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
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

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2-10

主办单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山东中医药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济南·国际扁鹊文化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本文通过对“和”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解析,指出“和”是中医学贯穿始终的思想原则,中医学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和”,中国哲学思想、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各个方面均强调“和”,医学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表现为“生命观—精气神的和谐,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为自己的特征,“失和”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治疗的目的就是达到“和”,这些理论,最终发展成完整的体系.是中医学思想的原则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致病因素日益复杂,治疗逐渐趋于个性化,作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和”之思想,是现代医学所不能取代的,无论是其学术理论还是治疗原则,必将在未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 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另外49难可分为六部分探讨其与《黄帝内经》的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 摘要:扁鹊作为历史上以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家,频频见诸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甚至成为良医的代称。本文在分析东夷鸟图腾与扁鹊名号由来的基础上,研究了其“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在针刺、脉学、四诊及治疗学、预防学等方面,起到了一定奠基性作用,被推尊为医学之宗,并研究了扁鹊学派与齐派医学的关系,指出扁鹊学派发端于东夷,而承续东夷文化的山东,最终派生出颇具地方特色的齐派医学,不论在医学理论还是诊疗技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为中医学的发源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摘要:扁鹊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扁鹊里籍、生平的争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区分"扁鹊"一词所代指对象的广义与狭义之分.扁鹊医派是以研究和阐发扁鹊学说为核心而形成的医学流派.因文献的断层,对扁鹊医派所涉医家、学术思想等关键问题的考证需要更加审慎的研究.扁鹊文化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扁鹊文化研究需要突出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结合、医学与人文的密切结合,注重探索和挖掘扁鹊文化资源的医学与商业价值。
  • 摘要:《难经》立足整体观念,取法阴阳五行,对"独取寸口"诊察人之常脉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包括寸关尺的划分、寸口脉的长度、三部脉的脏腑经脉配属、五脏常脉的层次、指力轻重的运用、三阴三阳王脉、四时五脏脉象特征、元气的候察方法以及男女脉象的区别等九个方面.这些细致入微、简洁实用的脉学理论和技术是扁鹊学派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故被誉为“脉学之宗”,应该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在1936~1945年间,《中华医学杂志》每年有一期医史专号,1947年《医史杂志》(季刊)创刊.所有这些都表明,医学史研究在近代俨然成为了一门显学,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医学史成为显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医学史在古代没有形成一门专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新史学”兴起后,以科学方法整理历史成为时尚,成为显学是中医学界救亡图存,彰显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医学校成立后,课程设置的需要,从而为中医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医史互证,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源于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文史互证"思想,又获益于当代文史学者卞孝萱、景蜀慧等的深入.随着多学科的彼此渗透,医史互证的研究,将立足中医学、历史学二大学科,基于多种方法的相互融合,会对传统医学史的研究有所拓展.本文通过对医史互证的学术来源进行了探究,指出这是学科融合的大势所趋,并分析了医史互证的研究思路,包括以医证史,以史证医以及融通互证,会对以二十六史为史料基础的医学史研究,有所裨益,有所发展。
  • 摘要:范行准先生是著名医学史家与藏书家,在医史文献研究以及中医文献保存方面贡献巨大。本文在整理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著名医学史家与藏书家范行准的生平,尤其是早年的求学情况、藏书目的、收藏中医古籍的过程;探讨了范行准的学术交往、学术思想以及在医史文献研究以及中医文献保存方面的巨大贡献,为中医典籍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 摘要:本文由关于雀,过去有三件事不明白,第一,不知道为什么把麻雀脑子涂在小孩的冻疮上;第二,不知道凤凰涅梁有多痛苦;第三,为什么太阳中的那个鸟长着三条腿三个问题从中医角度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对神鸟以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探讨,日中之乌,为日精,也为阳鸟,故禽类为阳,头为诸阳之会,冬天生冻疮,用麻雀脑治疗,以阳抑阴.日中有乌,为火精,由于人们对鸟的崇拜,使它长出了三条腿,从而为神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载有扁鹊的三则医案的详细分析,指出是病人造就了医术精湛的医生。游历各地使扁鹊见到的病人更多、疾病种类更广,诊断及处理疾病的方法更为灵活。指出现如今的医院里科室分得越来越细,这种体制使医生们各自守着自己的诊室,医生的感官在各种仪器、实验室检测等诊断技术中不断延伸,多数医生已不能摆脱仪器设备。他们若要为游医,则需要背负更大的行囊,已然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游医也就只能存于梦想之中,成为奢望。
  • 摘要:本文通过在从事《温病大成》的课题设计与编纂过程中,将中医历史研究与文献研究结合起来,融于一书,结果是获得了学科史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医史学与中医文献学是相辅相成的两门学科,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任务,也可以说是研究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医史学的分析能够影响文献研究设计的高度与质量,并且对文献研究提出更为精准的要求,可以较大地提高文献整理成果的学术界认可程度.而中医文献学的研究特点更专注于原始文献的系统考证与整理,这恰恰是开拓医史研究新境界的基石,通过文献考证解疑破惑才是史论得以成立的保证。
  • 摘要:《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肝者,缓其中."这是关于肝的重要治则.对此,元代滑寿《难经本义》释云:"肝主血,血虚则中不足.一云肝主怒,怒能伤肝,故损其肝者,缓其中.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缓者,和也."本文认为,不应将"损其肝者"狭隘地理解为肝血亏虚,或肝的虚证,亦不应将"缓其中"简单地理解为仅仅使用甘缓之药."损其肝者",实乃泛指从辨证和辨病而言的各种肝胆病证;而"缓其中",乃指调和脾胃、调理脾胃之大法.如滑寿所说:"缓者,和也.""损其肝者,缓其中",是指示并强调对于各种肝胆病证的治疗,当注意调理脾胃.《难经》为中医学的理论源头之一,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医理,给后世中医理论与临床以重要启迪和深远影响,值得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 摘要:扁鹊学派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流派,其理论内容涉及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扁鹊学派医事活动中、疾病诊治过程中、治未病中六不治中的人本思想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扁鹊学派“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诊治疾病中的以病人为本,而且体现在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及医患关系的和谐。深人研究扁鹊学派“以人为本”的学术思想,对解决目前医疗领域因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不高而导致的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扁鹊"治未病"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扁鹊的诊疗实践中体现着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医学思想,为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一词,并形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框架,一直指导着后世临床对疾病的防治.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生率呈日益增长趋势。对冠心病的防治也应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积极极避免与冠心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以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 摘要:本文通过对扁鹊"治未病"思想的研究,指出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搓后防复等丰富内涵.未病先防,即未病养生,防病于先,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之后,宜尽早治疗,阻止病情传变恶化;缓后防复,即在病愈后,宜有所禁忌,注重预防保健,防止疾病复发.扁鹊“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至今对临床仍有启发与指导意义.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已经从“已病图治”逐渐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医学服务也从指向“疾病的医学”转而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因此,“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念也逐渐受到医学领域乃至社会各阶层的重视.总之,重视扁鹊“治未病”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当今临床和社会养生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对古代名医扁鹊的精湛医技和高尚医德以及唐代医家孙思邈有关大医精诚思想的分析和阐述,展现了古代"大医"们的精神风貌.认为应加强当代医生的医德规范教育,尤其重视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医德思想的培养和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只有自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医学实践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才能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对于从医业务要“精”,为医之德要“诚”的深刻而富于哲理的阐述,仍然是当今形势下从医者所应遵循的原则。
  • 摘要:扁鹊作为"医祖"、"神医"、"医神"被敬仰、推崇、膜拜,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他长久不衰的魅力,关键就在他的精神.本文以扁鹊的文献、扁鹊的传说与遗迹为材料,分条缕析,来探索扁鹊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认为:扁鹊精神就是医文相通、阴阳相倚、辨变相长、防治相济的中医精神和实事求是、不畏强权、医人医国的人格精神以及健康、安定、平和的民众心理.扁鹊精神广泛的外延与扁鹊所处的时代和他医家的身份密切关联。
  • 摘要:扁鹊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后世医家常以扁鹊为脉诊之创始人.可以说,扁鹊对脉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扁鹊脉法萌芽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形成,扁鹊认为脉气的变化与一日之中阴阳气的多少也有密切关系,扁鹊从脉形和脉搏至数的不同情况,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和疾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诊脉方法成为后世脉诊的基本法则.总之,扁鹊作为中国先秦时期学术流派的代表,创立脉诊的方法以及病理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摘要:《难经》为重要的古医籍之一,从第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讨论了针灸学中的问题,其中记载了特定穴俞穴、募穴、原穴、八会穴、五输穴的内容,补充了《内经》中上述特定穴之不足.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难经》中的特定穴进行探析,包括《难经》阐明了俞募穴治病机制,完善了十二经原穴理论,并首次提出了八会穴概念,完善了五输穴的内容,《难经》对特定穴论述的内容是丰富的,特别对临床针灸配穴指导意义较大,值得重视和研究。
  • 摘要:简介清末民国初期揭阳女医家孙西台生平及其《昼星楼医案》内容,整理其临证经验.认为孙西台治学融汇诸家,参以西说;精通脉诊;内科用药平和,治气闭、泄泻与寒湿颇具特色;儿科重视治积、治痰、治风;治疗妇科伤寒、血崩重视滋补阴血.其某些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孙西台仍难以独成一家学说.孙西台作为1949年以前有史书记载并有医著、医案流传至今的女医家,实属难能可贵,作为目前岭南地区已发现的1949年以前、非限于民间传说而有详细临床治验记录的女中医,独此一位,这正是研究孙西台及其《昼星楼医案》最大价值之所在。
  • 摘要:《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为广东食物本草类著作的代表作,通过对该书现存版本的考察,认为《中国中医古籍目录》著录该书最早版本为雍正十年的说法依据不足.通过对《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食物本草会纂》与《生草药性备要》同名药内容的比较,认为不能否定《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与《生草药性备要》作者为同一人.仍按照大多数学者的说法,认为《生草药性备要》与《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作者均为何克谏。
  •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及前代简帛医籍文献叙录的内容构成包括收录范围、编排次序、文献定名、形态介绍、图版与释文、研究论著、注释等进行了简单介绍,重点研究了其出土的简帛医籍目录以及其所收录的医书,为研究汉及前代医书提供了参考。
  • 摘要:本文在分析对古代医家和现代医家对“天癸”认识的基础上,对"天癸"文义进行了溯源,并分析了天癸的作用,指出天癸,非天一癸水也,实地二之火也。应于人身,正为下济肾水之心火也。此火寄于心中则为君火,下济肾水则称天癸。天癸至,实人身水火既济之始初也。故女子有天癸至,男子亦有天癸至。女子二七而至,因其体阴而用阳,故其生用者,少阳之数七;男子体阳而用阴,故其生所用者少阴之数八。此当为《经》义。
  • 摘要:中医理论强调传统哲学及思维模型的指导作用,比如五行模型下的藏象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干内容之一,其“取象比类”及“生、克逻辑”成为中医辨证的主要思维模型之一。本文通过对几个英文单词中包含的五行意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研究了英文单词和中文组词中所含的治疗观进行了对比,指出从字词的构成出发,从寻求其原始意象角度可以在汉字与英语单词里找到两个不同文化传统下人们在早期对生命自然现象及规律、疾病发生原理及应对疾病的策略等方面找到可以会同的某些线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将为现代西方科技主导的语境下开展传统中医的教学及中医理论在不同文化传统地区的传播提供切实有用的线索。
  • 摘要:从王孟英医案入手,探讨医家对老年病的诊治特色,以期能为现代老年病的理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擅察脉色,注重体质禀赋特点,在处方用药上提出"病同体异,难执成方",主张辨治要针对患者的体质禀赋;注重疏调气机,对于复杂危重病证,常以宣肺气、疏肝气为治疗关键,以轻清调气之品而收桴鼓之效;认为老年"阴气先衰",且阴液易伤而难充,在老年病的论治中尤其注重养阴。
  • 摘要:吴崐为明代新安著名医家,《医方考》为其方剂学代表性著作.该著作为方论性专著,开全面注解方剂之先河,书中收载了历代名方效方计540首,有五分之一为首次收载(创制).后世医家继承了该书全面注解方剂的做法,发展出了以方剂功效归类的体例,从而推动了方剂学学术理论本身的发展,也为临床方剂学的研究与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从明初到清末以"丹溪"为名的著述为甚,本文厘清朱氏正宗著作、门人或私淑弟子所著以及托名之作3类.虽如此,总体观之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能反映丹溪学术的原貌.后丹溪学术的继承者虽多伪托之作,但竭力使丹溪之名“正统化”、“全科化”是其主流,应当肯定对其学术的进步推波助澜作用。后丹溪学术有对金元诸家比较医学是“潜学术”功效。所以应当全面评估后丹溪学术现象。
  • 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双向的互动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母体和活水源头,不断给中医学提供营养和发展动力.反过来,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 摘要: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一般认为,"学派"是指同一门类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流派"则是指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侧重于"流",是"支流"、"流别"的意思,不一定都要有系统的学说.在分析齐派医学的提出及传承和脉学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研究了齐派医学对脉学的传承,指出齐派医学对于中医脉学的传承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齐鲁医生仍以脉诊为主诊断疾病,民间也以“诊脉息优劣”来衡量医生的医术高低,这是齐派医术的特点。由他们创立和发展的“独取寸口”脉法成为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主流脉学。至于曾经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遍诊脉法,已经逐渐式微,现仅存于文献之中,或者在某些少数民族医学中仍有遗存。而太素脉法,本来就属于数术家的范畴,在研究中医脉学的流派时,仅聊备考证而已。
  • 摘要:长期以来,扁鹊呈现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位神化、幻化或虚化的中国古代神医,本文通过寻绎历史文献中对扁鹊的记述,主要从医学的角度,感悟扁鹊对医学的贡献与地位,通过对扁鹊“为方者宗”,从“随病调药”到“知病所从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三方面对扁鹊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药”是针对“病”的,是基本固定的;“方”是针对“证”的,是灵活变通的.张仲景可谓深明“方”之本义的第一人,后世称其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但如果没有扁鹊的理论贡献,仲景的辨证论治亦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扁鹊从“随病调药”到“知病所从生”的理论贡献,中医学将一直停留在“随病调药”的水平,那么中医学很难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 摘要:齐地方仙文化是齐地早期特有文化,对早期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扁鹊流派因在针砭、脉学等方面的成就而被尊为"方者宗";齐地方士文化对医学理论及技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神仙思想影响了医学图书分类、医学著作编纂,促进了炼丹服食之术的兴起,并与齐地早期气的思想结合,还是炼丹服食、行气导引等医学养生思想的源头。
  • 摘要:根据《史记》、《难经》、《韩非子》、《鹖冠子》等文献记载,探讨扁鹊及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归纳其学术特点有注重整体联系、主张以人为本、强调防重于治、立足动态变化等四个方面.认为扁鹊及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与以《内经》为代表的黄帝学派相互参伍、印证,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丰富功不可没。研究扁鹊及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其特点,对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中医学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医学史》教材阐发的重点,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困惑的难点.对中医学起源问题的认识是否恰当、全面,并不仅仅是评价中国医学史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标准,更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以比较审慎、客观的态度来理解历史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本文通过对中医学起源的几种观点包括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的本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关于医学起源的几个观点是并不矛盾的,而是它们各自关注的时间段和论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不因其弊,而尽弃其利,对它们进行合理地评价有助于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全貌。
  • 摘要:中医诊断学经过对自身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与理论.这一诊断学体系中,对疾病的诊查内容、诊查方法,及对诊断指标的意义说明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演变特点.其发展经历了从零散的经验积累到系统总结的过程,并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表现出逐渐重视局部诊查以代替遍身诊查的技术特点,以及说明诊断意义时的逐渐从务实转向务虚的思维方式。
  • 摘要:江进与其父亲的《集古良方》,由江进之子江兰裒录成册,在清乾隆55年庚戌(1790)三瑞堂首刻后,在清代多次刊刻,现存有三瑞堂刻本、带清堂刻本、鲍六顺堂刻本、文会堂刻本、文苑堂刻本、崇德堂刻本及两种残本.通过对《集古良方》以及江进父子生平简介,分析了《集古良方》的版本,鲍六顺堂刻本与文会堂刻本为同一版本系统,其余为另一版本系统,崇德堂刻本系用文苑堂旧版印成。
  • 摘要:本文通过对神医扁鹊传说及其历史记载的研究,指出了扁鹊医德高尚且又注重观察病人、反思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较全面在应用了中医的诊断技术,即后来的中医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扁鹊除发明了“四诊”,他的医学思想也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根据脉诊知识整理而成的,后来在他的学说影响下,形成了重要的扁鹊学派。
  • 摘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首开正史记载中国古代名医传记的先河.此后,《后汉书·方术传》、《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记载华佗,《晋书》记载葛洪,两《唐书》记载孙思邈,《明史》记载李时珍等,形成了中国正史人物传记中独有的医史人物系列传记.本文通过对扁鹊是否为秦越人以及据史传所载,扁鹊具有娴熟的医技与高超的医疗水平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备受后人尊崇的扁鹊,实质上只是一图腾的幻化而已。
  • 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100多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遇之变局.国家的内忧外患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论争,诸如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立宪与革命之争、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争等等,成为近代中医学发展浓墨重彩的大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科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研究方法的出新与理论体系的嬗变,使近代中医学呈现出与传统中医学不同的面貌.通过对近代中医面临的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的分析,近代医家对中医学出路的进行了探索,并概述了近代中医各科成就,为中医史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对冲脉循行,是并足少阴经,还是并足阳明经,一直存有争议.传统观点多依据《内经》持“并足少阴经”说,而持“并足阳明经“观点者多依据扁鹊之《难经》,本文以《难经》"冲脉并足阳明之经"为立论点,重温《难经》、《内经》原文论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的临床例证,指出无论《内经》、《难经》之论述,还是《伤寒杂病论》之阐释,都说明冲脉不仅“并足阳明”,而也“并少阴”.实际上,后世医家也有持此观点者,这种看法,正应了《灵枢·逆顺肥瘦》所言冲脉既“渗诸阳”又“灌诸精”,为“五脏六腑之海”的特点。
  • 摘要: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只是其事迹古书记载不多,而较完整记载其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对唯一完整记载扁鹊事迹的《扁鹊传》,仍有许多地方被错误理解.本文对《扁鹊传》中的几个至今误解的地方进行辨正,其中包括“渤海郡郑人也”,“血脉治也”,“揲荒爪幕”,“咳婴之儿”以及“臣是以无请也”等学术理论进行了考察,从而正确研究扁鹊思想提供参考。
  • 摘要:扁鹊作为中世之"才高识妙"者,备受医圣张仲景所尊崇.从崇尚养生防病、重视欲病防作、强调早期治疗、善治未病脏腑、擅长诊脉识病等方面系统探讨了《金匮要略》对扁鹊"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传承.认为仲景之治未病,是建立在识未病的基础上,而扁鹊的脉诊学术思想对于仲景据脉寻病位、凭脉辨病性、依脉察虚实、诊脉定寒热等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 摘要:本文通过对扁鹊诊治虢太子案的详细介绍,指出扁鹊对于针灸临床应用中应当清楚针灸适应证,明确针灸的介入时机,掌握针灸的刺激量,后人尊称扁鹊为神医,是因为他为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医学财富。作为中医的后辈,要认真研究中医经典和前人的经验,使中医的精华不断得到弘扬,使针灸这一中医特色技术不断提高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摘要:通过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反复阅读与认真体悟,认为扁鹊的学医经历、诊断技巧、治病方法,对于当今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学术的传承、中医行医的方式等无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认为中医教育须有名师指导,知识传承,人才培养需要长期考察,德艺双修,同时在中医临床诊治时要运用四诊合参,综合辨证,提倡针药并施,全科诊治,强调未病先防,医患结合,扁鹊还提出了“病有六不治”特别强调病人要尊重医生、配合医生,医患结合,才能使正复邪去,身心康复。
  • 摘要:阅读分析了《韩非子》、《鹖冠子》、《战国策》、《史记》著作中"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投石"、"扁鹊三兄弟"三个寓言故事,认为其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现代临床早期诊断、医患关系、医疗评价体系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启示.三篇寓言故事并非专论医事,而是以医喻理。通过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医学理念形成的社会根源。而寓言昭示的防微杜渐、事前控制、坚持专业立场等思想,在当今医疗发展所中仍有指导意义。
  • 摘要:《难经》为重要的古医籍之一,从第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讨论了针法问题,其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难经》的针法进行探析,其刺法强调针刺时双手协调配合,针刺深浅适应四时季节,阐发了迎随补泻法,强调营卫补泻法,同时要求刺卫不伤营,刺营不伤卫,阐明根据营卫分布决定针刺深浅,同时也说明针刺深浅之时的具体操作手法。它进一步阐发了《素问·刺齐论》“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的观点,对于临床的具体应用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 摘要:陈日华即陈晔,为南宋官员,崇尚医药,编撰有《陈氏经验方》、《夷坚志类编》,刊刻过方夷吾《方氏家藏集要方》,但《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学界尚未详考.文章主要根据地方志、族谱、医书、文集、史书等文献资料,考证得出:陈晔,字日华,福州侯官人.为北宋著名学者古灵先生陈襄之六世侄孙、直敷文阁知临安府事陈辉之仲子。其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卒年尚不可考。其生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一生游宦闽浙粤蜀等多地,为官清正,多有惠政。
  • 摘要:做为清代《伤寒论》研究主流方式的"伤寒错简"思想,既是中医学术思想内在发展规律的结果,也与中国学术思潮的更替密切相关.自唐末宋初逐渐兴起的"疑古思潮",直接促进了"理学"的发生、发展与成熟,也间接影响到了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疑古思潮"与"伤寒错简派"思想流变的考察,力图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伤寒错简派"的形成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指出“改经”是“疑经惑古”必然的结局,自中唐刘、韩、柳诸人发起“疑古思潮”,经元明诸儒的发挥阐扬,彻底打破了数百年来“注疏经学”一统学界的局面,高扬的“义理”旗帜,对“理学”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间接影响了中医学说的发展,促成了中医学理论研究的新思路,“伤寒错简派”的产生正是这种学术思潮在医学界的延续与发展。
  • 摘要: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列喉科古籍,查阅到189部喉科类古籍,其中有图像的著作86种,图像总数为3444幅,实际收集的图数为2958幅.按照传统中医理论及其喉科图像内容,大致分为10类.即中理论图、脏腑图、经络穴位图、诊断图、疾病图、治疗图、医疗器具图、药物图、符咒图、作者图像等.中医喉科古籍图像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创新价值和文献价值.特别是喉科诊断图、疾病图、治疗图、器具图等,对喉科技术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医喉科古籍图像研究开创了中医喉科古籍文献中图像全面调研、分类研究的先河,形象展示了我国古代喉科的医学水平和技术精华,传承了中国古代喉科医学的理论和成就,拓展了喉科文献研究的范围,展示了中华文化与古代医学的紧密关系。丰富的图像内容和形式,传达的信息,不仅对医学技术传承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 摘要:少阴病咽痛六方通常是指出现于少阴篇中的具有治疗以咽痛为主症的一系列方剂,包括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这些方子之间均具有不同的功效,用于适应不同的病机.通过仔细研读历代伤寒注家对以上六方方解的注释阐发,将其特色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其首重病机,药之性味须对应,药物配伍,相辅相成疗效增,取象比类,藉此药性功用明,比较研究,类证鉴别示人法,煎服方法,道理深奥勿忽视,联系实际,将自己的临床体会阐发其中,可以看到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的注释阐发可谓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待于后人挖掘整理。
  • 摘要:分析了国家标准的中医病名"心瘅",认为"心瘅"并不能全面概括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且"瘅"多指温热之证,此病名易误导临床治疗.因而系统梳理可以与现代病毒性心肌炎相对应的中医病、证名,提出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合适的病名为"心痹"。
  • 摘要:元明清代是中医学术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医家对于大气的实质、大气的生成与分布、大气的生理、大气病变的因机证治等方面进行了多元探析,客观上促进大气学说的全面发展,为民国医家张锡纯建构大气学说的理论框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整体把握大气学说的历史沿革及学术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分析清代前期苏州居民疾病谱构成,了解当时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探讨其成因.方法:选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至八卷内科病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吐血、咳嗽、疟疾、虚劳、痢疾、肿胀、泄泻、痰饮、呕吐、木乘土.10种疾病病案占总数的45.4%,接近一半.结论:这种疾病构成受苏州气候特点的影响,同时与个人体质关系密切.古代地方疾病谱的分析将有助于对我国疾病谱变迁的认识。
  • 摘要:本草文献整理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要深入开展其相关工作,必须明确整理工作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应的方案.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指出本草整理工作的目的是保存文献,服务于后代,利用文献,服务于当下,指出基于不同目的、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文献整理工作,所采取的方案也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影印、点校、注释、今译辑佚、节选、汇编等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古籍的整理,因其最终目的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案亦应有所不同;即使运用同一种方案,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也有所侧重。本草著作如此,其他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工作亦是如此。
  • 摘要:与中医相关的一切,都属于中医文化.中医典籍序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语言流畅.仔细研读,妙趣横生,或能了解作者作书之由,或能考证一书之版本,或能探后世之评价,或能挖掘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序文研究是中医文化研究的新视野,然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更深层次的探讨,使之处于"阑珊处".全面挖掘解读序文,是一个重要的尚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