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学
显学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求是学刊、文史哲、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庆典暨“孔子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显学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元、刘佳颖、刘莹等。
显学
-研究学者
- 王文元
- 刘佳颖
- 刘莹
- 宗廷虎
- 张岱年
- 杨莺
- 涂光社
- 郑朝宗
- PengFuchung
- 丁耘
- 丙吾
- 严迪昌
- 任志超
- 任重
- 何敏敏
- 何晓鹏
- 余碧平
- 储道立
- 冯春田
- 刘兴成
- 刘其印
- 刘家钰
- 刘文清
- 刘杰敏
- 刘玉珺
- 刘纲纪
- 区永圻
- 南金
- 卢建平
- 卢烈红
- 卢钟锋
- 卫欢
- 古十九
- 叶坦
- 吕一民
- 吕周聚
- 吴仕逵
- 吴友智
- 吴小如
- 周和平
- 周国荣
- 周武锋
- 唐蓉
- 如瑛
- 妙常
- 姚振发
- 姜振昌
- 姜洪
- 孙伟科
- 孙兆泽
-
-
韩静文
-
-
摘要:
韩非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法家的立场对先秦儒家学术进行了探讨和批驳。他认为,被视为显学的儒学实际上是“愚诬之学”,其所提倡的民智、德政与仁义皆不符合现实需要,应当被摒弃。韩非并没有全盘否定儒学,只是从现实考量,认为其不适用于当时社会。
-
-
-
-
雷思鹏
-
-
摘要:
战国初期,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因其思想主张符合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迅速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战国未至秦汉时期,墨学衰微,作为思想体系逐渐退出思想舞台,但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的被儒法道各家选择性吸收,有的转化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影响了中华民族气质.近代挽救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墨学迎来复兴,成为百年来乃至今天学界研究的重点,当前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条件下,墨家及其思想仍具有强大的力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之源,而墨家理想在当代也具有了实现的可能.
-
-
程伟
-
-
摘要:
"科举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在科举学体系中堪称一门专学或发展中的学科.作为科举学的一门特殊理论分支,因其研究资料的大量存世和研究成果的丰富广博,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性和现实性,使得"科举地理学"研究向来十分活跃,可以说是科举学研究中的显学.不过,当前"科举地理学"研究虽然十分活跃,但仍处于研究的专学阶段或曰草创时期.要使之真正成为科举学中的一门特殊理论学科,发挥其学科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尚需要学术界付出不懈的努力.
-
-
-
杨国荣
-
-
摘要:
随着儒学逐渐再度成为显学,其不同形态也开始纷然而起,政治儒学、心性儒学、制度儒学、生活儒学、社会儒学等先后亮相。众多的“儒学”虽都冠以儒学之名,但实质上又主要侧重于儒学的某一方面。以上诸种形态的所谓“儒学”,或者是对历史上儒学既成形态的再解释,或者表现为对儒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从理论上看,无论是对儒学历史形态的重新理解,抑或是对儒学未来发展的展望,都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何为儒学?”
-
-
张充
-
-
摘要:
墨学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学在道德伦理、军事、科技、建筑、医学等领域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但秦汉以后,墨学逐渐式微,几成绝学.墨学由显入隐,根本原因在其阶级局限性、理论体系自身的矛盾和不可操作性、制度的严苛自闭以及时代的局限等.随着阶级和时代局限的突破,墨学科学合理的成分又被社会重新认识利用.对墨家思想的考察,要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观点.
-
-
-
-
摘要:
对于企业来说,名称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企业或品牌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品牌名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能够提高品牌辨识度,减少投资成本,甚至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前景。通过统计目前3590家A股上市公司的简称,让我们看看目前大公司们的取名有何奥秘?
-
-
刘莹
-
-
摘要:
倘若将1961年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视为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么这一领域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渐成显学,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念给国内的研究者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
-
张效霞
- 《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在1936~1945年间,《中华医学杂志》每年有一期医史专号,1947年《医史杂志》(季刊)创刊.所有这些都表明,医学史研究在近代俨然成为了一门显学,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医学史成为显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医学史在古代没有形成一门专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新史学”兴起后,以科学方法整理历史成为时尚,成为显学是中医学界救亡图存,彰显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医学校成立后,课程设置的需要,从而为中医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