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智能车辆

智能车辆

智能车辆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8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068548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农业机械学报、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2015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等;智能车辆的相关文献由323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荣本、陈龙、龚建伟等。

智能车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8548 占比:99.95%

总计:1069114篇

智能车辆—发文趋势图

智能车辆

-研究学者

  • 王荣本
  • 陈龙
  • 龚建伟
  • 蔡英凤
  • 段建民
  • 岑明
  • 徐友春
  • 陈慧岩
  • 不公告发明人
  • 熊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国栋; 刘立; 孟宇; 马智萍; 郑淏清; 顾青; 白国星
    • 摘要: 为提升复杂交通环境中智能车辆的避撞能力,将路径规划、速度规划及跟踪控制整合为一个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一体式车辆避撞轨迹规划和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实际交通环境中的避撞场景,将智能车辆的避撞控制问题转化为多约束优化问题;其次,搭建7DOF(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UniTire轮胎模型设计MPC控制器;再次,针对变速控制问题中传统基于时域预测模型的MPC控制方法无法在预测时域中实现车辆空间和位姿约束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空间域预测模型的MPC控制器;最后,基于Matlab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设计了不同避撞场景验证所提方法,并与现有基于恒速假设的一体式避撞控制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车辆的机动性能,解决现有一体式控制方法在复杂环境中避撞失败的问题,并保证避撞过程稳定和轨迹平滑。
    • 张宁; 张浩彬; 吴建华; 阳媛; 殷国栋
    • 摘要: 车载摄像头是智能车辆视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在恶劣道路或极限工况下,车辆的振动状况显著,车载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序列会发生抖动。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车辆复杂工况的电子稳像算法。基于车载工况下的实时性要求,选择ORB(oriented FAST and rotated BRIEF)算法进行特征检测与描述。为了提高特征点匹配精度与匹配效率,改进了传统随机采样一致性算法,增强了其对多匹配点、匹配点集中工况的适应性。为了适应车载工况下的剧烈振动,采用了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以解决经典的卡尔曼滤波对初值敏感的问题。最后搭建了一辆振动特性显著的汽油模型车,在恶劣的路面条件下开展了实验,在较正常工况更为极端的条件下验证了提出的电子稳像算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 覃振杰; 熊铎程; 林智桂; 覃高峰; 廖尉华
    • 摘要: 一、引言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是应用在智能车辆上,为驾驶员提供辅助避免驶出车道的智能辅助系统。其设计一般有两种,一是当车辆即将行驶出本车道时,对车辆提供转向辅助使车辆回到本车道内;二是以车道中心线为车辆的期望行驶路径,当车辆偏离车道中心线时控制车辆回到车道中心线上。一般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的设计都会同时采用两种控制策略。
    • 张建恒; 杨智宇; 李永亮; 夏洪均
    • 摘要: 课程思政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智能小车创新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了智能车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智能车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合方式和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深度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并结合互联网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智能车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高度统一。教学实施后课程可实现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何友国; 王雨; 袁朝春
    • 摘要: 为了提高智能车辆在路径跟踪过程中的行驶稳定性,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了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器。将线性化、离散化后的车辆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作为预测模型,根据路面附着系数的不同,将变化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动态边界作为约束并实时调整来保证车辆在路径跟踪过程中的稳定性。在Car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上设计仿真实验并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在不同的路面上不仅能准确地跟踪期望路径,而且跟踪过程中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 房亮; 关志伟; 王涛; 龚进峰; 杜峰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智能车辆避撞模型。搭载虚拟测试驾驶(VTD)仿真软件的模拟驾驶器;针对跟车行驶、前车紧急制动这一危险工况,开展模拟驾驶实验;以相对距离、相对速度、前车减速度、碰撞时间、横向距离作为输入参数;通过未经训练的样本数据对模型迁移性进行验证,并与传统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模型自车减速度和方向盘转角预测的决定系数R^(2)分别高于传统BP模型0.17和0.21。因而,本文模型对大数据样本具有更优的拟合优度,能够表征驾驶员实际避撞行为,在驾驶辅助系统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 邓召文; 乔宝山; 袁显举; 冯樱
    • 摘要: 这里研究在不同冲击度约束下智能汽车换道轨迹的优化问题。采用五次多项式作为车辆的换道轨迹模型,以自车速度、加速度以及冲击度为约束条件,兼顾车辆换道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对换道轨迹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优换道运动轨迹;为研究冲击度约束设置对换道的影响,设计了换道轨迹求解的图形用户界面,根据换道耗时将换道模式分为激进型、普通型和舒适型,得到不同换道模式下冲击度限值,为智能汽车换道轨迹规划提供参考。
    • 范思汉; 张洪信
    • 摘要: 针对人工势场法应用于结构化道路中的汽车主动避障领域存在规划能力,路径平滑度不足以及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人工势场法和五次多项式避障轨迹的路径规划算法,满足汽车避障时的安全性、实时性要求。通过引入五次多项式势场边界,结合汽车与障碍物的运动状态设计边界参数,提高路径平滑度和安全性。通过设置随动目标点优化引力模型,调节因子优化势场函数,可消除局部最小点。利用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Simulink搭建仿真环境,并使用Stanley方法进行路径跟踪。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在动、静态环境中有效的规划出满足汽车行驶要求的避障路径。该算法为汽车避撞时的局部路径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 陶捷; 郑思远; 黄昭烨; 黄子成; 郑燕萍
    • 摘要: 针对智能车辆路径跟踪中单横向控制方法中,凸显出来的鲁棒性差、易抖动等一系列问题,构建出预瞄模型,基于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方位偏差与横向偏差相结合,融入了相关的控制算法,创新研发出了一种模糊滑模控制器。而且在Matlab/Simulink中,利用侧方位自动泊车的大曲率数据与实际路径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方位偏差分别控制在±0.00055 rad和±0.07 rad左右,横向偏差在±0.02 m和±0.22 m左右,能够满足智能车辆准确实时稳定地跟踪期望路径。
    • 张三川; 马啸
    • 摘要: 为有效解决现有主动避撞系统相邻前车变道切入工况下的车-车避撞问题,提高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性,通过随预测时间变化的权重系数函数将CTRA恒角速度恒加速度运动模型和五次多项式变道轨迹模型进行加权融合,构建一种同时满足短时、长时的前车变道切入轨迹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邻前车变道切入工况下的主动安全距离模型,并设计了相适应的主动避撞算法。通过PreScan搭建主动避撞场景并与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相邻前车变道切入轨迹加权融合模型较2种单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在所建立的仿真变道工况下,短时、长时模型预测绝对偏差分别为0.09、0.18 m;所设计的安全距离模型,当两车间隔距离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道安全距离、两车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最大变道安全距离的区域内均无碰撞危险,当两车间隔距离在最小变道安全距离和最大变道安全距离之间时,相邻前车变道切入,自车与变道切入车辆有追尾侧碰危险,主动避撞算法启动并及时介入车辆速度控制,使车辆分级减速实现避撞,并保持5 m的安全跟车距离,验证了加权融合变道轨迹预测下的安全距离模型及其主动避撞算法的正确性,对智能车辆主动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