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回鹘

回鹘

回鹘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3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西域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回鹘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富学、李树辉、薛宗正等。

回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3 占比:99.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92%

总计:326篇

回鹘—发文趋势图

回鹘

-研究学者

  • 杨富学
  • 李树辉
  • 薛宗正
  • 张铁山
  • 牛汝极
  • 史金波
  • 吕钊
  • 范香立
  • 路虹
  • 钱伯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路虹; 杨富学
    • 摘要: 在敦煌文献中,对回鹘的称呼多种多样。除了“回鹘”“回纥”之外,“猃狁”“匈奴”“凶奴”“突厥”也常用来指代回鹘。此外,有时也用“北虏”“獯戎”“东羌”“羌戎”“鬼方”等来代指回鹘。这些代称绝大多数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需细心甄别、考证方可发现这些称谓与回鹘之间的关系。考证时亦要根据文献的内容、背景,并结合其他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 庞欣; 曾慧; 刘鑫蕊; 纪亚红
    • 摘要: 回鹘是中国古代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通过研究柏孜克里克石窟回鹘壁画的装饰纹样,将纹样分为几何纹与植物纹两类探究其文化内涵,将部分纹样复原并分析其构成骨式所表达的审美特征,最终提取代表性回鹘纹样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全新图案,从而达到为现代纹样设计提供新的参考以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 闫珠君; 杨富学
    • 摘要: 回鹘石窟是敦煌晚期石窟之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这些石窟的关注,是最近三十余年之事。早期学界对敦煌回鹘石窟的划分受时代、资料、人力及实地考察困难等因素的限制,分期主要以回鹘供养人画像、石窟题记以及敦煌以外回鹘石窟对比研究来判定敦煌回鹘石窟,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回鹘历史未能获得更多的重视。过往所谈回鹘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局限于沙州回鹘国时代,其实,在归义军时期和元代,回鹘在敦煌营建的石窟也是不少的,但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其次,学术界对敦煌回鹘石窟的判定,过多依赖艺术风格,而对敦煌民族历史的演进及其文化因素重视不够;其三,沙州回鹘石窟大多是从西夏石窟中划分出来的,对于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能够为二者提供断代坐标的洞窟尚未达成共识;其四,元代敦煌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被严重低估,导致学术界对元代回鹘及其对敦煌石窟的贡献认识不足。
    • 乔峤
    • 摘要: 大英博物馆藏MAS.1125被定名为“弥勒净土”,出土于吐峪沟。麻本设色绘有弥勒下生经中的“剃度”场景,表现了翅头末城众人追随弥勒出家的男度画面。本文从图像的分析入手,对画面中人物所着衣物和冠饰做了细致分析,并探讨了其反映的弥勒下生信仰在绘画中的表现。
    • 杨富学
    • 摘要: 敦煌莫高窟409窟的民族属性与开凿时代学术界争议很多,近期又有多篇论文就其为西夏窟或回鹘窟的问题展开争论。依据的都是供养人画像,缺乏系统论述。供养人画像旁有回鹘文题记arslan xan“狮子汗”,乃包括回鹘在内的古突厥语诸民族共用之可汗称号。男女供养像组图出自高级画师之手,手法高超;周边的千佛组图出自普通画匠之手,绘制粗糙;先画供养人,次画千佛,从不明显的叠压关系即可看出。洞窟壁画主色调为蓝(绿)与红,乃回鹘人古来尊崇之色。这些因素可以确证莫高窟409窟为回鹘窟。
    • 王婷; 马艳辉; 张越一; 吕钊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回鹘男子首服三叉冠的形制、造型和起源,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法系统梳理头戴三叉冠的回鹘供养人图像遗存。依据三叉冠出现的时间分析其形制变迁;按照三叉冠造型变化、结构变化等将其造型分为4类,并分析各造型与其他相近冠饰结构及内在关系,探讨了三叉冠形成的诸多因素。研究表明:在三叉冠出现前期,其冠体造型应是吸收了介帻的结构特点,而中后期则受了摩尼教以及佛教的影响使其形制发生了3次变化,并且随着形制变化其阶级性和符号性愈发明显。
    • 王俊铮
    • 摘要: 渤海和辽时期,佛教在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等流域传布已久,为金代佛教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女真人崛起和建国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和族群的不断扩容,辽、北宋的佛教遗产几为女真人所全盘接收,西夏、回鹘、高丽等政权和民族的佛教元素也随之进入金国境内,僧侣、信众、佛经与艺术等不断进入或传入东北腹地,乃至更加遥远的东北亚极边地区,佛教在金代遂得以持续繁荣。
    • 陈汝嘉
    • 摘要: 冠饰作为回鹘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属性,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与变迁的重要物证。元宝冠作为回鹘女子冠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相关的回鹘服饰研究中均有提及,但未有专题探究。基于此,文章对元宝冠在石窟中的壁画遗存以及书籍中的插图遗留进行归纳分析,并解析其艺术特征,以期深化相关西域冠饰复原及回鹘民族服饰文化研究。
    • 路虹; 杨富学
    • 摘要: 敦煌文献中有大量的契约文书,尤其是借贷契约文书,是考察唐宋之际河西及西域地区回鹘政权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文献.基于对借贷文书中使团成员、出使地、借贷物品、利头的分析,突出体现了沙州使团的商业贸易功能以及甘州、西州、伊州回鹘与沙州之间的经济交流与互补.以借贷契约为主,结合其他文书与相关史籍的记载,反映出在西州回鹘,棉织物是极受欢迎的商品,棉布甚至兼有货币职能;甘州回鹘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的经济生活方式,其向周边与中原地区大量输出畜牧业产品,同时甘州还肩负着中西方贸易中转站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 史金波
    • 摘要: 公元10-13世纪宋辽夏金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很有特点的时期一从隋唐的大一统时代,经过五代,进入了多个王朝并立时代。中国这一时期,包括宋、辽、夏、金王朝以及当时回鹘、吐蕃、大理等政权的全部历史,可以称为“宋辽夏金史”,根据立国先后顺序也可称为“辽宋夏金史”。在这一时期,宋朝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王朝,辽、西夏、金都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的王朝,各王朝内又都是多民族共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