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活儒学

生活儒学

生活儒学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464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周易研究、东岳论丛、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生活儒学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玉顺、胡骄键、杨生照等。

生活儒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645 占比:99.37%

总计:34863篇

生活儒学—发文趋势图

生活儒学

-研究学者

  • 黄玉顺
  • 胡骄键
  • 杨生照
  • 郭萍
  • 张小星
  • 李海超
  • 杨虎
  • 郑治文
  • 黄玉顺1
  • 吴越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玉顺
    • 摘要: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层级性的整体,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因此,生活儒学的态度是:必须解构旧的本体论,然而同时必须建构新的本体论。为此,必须追溯到“前本体”即“前存在者”的存在或生活,即生活论或生活存在论为本体论奠基,本体论再为形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奠基。因此,生活儒学建构了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进而建构了指向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
    • 王闻文
    • 摘要: 《乡党》篇非后人伪造,其在《论语》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它是对孔子生活的记录,是对孔子思想来源的阐释。思想来源于生活,生活体现着思想,这正是生活儒学所揭示的内容,即要回归生活的大本大源。以黄玉顺教授所创立的生活儒学的逻辑架构重新审视《论语·乡党》篇,不仅可以突破前人对孔子思想“形上--形下”的解读,而且亦可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原貌,这对于研究《论语》、准确解读孔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 杨生照
    • 摘要: 在当代中国哲学中,张祥龙的"家源儒学"和黄玉顺的"生活儒学"都是从儒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来思考儒学的复兴和重建,但却又同途而殊归。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启思,他们都将儒家的仁爱情感作为一切存在者及其理论建构的终极本源。但是,在仁爱情感显现的两个维度中,张祥龙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之爱"看作儒家的根脉所在,主张建立以传统家族生活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保护区来使儒家逃避现代文明世界;而黄玉顺则把"一体之仁"看作儒家的根本精神,并以之为正当性基础来构建现代性的制度规范、推动儒学的现代化转型。前者否定了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忽视了自由开放的现代政治秩序乃是其文化保护区能够建立的制度前提,将使儒学从现代社会退隐;后者忽视了个体本位的消极意义和家庭生活的积极意义,会使仁爱的推扩难以实现、健全人格的个体难以形成。故更合理的思路是:儒学既要通过构建以个体自由为基础的现代制度规范来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也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于仁爱推扩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 黄玉顺
    • 摘要: 伴随着宗教的式微、科学的兴盛,“解构本体论”乃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称其为“哲学思潮”,其实是吊诡的,犹如“被剜去了心脏的人”,因为哲学的核心恰恰是本体论(ontology)。所以,海德格尔宣告“哲学的终结”,而试图以“思”(Denken)来取代;然而同样吊诡的是,这种非哲学的“思”仍然被人们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不仅表明了哲学本身的强烈的求生渴望,还暗示着整个人类观念系统实在无法割舍自己的心脏。
    • 黄玉顺
    • 摘要: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 何刚刚
    • 摘要: 关于李泽厚的"情本论"和蒙培元的"情感儒学"究竟何者提出在先及其与儒学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争议。事实上,首先,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情感儒学"提出的时间早于"情本论";其次,"情本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儒学;最后,"情本论"存在着"本体"概念的混乱、"情本体"与"历史本体"的矛盾以及实践展开的困难等三方面问题。而当代儒学的情感转向,通过回归儒家的情感本源观念,实现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这种情感转向有着理论内部与外部的双重依据。从"新理学"到"情感儒学"再到"生活儒学"构成了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一个鲜明谱系。
    • 何刚刚
    • 摘要: 关于李泽厚的"情本论"和蒙培元的"情感儒学"究竟何者提出在先及其与儒学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争议.事实上,首先,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情感儒学"提出的时间早于"情本论";其次,"情本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儒学;最后,"情本论"存在着"本体"概念的混乱、"情本体"与"历史本体"的矛盾以及实践展开的困难等三方面问题.而当代儒学的情感转向,通过回归儒家的情感本源观念,实现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这种情感转向有着理论内部与外部的双重依据.从"新理学"到"情感儒学"再到"生活儒学"构成了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一个鲜明谱系.
    • 黄玉顺
    • 摘要: 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族群,怎样才能获得"新生"?首先必须解构自己的旧的主体性,进入"前主体性"情境,进而获得新的主体性.尽管这个"前主体性"概念是在与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批判性对话中形成的,然而这种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源远流长."前主体性"概念乃是"生活儒学"的基础性、关键性概念,其思想视域是"前存在者"的"存在"——"生活"观念.这种"前主体性"情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人类由此得以进步.
    • 张小星
    • 摘要: 儒学的现代转型必然蕴含着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但到目前为止,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中的相关思想资源被建制化地划归入文学、史学等学科中,其现代转型并未真正实现。从学理上讲,彻底的现代转型必须深入到存在论(the theory of Being)层级,即揭示"经典诠释"作为前主体性、前存在者活动的意义。换言之,对于"经典诠释"相关问题的探讨必须纳入存在论层面才是透彻的。
    • 黄玉顺; 林孝斌
    • 摘要: 这些年来,儒家的超越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活儒学”创立者黄玉顺先生近期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为此,我们委托林孝斌博士进行了这次专访,以分享黄玉顺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最新思考。林孝斌:黄老师,您好!您近来发表的文章主题主要集中于神圣超越性方面,能否谈谈这个问题意识的缘起以及这个问题在“古—今”“中—西”哲学中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