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普世伦理

普世伦理

普世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0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677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庆典暨“孔子与当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等;普世伦理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俊人、周银珍、何跞等。

普世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2.2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677 占比:97.71%

总计:5810篇

普世伦理—发文趋势图

普世伦理

-研究学者

  • 万俊人
  • 周银珍
  • 何跞
  • 余文武
  • 唐文明
  • 朱磊
  • 李元光
  • 李萍
  • 蔡德贵
  • 谌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迪
    • 摘要: 随着共享经济向纵深发展,从道德和伦理的视角研究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构建共享经济的伦理基础,必须将其置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之下,强调技术创新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从共享经济的本质属性即"合作理性"出发,检视和维护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赖以生长的契约伦理、与技术创新协同并进的技术伦理,以及由合作理性催生的普世伦理,三者共同奠定了共享经济的伦理基础.
    • 左金磊
    • 摘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儒家文化是否能为普世伦理做出资源性贡献,在如今新的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尤其值得探讨.有观点认为农村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解体摧毁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生存土壤,在现今市场经济的社会,儒家文化已经丧失了其生命力.然而宗法社会并不是儒家文化的所有生命力所在,儒家文化中有其独立的精神内核,宗法社会已不复存在,但是这种独立的伦理精神内核不会过时,在新的社会时代下依旧有其合理性与生命力.孝悌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种子与根基,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新的土壤中,中华传统文化将实现华丽转型、发展与延续.
    • 何跞
    • 摘要: 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通过精神强制干预达到极端推行和个体扩张的普世伦理,但宗教的普世结果并不一定正确.近代西方极端主义的代表如恐怖主义的恐怖后果,则尤其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宗教普世的缺陷.宗教的普世问题在于通过信仰进行精神同化,而思想同化走的是愚民的路径,愚民路径虽然能达到同化和某种单一思想的普世,但直接结果仍是愚民.这使得在反思思想普世和普世伦理及其方法论问题的同时,不得不开始一种态度反思,尊重他者是最基本和起码的普世前提.而道德普世的杰出代表如儒家道德可谓是一个优秀例子.儒家的虚我尊他可以说是一种普世态度,在方法论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仁术,即在不强制的谦虚中,在无目的干预的过程中,在拔高每个人的个体价值之后自然地达到其思想普世的隐在目的和自然效果.
    • Uchenna Okeja1; 刘勇2
    • 摘要: 在对当代世界金融和经济领域持续进行的缠结进行解释时,全球化对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挑战。亨廷顿认为人类未来的冲突必然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与之相对应的是孔汉思的全球伦理思想。孔汉思认为,黄金法则是对世界宗教和文化的道德标准和基本共识最低限度的表达,是全球伦理的表达和实现,是人类最低限度的普世价值。然而,仍然存在着达成如何成为全球伦理以及使用“全球伦理”术语的伦理共识问题。维雷杜借助非洲伦理规范中“同情的公正”和“共同体”等概念,厘清了“全球伦理”和“普世伦理”之间的界限和关系。全球伦理的发展可行性在于通过创立全球伦理规范而不是单一全球伦理来实现。
    • 何跞
    • 摘要: 对于解决当今文化多元的问题,可以用非学术视镜下回归本原和简单的求证来进行再审视,即多元共存、对话、互镜、渗透的本质都是自体的"适应"及这个"适应"的过程,即"调适"。这样就可以简化并提炼出复杂的学术话语中多元重叠和厚薄理论未触及的核心。一元的自体在多元的环境中动态发展,求得存在的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这与《中庸》的"中和"之道不谋而和,"中和"强调的是对多元问题的自然化、简单化解决。"调适"使得多元的一元化发展向度得以成立,但在仍由多元主导的当今世界却不能实现,只能作为理想而存在,同时具有倡导的合理性和实现的悲观性两方面特征。道德伦理之存在,以及学界所关注的对普世伦理的寻求,其实是多元向一元发展的预行而非现行,这是其本质,既决定了道德伦理存在的合理性,又决定了普世伦理实行的艰难性。
    • 王英华
    • 摘要: 伦理传达出对文化和社会继续存在至关重要的规则,它是人们共同构建和维护社会时预测未来的依据。伦理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会导致跨文化伦理冲突与危机,跨文化传播学者应当保证在跨文化情境中伦理的变化不具威胁性,从而保证全球互动的新兴世界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保证这种伦理变化不具威胁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话。对话的不可避免的包含跨文化传播中关于对错标准的讨论。是否有一个普世伦理,能够在各种文化中适用?这可能是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最大的争论之一。如何面对人在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面前的两难选择,文章将作以初步探索。
    • 朱大可
    • 摘要: 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沦丧,而普世伦理又无法推行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 周银珍
    • 摘要: 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崛起之中”向“崛起之后”的演变.进入后崛起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由“世界塑造中国”向“中国塑造世界”转变.全球性危机及其问题揭示了崛起后的中国面临的普世性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应积极地建构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的普世伦理观,通过中国文明引领人类文明转型.
    • 孙志方
    • 摘要: 为了提倡和推行全球伦理而非普世伦理,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和梳理普世伦理与全球伦理两个概念,辨析二者关系,乔正当前一些学者把普世伦理与全球伦理混为一谈的错误理念,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普世伦理和全球伦理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从二者调整的对象,从普世伦理发展到全球伦理的必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梳理,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今后倡导和推行哪种伦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路尧
    • 摘要: 普世伦理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哲学领域的广泛讨论,这种旨在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文化的道德,它是否存在、它该怎么存在的问题一直被众多哲学家们争论不休.随着各种理论的提出、消磨、完善,越来越多的人赞同:确实存在一些超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差异的道德内容,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本文则试图在普世伦理这一视域下,阐释公正问题的发展变迁,探索其在普世伦理中的深层义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