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位杂交,荧光

原位杂交,荧光

原位杂交,荧光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6篇、专利文献10217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原位杂交,荧光的相关文献由1623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永权、曾瑄、潘金兰等。

原位杂交,荧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6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1 占比:99.61%

总计:102567篇

原位杂交,荧光—发文趋势图

原位杂交,荧光

-研究学者

  • 薛永权
  • 曾瑄
  • 潘金兰
  • 李承文
  • 宫丽平
  • 周晓燕
  • 武莎斐
  • 高子芬
  • 刘旭平
  • 吴亚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池彦廷; 张延平; 张秋露; 刘翠苓; 李斌斌
    • 摘要: 目的:分析唾液腺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继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SS-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索联合应用组织病理形态、蛋白表达和分子表型检测在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病理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经病理确诊为唾液腺SS的260例患者中收集到16例SS-MALT淋巴瘤患者,另选取12例无唾液腺SS病史的MALT淋巴瘤(非SS-MALT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同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观察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轻链限制性表达、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基因重排、染色体易位及基因异常,评价其在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结果:SS进展为MALT淋巴瘤的恶变率约为6.15%,恶变时间为3~240个月不等,其中有2例因发生高级别转化而死亡.SS-MALT淋巴瘤镜下表现为腺泡不同程度的萎缩破坏,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并破坏上皮岛.SS-MALT淋巴瘤组CD20和Pax5均为阳性(阳性率100%);Ki-67指数≤10%者占50%,>10%者占50%;AE1/AE3染色显示有残存腺上皮(93.75%).全部病例肿瘤细胞CD3ε均为阴性,CD138染色显示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37.5%的SS-MALT淋巴瘤患者检测到κ和λ轻链限制性表达.SS-MALT淋巴瘤组中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FR1、IgH-FR2、IgH-FR3、免疫球蛋白κ链(immunoglobulin kappa chain,IgK)-A、IgK-B 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53.3%、33.3%、20.0%、26.7%,联合应用IgH和IgK的阳性检出率达93.3%.MALT1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36.4%,IGH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27.3%,BCL6双色分离探针阳性率27.3%;三种探针共同使用的基因异常检出率为72.7%.结论:唾液腺SS-MALT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缺乏特异性的组织形态特点和蛋白表型,联合应用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PCR和FISH技术有助于该疾病的精准病理诊断.同时,虽然SS-MALT淋巴瘤一般被认为是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但也应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以便早发现复发和高级别化的线索,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朱岩; 丁颖; 宋国新; 李霄; 丁茹; 范钦和; 贡其星
    • 摘要: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诊治的32例IMT,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7岁).肺及纵隔10例,胃肠道、肠系膜/大网膜12例,膀胱5例,头颈部3例,小腿软组织及腹膜后各1例,其中4例为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sarcoma,EIMS),均位于腹腔.组织学肿瘤以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间质不同程度疏松水肿黏液变至胶原化,伴多少不等的慢性及急性炎性细胞浸润;EIMS以上皮样瘤细胞为主,间质水肿黏液变,浸润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25/32,78%),除4例EIMS均为核膜阳性外,其余IMT均为胞质阳性;肿瘤细胞还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8/19)、平滑肌肌动蛋白(24/32,75%)、结蛋白(12/32,38%),其中4例EIMS均为结蛋白强阳性.15例行ALK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12例(12/15)可见分离信号,以非经典断裂信号为主.3例行二代测序显示1例小腿IMT出现CLIP2-ALK融合,2例EIMS均示RANBP2-ALK融合.随访29例,22例无瘤生存,4例复发(其中3例克唑替尼治疗并带瘤生存),3例死亡(其中2例为EIMS).结论 IMT形态学谱系广泛,需与多种良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抗体ALKp80、ALKD5F3)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LK断裂探针)可辅助IMT的诊断,不典型病例推荐二代测序检测.
    • 许娟; 杨文秀; 冯江龙; 濮珍红; 杨光; 沈丹丹
    • 摘要: 目的:检测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在伴有C-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DLBCL with C-Myc/Bcl-2),又称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DEL)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上述3种基因重排与DE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DLBCL的病例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和Bcl-2蛋白表达的情况,从中筛选出39例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65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 C-Myc、Bcl-2和Bcl-6基因的重排情况,普通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pstein-Barr virus encode RNA,EBER)的表达水平.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ISH检测的基因重排结果进行分组,分为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和阴性组及双打击淋巴瘤(double hit lymphoma,DHL)和三打击淋巴瘤(triple hit lymphoma,THL)组,对实验数据进行Fisher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曲线,生存分析采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比较生存曲线,预后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共39例C-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的病例被纳入研究.3种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发生C-Myc,Bcl-2及Bcl-6基因重排者检出率依次为23.08%(9/39)、23.08%(9/39)及30.77%(12/39).C-Myc基因重排与Bcl-2或Bcl-6重排同时检出者(即DHL)3例,3种基因重排同时检出者(即THL)2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HGBL)(包括 DHL 及 THL)占 12.80%.39例DEL中,Bcl-2及Bcl-6基因重排在生发中心细胞型双表达淋巴瘤(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GCB-DE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生发中心细胞型双表达淋巴瘤(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non-GCB-DEL)(P<0.05);HGBL 也主要发生在non-GCB-DEL中.C-Myc基因重排和HGBL检出率在<60岁的病例中明显高于≥60岁的病例;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阳性表达率为53.84%(21/39),在 non-GCB-DEL(16/23)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 GCB-DEL(5/16)(P<0.05),而在 C-Myc基因重排、Bcl-2基因重排和Bcl-6基因重排阳性组以及阴性组DEL之间,p65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39例DEL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患者的生存状况明显差于阴性者,而C-Myc和Bcl-2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组之间、HGBL与其余的DEL之间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C-Myc与Bcl-2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组之间、HGBL与其余的DEL之间的临床分期、性别、原发部位、骨髓累及、IPI指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EBER表达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DEL病例中有较高的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而且与患者年龄和Hans分型有关,不同的基因重排发生与DEL的临床过程和预后有一定影响,Bcl-6重排与DEL的不良预后有关,应该常规进行3种基因重排的检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胡珏; 任敏; 蔡旭; 沈旭霞; 戴波; 孔蕴毅
    • 摘要: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9到2019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的18例淋巴结内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常规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其中2例行第一代黑色素瘤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9p21(C DKN2A)、8q24(MYC)基因检测.结果 患者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2岁).淋巴结内痣发生部位分别为腋窝淋巴结15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颈部淋巴结1例,髂外淋巴结1例.所有病例均仅累及单个淋巴结.镜下观察,18例淋巴结被膜上均可见痣细胞聚集,8例同时沿着被膜伸入小梁中,其中3例呈小灶状散在分布于实质内,另有1例痣细胞呈团块状大量占据淋巴结实质.所有病例最大病灶的直径范围为0.2_6.5 mm.18例淋巴结内痣的组织学类型均为普通痣,绝大多数病例细胞学形态类似良性的皮肤色素痣细胞,缺乏明显的不典型性、坏死和核分裂象.仅1例占据实质的淋巴结内痣中可见少部分富于细胞区域呈现不典型特征,包括核质比增加、出现小核仁以及偶见核分裂象.13例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100蛋白、SOX10、MelanA和p16均为阳性,仅1例HMB45有少数细胞弱阳性,所有病例Ki-67阳性指数<1%.2例痣细胞巢团累及实质内的淋巴结内痣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29个月(中位时间31.5个月).1例淋巴结内痣患者因涎腺癌全身转移死亡,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淋巴结内痣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结内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当淋巴结内痣累及淋巴结实质及被膜下窦时,或偶尔出现细胞不典型性时,需要与转移性黑色素瘤鉴别.寻找被膜或小梁上形态温和的痣细胞巢团,以及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FISH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 王晨; 陈新; 陈小岩; 游治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C-MYC和PD-L1基因和蛋白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ALK-AL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2003年1月至2017年1月ALK-ALCL患者37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MYC和PD-L1基因异常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MYC和PD-L1蛋白表达情况.统计分析C-MYC和PD-L1基因及蛋白异常的关系以及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37例ALK-ALCL肿瘤组织中,C-MYC蛋白阳性率为45.9%(17/37),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是37.8%(14/37),C-MYC和PD-L1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90,P=0.014).C-MYC和PD-L1蛋白表达率均随ALK-ALCL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且在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组中表达率高于低危组(P<0.05).FISH检测结果:37例ALK-ALC肿瘤组织中,检测到C-MYC基因多拷贝9例(24.3%),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C-MYC基因断裂;检测到PD-L1基因扩增2例(5.4%).37例ALK-ALCL患者中,C-MYC蛋白阳性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YC蛋白和PD-L1蛋白表达与ALK-ALCL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以及总生存率相关,可作为判断ALK-ALCL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的指标;ALK-ALCL中PD-L1的表达可能受C-MYC基因的调控,可能为设计针对部分ALK-ALCL患者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的组合治疗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 常娟; 楚玉兰; 韩伟宁; 王超; 杨小雨; 张娜; 陈辉树; 李焱; 贾振薇; 王立荣; 郑娟娟; 周剑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涂片、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及细胞遗传学检测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初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80例,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骨髓穿刺,并进行骨髓涂片、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FISH、细胞遗传学检测,比较各检测方法的结果.结果 280例患者中,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中位浆细胞比例高于骨髓涂片(20例,0.675比0.300)及流式细胞术(47例,0.650比0.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3,P<0.01;Z=-5.947,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 CD38、CD138、κ、λ、CD56、CD19的阳性率分别为 100.0%(280/280)、100.0%(280/280)、57.5%(161/280)、42.5%(119/280)、62.1%(174/280)、19.3%(54/280);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 CD38、CD138、κ、λ、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98.9%(277/280)、98.2%(275/280)、57.5%(161/280)、42.5%(119/280)、62.1%(174/280);两种检测方法对相同检测指标的检测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FISH检测的患者基因异常检出率为69.9%(93/133),其中直接荧光原位杂交(D-FISH)异常检出率为42.9%(57/133),CD138磁珠分选系统(MACS)-FISH异常检出率为82.7%(110/133).行G显带检测的患者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为38.5%(85/221).FSIH,尤其是MACS-FISH,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高于G显带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97,P<0.05).结论 骨髓涂片、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流式细胞术、FISH(尤其是MACS-FISH)、细胞遗传学等多种检查方法综合应用更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并可能对预后判定有一定的意义.
    • 薛倩倩; 黄焰; 左淑英; 郑强; 季刚; 周晓燕; 武春燕; 李媛
    •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确诊的8例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RNA-seq融合基因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年龄43~64岁,平均58岁.男女比为3︰5.8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6~45个月均无复发.组织病理学主要由排列呈小梁状、带状、巢状的嗜酸性细胞及透明细胞组成,细胞巢周围间质中常有玻璃样变物包绕.免疫表型:8例肿瘤细胞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均呈阳性表达,5例p63、p40呈阳性表达,4例SOX10呈阳性表达,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均呈阴性表达.8例FISH均检测出EWSR1融合基因.6例进行了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RNA-seq融合基因检测,5例检测到EWSR1-ATF1融合基因(其中1例同时有ATF1-SPTLC2融合基因),5例EWSR1-ATF1基因融合均显示EWSR1外显子12/13与ATF1外显子3融合.1例为EWSR1-CREM基因融合.结论 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支气管黏膜的原发肺肿瘤,该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特别是EWSR1融合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但总体预后较好.
    • 李兰; 张铭; 孙晓淇; 刘美; 徐海荣; 张婷婷; 黄啸原; 丁宜
    • 摘要: 目的 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未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的病例28例,采用FISH检测CIC基因断裂及BCOR基因断裂情况,从中筛选出CRS或BCS,部分BCS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 筛选出CRS 5例,BCS 6例,各占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17.9%(5/28)和21.4%(6/28),两者总占比为39.3%(11/28).CRS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5~65岁.其中4例发生于软组织,1例发生于骨组织.肿瘤细胞稍大,泡状核,核仁明显,呈弥漫片状、分叶状或血管周生长,间质可见纤维间隔,部分黏液变.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99,部分病例表达Fli-1、TLE1、DUX4、WT-1、Calretinin.5例CRS患者随访7~22个月,2例死亡,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BCS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8~20岁.其中4例发生于骨组织,2例发生于软组织.肿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排列成实性或束状生长,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间或有细胞稀疏区伴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表达TLE1、CCNB3,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Fli-1.3例经RT-PCR验证为BCOR-CCNB3基因融合.6例BCS患者随访1~68个月,1例死亡,5例无瘤生存.结论 39.3%的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为CRS或BCS肉瘤,分子检测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 张欣; 周晓燕; 柏乾明; 姚茜岚; 季刚; 常恒; 韩晶; 李媛; 纪元; 侯英勇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中MAML2基因重排、相关融合形式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2017-2020年确诊的原发性PMEC 46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MAML2基因重排,进一步用靶向RNA高通量测序(RNAseq)法检测20例PMEC中的基因融合形式,并分析MAML2基因重排、融合形式及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PM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岁(范围15~71岁);男女比例约1.1∶1.0;组织病理学上多为低级别;临床分期以Ⅰ~Ⅱ期为主;FISH法检测MAML2基因重排,总体阳性率80.4%(37/46),在低级别PMEC中MAML2阳性率更高(91.7%,33/36);靶向RNAseq结果显示19例FISH阳性的病例均有基因融合,以CRTC1-MAML2融合基因为主(16/19),另外3例为CRTC3-MAML2融合基因(3/19),融合形式位置均为CRTC1/3(外显子1)-MAML2(外显子2);1例FISH阴性的患者未检测到基因融合;与MAML2 FISH阴性患者相比,携带CRTC1-MAML2融合基因的PMEC更常见于年龄≤40岁、肿瘤最大径≤2 cm、低级别和临床分期早(Ⅰ+Ⅱ期)的患者(均P<0.05);3例携带CRTC3-MAML2融合基因的PMEC患者均为女性、临床分期早(Ⅰ+Ⅱ期)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MAML2基因重排/融合、发病年龄≤40岁、肿瘤体积小、组织病理学分级低、临床分期早、确诊时肿瘤无转移及手术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期延长显著相关(P<0.05),但Cox回归分析提示以上指标均不是影响原发性PMEC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MAML2基因重排在PMEC中发生率高提示其为重要的分子诊断指标.RNAseq检测证实CRTC1/3-MAML2是PMEC中主要基因融合形式,提示MAML2融合转录可能是PMEC发生中的重要驱动因素.MAML2基因重排/融合及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好密切相关.
    • 吴新军; 郜庆祖; 李岩; 李帅超; 张俏; 陈炳合
    •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 Siewert分型、微卫星不稳定(MSI)、HER2表达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续的胃腺癌临床病理资料,将之分为AEG组和非AEG组.统计AEG的Siewert分型各型构成比、并且分析癌肿大小与Siewea分型的关系.统计分析AEG的MSI状态、HER2表达状态及其与非AEG的差别.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到328例连续的胃腺癌手术切除的病例资料,其中AEG242例,非AEG86例.AEG的Siewert分型以Ⅱ型为主(151例,62.40%),其次为Ⅲ型(86例,35.54%),Ⅰ型最少(5例,2.07%).对AEG癌肿长径的大小与Siewert分型的例数分布关系的分析显示,随着癌肿的增大,Siewert Ⅱ型例数逐渐减少,Siewea Ⅲ型例数逐渐增加.非选择性地对192例胃腺癌(AEG140例,非AEG52例)进行了MSI状态检测.其中MSI共12例(6.25%),其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为2例(1.04%),微卫星低度不稳定(MSI-L)为10例(5.21%).AEG的MSI比例与非A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I病例均存在PMS2的阴性或弱阳性.除15例pTis/T1a期病例之外,313例胃腺癌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HER2表达状态.其中HER2表达3+者共30例(9.58%).HER2表达2+者共32例(10.22%),其中7例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阳性者3例.AEG的HER2(3+)比例显著高于非AEG(P <0.05).结论 AEG以SieweaⅡ型为主;AEG可能大多原发于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以上1 cm至以下2 cm之间,对于早期AEG的内镜筛查,应多注意该区域;SiewertⅢ型可能多来源于Siewert Ⅱ型的进展.微卫星不稳定在本地区胃癌中发病率低;与其他部位胃腺癌相比,AEG在MSI方面不具有特殊性;AEG的MSI以PMS2的表达缺陷为主;AEG比其他部位胃腺癌的HER2过表达者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