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痉挛

下肢痉挛

下肢痉挛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45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双足与保健、福建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第二届学术大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3届疗养康复学术会议等;下肢痉挛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杰、冯海霞、包爱强等。

下肢痉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0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2453 占比:98.85%

总计:12598篇

下肢痉挛—发文趋势图

下肢痉挛

-研究学者

  • 刘海杰
  • 冯海霞
  • 包爱强
  • 周志浩
  • 张继武
  • 易昕
  • 李亚斌
  • 李红
  • 梁学镖
  • 王俊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前辉
    • 摘要: 目的研究形神并调针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6例卒中后偏瘫且伴有下肢痉挛患者(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形神并调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IM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评分)、痉挛指数评分(CSI评分)、下肢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69.70%(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F、MPF协同收缩率均高于对照组,AEMG协同收缩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形神并调针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缓解患者肢体痉挛,提升其下肢功能。
    • 邢若星; 李彦杰; 张志鑫; 秦合伟; 赵晶; 任锟; 邵庆敏
    • 摘要: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养血柔肝汤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用养血柔肝汤治疗,观察组联合麦粒灸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联合养血柔肝汤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效果较好。
    • 梁树荣
    • 摘要: 目的: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伴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FES治疗,观察组则联合低频rTMS治疗,分析两组下肢运动功能、神经传导功能及步态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M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CT、CMCT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inett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改善下肢肌肉痉挛情况。
    • 陈艳敏
    • 摘要: 目的:临床路径应用于女性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价值探讨。方法:以随机样本抽样法,在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中,抽取88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4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常规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步行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步行能力、MBI、MAS评分经对比,P>0.05;护理后,两组步行能力、MBI、MAS评分经对比,P<0.05。护理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应用临床路径的护理效果显著。
    • 崔小灿; 孟洋洋; 于琳琳; 丰光达; 牛雪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A、B、C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于胫前肌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C组于跟腱及腓肠肌处给予ESWT+胫前肌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T_(0))、治疗2周后(T_(1))、治疗4周后(T_(2))、治疗结束4周后(T_(3))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结果 A组T_(1)时的下肢FMA评分、PROM、CSS评分和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时,A组的下肢FMA评分、PROM、CSS评分均优于T_(0)时(P0.05);T_(1)、T_(2)、T_(3)时,B组的下肢FMA、CSS评分均优于T_(0)时(P0.05);T_(2)、T_(3)时,B组的下肢FMA评分、PROM、CSS评分均优于A组(P<0.05)。T_(1)、T_(2)、T_(3)时,C组的下肢FMA评分、PROM、CSS评分均优于A、B组(P<0.05)。结论 ESW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显著,且经济、安全、无创,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
    • 龚巧鹭; 张建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0例.三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B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训练,C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均干预2个月.比较三组干预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分级情况及干预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干预后2个月,A组FAC分级情况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三组MAS评分、C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A组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三组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A组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可改善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的痉挛情况,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更利于提升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功能.
    • 陈剑; 刘梦兰; 李雁婷; 任蔓蔓; 仲卫红; 陈长兴
    • 摘要: 目的 探讨3种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处方中的芍药与甘草配伍的最佳比例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3组患者服用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加减方进行治疗,芍药和甘草的剂量比分别为4∶ 1(SG41组)、2∶ 1(SG21组)和1∶1(SG11组),并配合常规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患肢膝关节屈曲时最大等长收缩时腘绳肌和股四头肌的肌电活动并计算积分肌电值(IEMG)与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CO),并采用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I)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后,在提高胭绳肌的IEMG与CO方面,SG41及SG21组均有效,且疗效SG21组优于SG41组;而在Fugl-Meyer评分方面,3组患者均有效,且SG21组疗效最佳,SG41组与SG11组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I方面,3组均有效,SG41组疗效最佳,而SG21组与SG1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服芍药甘草汤配合康复治疗,在提高下肢神经肌肉协调性以及改善患侧膝关节控制能力方面,SG21疗效可能最佳;在降低下肢的痉挛程度方面,SG41组疗效最好.
    • 宋秀娟; 胡莉莉; 高彦斌; 王银宁; 赵芳
    • 摘要: 目的 观察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加内热针合谷刺法治疗,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2组治疗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痉挛改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3.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与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热针合谷刺法可有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 唐明; 卢江华; 曾科学; 刘建; 苏美意
    • 摘要: 目的 探究董氏奇穴与康复训练方法联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8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取同样的基础治疗手段,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董氏奇穴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式,对照组40例患者则采取单一的康复训练方法,持续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运动能力(FMA)、活动能力(BI)、痉挛程度(MAS)指标进行分别对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的量表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I评分(67.54±21.49)分,对照组的评分为(53.48±20.15)分;观察组的FMA评分(24.23±7.95)分,对照组的评分为(18.19±7.16)分,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董氏奇穴与康复训练方法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现象,同时可显著提升其运动能力和活动能力.
    • 吴海强; 沈浩; 唐锋; 王庆; 宁育超; 马桂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患者8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治疗.采用MAS评分、MBI评分和FMA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对比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MAS评分降低较明显(P<0.05);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肱二头肌IEMG和股二头肌IEMG显著升高,膝屈曲C0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结论:采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