系恶性肿瘤.
    • 马京梅; 杨慧霞
    • 摘要: 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胎儿疾病谱不断扩展,临床诊疗过程中以下问题尤为突出: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必要性、产前选取遗传学检测方法的复杂性、新技术转化应用中的不确定性、检测前后遗传咨询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等.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论述,希望相关学科共同合理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诊疗效率,迎接胎儿医学的飞跃发展.
    • 涂金花; 王雷明; 刘莉; 韩海伟; 付永娟; 朴月善; 卢德宏; 滕梁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 李显筝; 许玲; 蔡婵慧; 胡晶晶
    • 摘要: 目的 报道1例产前诊断13号染色体复杂嵌合型结构畸变的病例,并深入探讨其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 孕早期超声联合G显带核型分析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胎儿绒毛及羊水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孕早期超声发现胎儿颈项透明层4.7mm,绒毛标本G显带核型结果为mos 46,XX,del(13)(q22)[10]/46,XX,-13,+mar[6]/46,XX,der(13)t(10;13)(q22;q22)[4],CMA检测结果显示存在两种基因拷贝数的变化:①10号染色体10q22.1-q26.3位置发生嵌合重复(比例约23%);②13号染色体13q22.1-q34位置发生嵌合缺失(比例约40%).该病例羊水标本G显带核型结果为46,XX,del(13)(q31.1),CMA检测结果显示胎儿13号染色体13q31.1-qter位置发生缺失.结合超声检查、核型结果及CMA检测结果,推测胎儿绒毛标本存在限制性胎盘嵌合(confined placental mosaicism,CPM)的可能,应以羊水检测结果为准,由于羊水染色体13q31.1-qter位置发生缺失会导致"13q缺失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智力障碍、特殊面容、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肌张力低下等,经遗传门诊咨询后,孕妇及家属决定终止妊娠.结论 当绒毛核型分析发现嵌合体时应充分考虑CPM的可能性,复查羊水或脐带血进一步确诊,对于确定存在CPM且胎儿核型正常的妊娠,孕期应加强对胎儿生长发育的监测,分娩时留取胎盘多点取材检测染色体核型进一步印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