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制

形制

形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366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建筑科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584篇;相关期刊695种,包括考古与文物、文博、文物春秋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文房四宝高层论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民间建筑与园林营造技术学术会议等;形制的相关文献由51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竞琼、曲选辉、任乐时等。

形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5 占比:56.5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1584 占比:43.20%

总计:3667篇

形制—发文趋势图

形制

-研究学者

  • 张竞琼
  • 曲选辉
  • 任乐时
  • 徐晓展
  • 王堃越
  • 湛利华
  • 刘桂铭
  • 常腾飞
  • 罗怡
  • 董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朴世禺
    • 摘要: 从设计角度来看,转轮藏的形制设计必须考虑如何藏经、如何转动、如何安装固定三个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转轮藏安装固定的方式、经书装帧形式与尺度以及转轮藏使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转轮藏之形式设计亦随之发生改变。本文试图根据中日现存转轮藏的年代及形制特征,从功能角度对转轮藏的宏观发展及动因进行考察。
    • 李园园
    • 摘要: 肚兜作为我国传统的女性内衣的一种,不仅是中国服饰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自身为载体记录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以清代肚兜为研究样本,主要通过对清代肚兜形制的研究分析,探索肚兜背后所体现的美好寓意。
    • 王庚; 张扬
    • 摘要: 研究传统窗棂的发展脉络,总结窗棂形制样式和风格特点演变史。通过文献研究和实物研究,对中国传统窗棂装饰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时代特点,应用在产品设计中。通过文献资料、现存文物、建筑研究了窗棂在春秋至宋前、宋朝、明朝、清朝四个时期的形制样式及其风格特点演变。使用形状文法设计创新窗棂纹样。总结出窗棂形制样式、风格特点的演变史并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窗棂产品。窗棂形制样式和风格特点的演变和窗棂艺术性特征息息相关。形状文法在设计中的使用增加了产品的系统性和拓展性。
    • 卜易
    • 摘要: 近代以来,对出土古书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内容,对形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出土文献,汉简古书的实用性与时间变化都会影响简的长度。汉代古书简长制度的形成是渐进式的,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用短简书写特定古书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显得十分“顽固”,它的产生源于其特殊的文本性质而非古书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容字”等其余形制要素也一样受到了影响。对出土古书进行简长分析,可以厘清汉代古书形制发展的脉络。
    • 孟庆龙
    • 摘要: 安徽省内各地博物馆馆藏元代铜权不多,公开发表的关于元代铜权的研究论文也较少见。蚌埠市博物馆藏有15件元代铭文铜权,绝大多数为二级和三级珍贵文物,器型精美,铭文内容多样,是研究元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地市级博物馆能有如此多的珍贵元代铜权,实属不多。该批铜权一直没有人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相关资料也从未公开发表。这15件馆藏元代精品铜权对元代铜权形制、铭文、度量衡制度乃至社会经济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也可为行业同仁相关研究提供实物借鉴。
    • 李斌; 唐素; 熊兆飞
    • 摘要: 针对先秦时期组玉佩起源与形制的问题,运用文献研究与考古实物两维印证的研究方法,考察出组玉佩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西周时期,式微于战国末期,它主要有佩戴式(颈部、肩部)与佩挂式两种形制。研究表明: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崇玉文化的盛行、玉石之路的开辟、制玉技术的进步以及组合型佩饰的样式,为组玉佩的萌芽奠定了充分的精神与物质准备;②佩戴式组玉佩中颈部组玉佩的形制反映了其明器属性,而肩部组玉佩的佩戴方式则体现了其日常属性,它们均是国君及其夫人的独享之物。同样,佩挂式组玉佩体现了一种普遍的阶级性,即统治阶级各个阶层均能佩挂;③先秦时期组玉佩的发展与服装变迁有着密切联系。上衣下裳式的正统服装,需要佩挂式组玉佩来避免走光现象。随着两周之际服装逐渐由上衣下裳制向深衣制的转型,使服装在形制上避免了非礼现象的出现,导致大型组玉佩逐渐式微。
    • 施尔乐
    • 摘要: 帔子一直被学界认为是盛行于唐代的女性服饰三件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波斯、天竺、佛教艺术等外来因素影响说为代表。相关文字记载虽可上溯至汉魏,但存在着称谓混杂,形制不清等问题,且画像石、传世绘画、石窟墓葬壁画、出土俑像等图像资料中所表现出的该类服饰形制更为多样。帔子的形制在唐时虽已趋于稳定,但结合图像,对帔服的所有形制类型进行梳理,将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帔子的演变路径,认清其本质上应为一种“洋装”化的“土装”。
    • 刘鹤; 余美莲
    • 摘要: 李氏墓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文化家族墓葬,基于其出土文物,结合明代中后期社会背景和审美意识,从形制、纹样、质地、工艺等方面研究出土服饰的形态特征,论述服饰制度、社会风尚、思潮文化、行业发展对服饰形态特征的影响,认为出土服饰形制新奇多样、纹样多元丰满、面料高贵精美、装饰精巧细腻,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印证了明代中后期经济繁荣背景下求新趋异的服饰审美和奢靡、世俗化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墓主人李氏家族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佐证了明代嘉兴地区高超的织造技艺。
    • 孙佳仪; 吴希滢
    • 摘要: 门襟是中国古代传统服装中重要的结构组分,以丰富的形制和优雅的造型成为传统服装设计的要点。“国风”服饰潮流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诠释,其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服装形制的活态传承。传统门襟的位置多变,基本结构可被分为大襟和对襟两类。国风服装市场中传统门襟结构的装饰性被广泛运用,形制也被现代设计与工艺改良。但传统门襟结构的运用也存在着实用性不强、传承款式较为单一的不足之处。文章对门襟在国风服装中的应用进行归类探究,并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提出活态传承的方法,以期对未来国风市场中门襟形制多元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刘卫; 郭明昊
    • 摘要: 人民装是新中国初期我国群众最典型的服装,学界对于人民装还没有专题研究,其形制众说纷纭,人民装本土化创制的研究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本文通过对1949年至1956年人民装相关历史、裁剪技术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图像比对研究,考析其源起、形制及内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