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4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06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佛学研究、西藏研究、世界博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浙江、甘肃两省敦煌学研究会联合研讨会等;敦煌石窟的相关文献由559位作者贡献,包括沙武田、杨富学、赵声良等。
敦煌石窟
-研究学者
- 沙武田
- 杨富学
- 赵声良
- 张景峰
- 段文杰
- 龙忠
- 卢秀文
- 樊锦诗
- 陈丽娟
- 王进玉
- 马德
- 吴健
- 张先堂
- 杨秀清
- 胡同庆
- 蔡伟堂
- 顾淑彦
- 刘玉权
- 张聪
- 汪正一
- 王惠民
- 谢生保
- 于向东
- 冯光
- 宋利良
- 張先堂1
- 彭金章
- 李国
- 李实
- 王旭东
- 谢静
- 郝毅
- 严兴科
- 何宇琛
- 刘刚
- 包菁萍
- 孙志军
- 孙达
- 宁强
- 宋涛
- 宋艳玉
- 崔岩
- 常沙娜
- 平山郁夫
- 庄壮
- 张世奇
- 张伯元
- 张元林
- 张先堂1
- 张小刚
-
-
朱琳;
张聪;
顾越凡
-
-
摘要:
敦煌石窟装饰纹样形式多元、源流脉络清晰,其风格样式发展按年代划分主要可分为北朝、隋、唐、五代至元等多个阶段。在梳理敦煌石窟装饰纹样流变、分析敦煌石窟文创产品现状的基础上,作者团队以敦煌石窟装饰纹样为素材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实践,旨在助力敦煌石窟文创设计,普及与传承敦煌石窟艺术文化。
-
-
闫珠君;
杨富学
-
-
摘要:
回鹘石窟是敦煌晚期石窟之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这些石窟的关注,是最近三十余年之事。早期学界对敦煌回鹘石窟的划分受时代、资料、人力及实地考察困难等因素的限制,分期主要以回鹘供养人画像、石窟题记以及敦煌以外回鹘石窟对比研究来判定敦煌回鹘石窟,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回鹘历史未能获得更多的重视。过往所谈回鹘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局限于沙州回鹘国时代,其实,在归义军时期和元代,回鹘在敦煌营建的石窟也是不少的,但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其次,学术界对敦煌回鹘石窟的判定,过多依赖艺术风格,而对敦煌民族历史的演进及其文化因素重视不够;其三,沙州回鹘石窟大多是从西夏石窟中划分出来的,对于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能够为二者提供断代坐标的洞窟尚未达成共识;其四,元代敦煌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被严重低估,导致学术界对元代回鹘及其对敦煌石窟的贡献认识不足。
-
-
徐雨薇
-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夏鼐先生笔下与敦煌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记录,以及其他学者对夏鼐先生在敦煌石窟考古方面做出的评价来探究夏鼐先生对敦煌石窟考古所作出的贡献。这些作品不仅集中展现了夏老对敦煌石窟考古学的理论、方法论等的学术贡献,还体现出了夏鼐先生不畏艰难、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质,为后世考古学者树立了榜样。
-
-
朱玲敏;
贺阳
-
-
摘要:
基于敦煌壁画中十几幅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头戴罟罟冠的元代女供养人画像,将文献、图像资料和考古实物相结合,分析画像中女供养人所戴罟罟冠的基本形制、造型及装饰,据此判断其所处时期。研究认为,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元代女供养人所服用罟罟冠与古文献记载基本吻合,为蒙元中晚期形制,为研究蒙元时期女子首服提供了图像参考。
-
-
胡佳琦;
徐辉
-
-
摘要:
敦煌地接西域,受佛教的影响极其深远,且这种浓厚的佛教氛围也造就了敦煌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历朝历代都有开凿,进而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敦煌石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反映了一千多年间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及演变,同时这些内容相对完整,使敦煌石窟在美术史研究中显示出十分独特的优势。纵观整个敦煌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山水元素,更能看到山水是壁画中的重要内容。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这对于研究中国山水画有极大价值。
-
-
史艺姣
-
-
摘要:
在公元3世纪前后,古龟兹国石窟中绘制的石窟壁画,相较于敦煌石窟中的古龟兹国留下的壁画更为古老。这份千年的瑰宝中还蕴藏着一丝“当代”的艺术魅力,画面中点、线、面等大量几何元素的融入和天然矿物带来的蓝绿色彩无不吸引着观者。在此影响下,本幅作品采用了壁画的形式,运用天然矿物去描绘了一幅公交车厢中人群拥挤的场景。人物造型与用色参考了龟兹壁画的特征-蓝绿色调以及几何化的人物形象。在绘制过程中,粗犷的砂岩层、泥草层与绘画层形成了粗与细的对比,不单单是材质对比,同样是时间留下的痕迹。这让平凡的生活性题材更具戏剧性。
-
-
雷玄;
杨建强(图)
-
-
摘要:
赏苹果花春意浓,探秘秦源正当时。4月20日,甘肃礼县“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暨2022年“苹果花开·探秘秦源”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正式启动。据了解,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紧紧围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助力乡村游”主题,相继举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
-
-
齐小艳;
祁晓庆
-
-
摘要:
西方净土经变画中“宝鸟”内容的绘制,使得西方净土变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西方净土变”中就有依据佛经描绘的各种鸟类,而以人头鸟身迦陵频伽为特征的“鸟吟妙法”场景绘制自敦煌初唐时期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石窟开凿之末,敦煌石窟壁画中保存下来的迦陵频伽形象数量最多。结合佛经文献与敦煌石窟壁画,梳理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人头鸟身迦陵频伽形象,进而探讨石窟中西方净土经变画的流变及其特征。
-
-
韩冰;
汪正一;
宋利良
-
-
摘要:
敦煌从明朝取得河西到清康熙经略西域复建敦煌340余年间,主要处于明朝置卫间接管控时期(1372—1516)和吐鲁番政权统治的“后明时代”(1516—1715)。明控关西七卫时期,特殊卫所治下敦煌石窟还略见礼佛朝拜活动,吐鲁番统治时期因人口迁徙和宗教信仰的改变,敦煌石窟未见任何营建活动,形成了敦煌莫高窟较长时间无营建的空窗期,也结束了千年莫高窟营造开窟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明代敦煌地区政治、经济及宗教信仰情况的梳理,讨论莫高窟没有明代开凿石窟绘塑遗存的原因。
-
-
张海娟;
胡小鹏
-
-
摘要:
有元一代,在崇奉佛法的蒙元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下,河西地区的文殊信仰获得了进一步弘传。这于相关文殊典籍的翻译校勘,佛教石窟与壁画的重修绘制及碑刻题记的刻写制作等活动中皆有鲜明体现。究其宏盛之因,概为:文殊信仰的护国护身性质既满足了人们寻求宗教庇佑的精神诉求,又适应了统治者以佛教强化其世俗王权的政治需要;汉—藏佛教体制双力助推;唐末五代以降河西民族交融与文化互鉴的影响。
-
-
-
严丽娥
- 《丝绸之路·肃州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遗存,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石窟开凿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东传西渐、五凉崇佛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丝绸之路石窟分为西域石窟、甘肃石窟、中原石窟.敦煌莫高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属于甘肃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由于北魏至元时期隶属古敦煌郡,绘塑风格又与莫高窟同时期艺术一致,故归于敦煌石窟群.这么多年来,敦煌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敦煌石窟艺术文化更是成为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肃北五个庙石窟是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也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
-
王旭东
- 《纪念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80周年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技术国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为1935年成立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1949年更名为"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1973年更名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1990年更名为中国文物研究所,2007年改所建院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80年的岁月中,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均为中国文物的保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包括梁思成、罗哲文、余明谦、陈明达、胡继高、黄克忠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一直非常关注和支持敦煌石窟的保护,除一些专家学者直接参与了敦煌石窟70年的保护历程之外,其他许多专家间接参与和支持了敦煌石窟的保护与研究,他们为敦煌石窟保护理念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为敦煌研究院(其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几代扎根敦煌的保护工作者.敦煌研究院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本文将追述他们在石窟加固、壁画保护、窟前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等方面的功绩,以此纪念并祝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80华诞和几代文研院专家学者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的探索和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石窟类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发展历程.
-
-
曾繁仁
- 《“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相伴随,一千多年来,敦煌石窟艺术图像发生了逐步由印度西方古典特点的佛教艺术到中国东方特点的佛教艺术的转变,即由"天"的形象到"天人"形象的转变.这一转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的变异:由"乐死"到"乐生"、由"天堂"到"天堂与人间共存"、由佛的歌颂到菩萨歌颂以及东方女神塑造、由块的画的艺术到线的节奏的舞乐艺术.
-
-
-
-
-
Zhu Xiaofeng;
朱晓峰
- 《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出现的5件嵇琴图像,是目前敦煌石窟壁画仅有的拉弦乐器类音乐图像,也是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它的出现对拉弦类乐器历史和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通过文献记载与图像史料的互证,以及借助嵇琴图像所在壁画的时代和风格来分析论证其出现的成因,不仅能够梳理嵇琴本身的历史,而且可以对西夏时期敦煌石窟的营建史提供新的视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