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阵列分析

微阵列分析

微阵列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752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中国防痨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第六届学术大会等;微阵列分析的相关文献由937位作者贡献,包括郜恒骏、刘嘉茵、符芳等。

微阵列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7523 占比:99.92%

总计:257731篇

微阵列分析—发文趋势图

微阵列分析

-研究学者

  • 郜恒骏
  • 刘嘉茵
  • 符芳
  • 薙野邦久
  • C·M·拉森
  • D·O·冈萨雷斯
  • H·J·巴特勒
  • S·A·贝文
  • W·莫斯卡尔
  • 余永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雯
    • 摘要: 目的:探究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在单纯不良孕产史孕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行CMA产前诊断的123例单纯不良孕产史孕妇,按照遗传学异常类型、遗传来源、CMA预期检出情况将其分为高风险组(14例)、低风险组(82例)、风险不明组(27例)。对比、分析三组孕妇的检查结果。结果:1)高风险组孕妇中存在父母来源病理性CNVs的孕妇有8例,占比为57.14%(8/14);存在父母来源染色体异常的孕妇有6例,占比为42.86%(6/14)。低风险组孕妇中全外显子组测序/CMA未见异常的孕妇有4例,占比为4.88%(4/82);存在单基因病的孕妇有23例,占比为28.05%(23/82);存在新发致病CNVs的孕妇有34例,占比为41.46%(34/82);存在新发染色体异常的孕妇有21例,占比为25.61%(21/82)。风险不明组27例孕妇均未行遗传学检测。2)123例孕妇中,CMA检测结果异常的孕妇有6例,检出率为4.88%(6/123)。其中高风险组检出4例,均与亲本遗传学异常有关;低风险组检出1例,属于新发变异;风险不明组未检出异常。结论:明确“不良孕产史”的病因,即先证者的致病原因,是合理应用CMA进行产前诊断的关键。单基因病、致病原因不明或先证者未发现CMA异常并非CMA的适应证。
    • 朱秀娟; 方媛; 顾丽泽; 王亿; 顾茂胜; 李绍东
    • 摘要: 目的探讨胎儿超声软指标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的相关性,为超声软指标胎儿的产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于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超声软指标但未合并明显超声结构异常的单胎妊娠孕妇580例,经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根据超声软指标数量将其分为单项超声软指标组(486例)、2项及以上超声软指标组(94例),再根据不同类型将单项超声软指标组分为10个亚组,比较各组及各亚组之间染色体CNV的发生率。结果580例样本中染色体CNV总体发生率为13.4%(78/580),其中2项及以上超声软指标组染色体CNV发生率为31.9%(30/94),明显高于单项超声软指标组(9.9%,48/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项超声软指标组染色体CNV检出率较高的亚组为:鼻骨缺失/骨化不全17.3%(18/104)、颈项透明层(NT)/颈后皮肤皱褶(NF)增厚13.2%(14/106)。结论在产前咨询中,对于染色体CNV检出率较高的2项及以上超声软指标和单项超声软指标中的鼻骨缺失/骨化不全、NT/NF增厚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CMA检测。
    • 叶登美; 李景然; 王朝红; 朱健生
    • 摘要: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胎儿鼻骨发育异常中的应用。方法采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诊断且超声提示鼻骨发育异常的胎儿羊水样本110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按照是否合并除鼻骨发育异常外的其他产前诊断指征将孕妇分为合并组和单纯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10例鼻骨发育异常胎儿样本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14例异常,包括13例21-三体综合征和1例衍生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12.7%(14/110)。采用CMA除检出13例21-三体综合征外,还检出2例pCNV、2例lpCNV和5例VUS(含1例LOH),异常检出率为15.5%(17/110)。单纯组与合并组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3%(6/72)和28.9%(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9,P=0.006)。结论鼻骨发育异常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合并其他产前诊断指征会增加染色体异常风险,对鼻骨发育异常胎儿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可提高异常结果的检出率及结果的准确性。
    • 杜鑫; 于磊; 杨凌; 曹丁方; 张颖
    • 摘要: 背景与目的 胸腺瘤是原发于前纵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对于胸腺瘤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mRNA微阵列分析技术筛选出对胸腺瘤诊断有提示作用的肿瘤标志物,并加以证实.方法 前期对31份胸腺瘤和瘤旁胸腺组织进行mRNA微阵列分析,发现胸腺瘤中神经细胞正五聚体1(neuronal pentraxin 1,NPTX1)基因转录水平上调超过4倍.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60例胸腺瘤患者和30例胸腺囊肿患者NPTX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在胸腺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胸腺瘤组织中NPTX1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组织[(2.88±1.02)vs(1.35±0.47),P<0.001];胸腺瘤组织中NPTX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组织(2 vs 1,P<0.001);术前胸腺瘤患者血清中NPTX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胸腺囊肿患者[(1,018.29±209.38)pg/mL vs(759.95±66.02)pg/mL,P<0.001];血清中NPTX1蛋白含量以842.22 pg/mL为诊断节点,诊断胸腺瘤的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93.3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2.结论 NPTX1在胸腺瘤患者中高表达,且对胸腺瘤有诊断价值.
    • 黄艳; 王晓华; 侯东霞; 白瑞芳; 侯丽青; 冀小平
    • 摘要: 目的比较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流产组织遗传学分析中的优势与局限性.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该院确诊为稽留流产的6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181例为试验组,采用SNP-array技术检测流产绒毛组织的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CNVs).另外451例为对照组,采用FISH技术检测绒毛染色体.结果试验组SNP-array技术检测均成功,检出染色体异常104例,检出率为57.46%,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83例,整倍体10例,CNVs 11例.对照组共451例,FISH技术检测出染色体异常197例,检出率为43.68%,16-三体105例,45,X染色体30例,22-三体18例,21-三体11例,13-三体6例,18-三体3例,嵌合体及其他染色体异常4例.SNP-array技术检出率高于FISH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829 7,P<0.05).结论 SNP-array技术在胚胎停育遗传学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与FISH技术比较,SNP-array技术检测范围更广,检出率更高.
    • 侯巧芳; 王莉; 吴东; 杨科; 楚艳; 王睿丽; 马旭; 廖世秀
    • 摘要: 目的 总结胎儿期肾囊性病的产前遗传学诊断情况,探索先天性囊性肾病产前遗传学诊断的临床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囊性肾病的25例胎儿.经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标本,17例仅进行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查,其他8例同时进行了 CMA检查及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其中6例CMA检查及染色体核型检查阴性结果孕妇接受了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结果 25例胎儿中,CMA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ntion,pCNV)4例,其中 17q12染色体微缺失2例,10p15.1p14染色体微缺失1例,4q21.28q22.1染色体微缺失(含PKD2基因)1例,总体pCNV的检出率约为16.0%(4/25).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进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的6例胎儿中,1例发现NPHS1基因c.1440+1 G>A剪切点杂合突变和c.925G>T无义杂合突变,诊断为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1例发现PKD1基因c.6878C>T错义杂合突变,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4例未发现明确致病突变.结论 CMA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为代表的二代测序技术是先天性肾囊性疾病精确诊断的有效工具.遗传学诊断有助于明确病因,为部分先天性肾囊性病患儿的预后评估、治疗和家庭遗传咨询等提供依据.
    • 唐卉; 卢建; 刘玲; 罗晓辉; 麦明琴; 陈丹; 吴菁
    •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可疑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BWS)胎儿的遗传学检测,以提高该综合征的产前遗传学诊断率. 方法 1例既往孕1 8周超声发现胎儿脐膨出、胎盘增厚引产孕妇,此次妊娠孕1 3周超声再次发现胎儿脐膨出、胎盘增厚.行绒毛活检取样术后,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芯片对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之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技术检测染色体llp15区域H19和KcNQ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拷贝数变化.同时采集胎儿父母外周血行染色体高分辨G显带核型分析和SNP array检测. 结果 胎儿绒毛SNP array提示11p15.5区域有176 kb杂合缺失;MSMLPA提示印记控制区域2甲基化缺失,KCNQ1 (L02903)基因拷贝数减少50%.胎儿父母的SNP array检测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均未发现异常.诊断该例胎儿为BWS. 结论 孕早期超声发现胎儿脐膨出、胎盘异常增厚等宫内异常表现时,应选择相应的遗传学检测,建议产前诊断选择MS-MLPA和SNP array,避免漏诊BWS.
    • 吴淑花; 刘庆芝; 罗彩群
    • 摘要: 目的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一例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单亲二倍体发生机制的探讨.方法 针对一例妻子反复自然流产的男性,其染色体核型为45,XY,rob(22;22)(q10;q10),为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外周血进行微阵列分析,检测是否为单亲二倍体.结果 该男性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提示为22号染色体单亲二倍体.结论 对于同源性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的携带者,增加了单亲二倍体的风险.而染色体微阵列为单亲二倍体的检测提供高效的技术平台.
    • 朱湘玉; 刘威; 顾雷雷; 朱雨捷; 曹培暄; 吴星; 杨滢; 胡娅莉; 李洁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因单纯不良孕产史行产前诊断的孕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异常检出情况,探讨CMA在单纯不良孕产史孕妇中应用的注意事项.方法 2014年6月至2020年7月共有5563例孕妇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CMA产前诊断,其中单纯因"不良孕产史"进行产前诊断的病例169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先证者遗传学异常的类型和遗传来源及CMA预期检出情况,分为高风险组(19例,包括先证者为父母来源的病理性拷贝数变异11例,先证者为父母来源的染色体异常8例)、低风险组(113例,包括先证者全外显子测序和/或CMA未发现异常6例,先证者为明确的单基因病31例,新发致病性拷贝数变异47例,新发染色体异常29例)和风险不明组(先证者均未行遗传学检测,40例),总结各组的异常检出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69例孕妇(胎儿172例)中包括2例双胎妊娠孕妇和1例孕妇2次单胎妊娠.CMA共检出异常胎儿9例,占5.2%(9/172).高风险组19例,检出异常8例,均与亲本遗传学异常相关;低风险组113例,仅检出1例22q11.22q11.23微重复,为arr[GRCh37]22q11.22q11.23(22,997,928-25,002,659)×3,属新发变异.风险不明组40例无异常检出.结论 明确"不良孕产史"的病因,是合理应用CMA进行产前诊断的关键.单基因病、原因不明或先证者未发现CMA异常的情况并非CMA产前诊断的适应证.
    • 唐乙萍; 易婷; 郑建雄; 戴菲; 董曾荣; 张全波; 青玉凤
    • 摘要: 目的 筛选AS患者PBMCs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 (circRNA),分析其表达谱以探讨circRNAs在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ircRNA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3例AS活动期(ASA)患者,3例AS稳定期(ASS)患者和3名健康对照者(HC)PBMCs中circRNAs的表达并通过倍数变化(FC)和P值进行筛选,找到差异表达的circRNAs;从差异表达靠前的circRNAs中随机选择4个circRNA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芯片结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并通过微RNA(miRNA)靶标预测软件对circRNA/miRNA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预测.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芯片结果显示,ASA组较HC组共有800个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s(FC> 1.5,P<0.05),其中466种上调,334种下调;ASS组较HC组共有1149个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s(FC>1.5,P<0.05),其中589种上调,560种下调;ASA组较ASS组间共有23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circRNAs(FC>1.5,P<0.05),其中145种上调,88种下调.RT-qPCR验证结果提示,4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一致.GO分析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的circRNAs主要参与无义介导的mRNA衰变、Rho GTPase酶结合等过程;KEGG分析结果在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分化、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处得到富集;miRNA靶标预测软件结果提示差异表达的circRNAs可能靶向结合miR-650、let-7b-5p等miRNAs发挥作用.结论 和HC组相比AS患者PBMCs中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s,推测这些circRNAs可能参与AS的发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