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01篇,主要集中在药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30454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皮肤病与性病、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2011年京津冀地区皮肤性病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等;抗组胺药的相关文献由1258位作者贡献,包括郝飞、钟华、顾瑞金等。

抗组胺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6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0454 占比:99.71%

总计:231132篇

抗组胺药—发文趋势图

抗组胺药

-研究学者

  • 郝飞
  • 钟华
  • 顾瑞金
  • A·戈麦斯-桑切斯
  • F·E·扬森斯
  • F·J·费尔南德斯-格德亚
  • F·特格特梅尔
  • J·E·莱奈茨
  • J·L·H·范雷姆普茨
  • J·M·巴托洛梅-涅夫雷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市中
    • 摘要: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说起“酒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很危险的,但是你知道吗?有些药吃了也不能开车!“药驾”和“酒驾”一样危险。据临床经验,下列7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抗组胺药(抗过敏药)、抗抑郁、焦虑类药、镇静催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心脏病用药以及降血糖类药。抗过敏药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问题来了,服用抗过敏药后是不是都不能开车?还有,服药后多久能开车?正确的回答是,目前抗过敏药物已有三代,最为大众熟悉的第一代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有严重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为了安全,不应在车辆驾驶期间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扑尔敏,吃之前一定要看说明书,避免药驾的危险。如服用感冒药,至少需要休息6小时再驾车。
    • 王洁; 罗茜; 宗长根
    • 摘要: 夏季皮炎是由夏季炎热引起的季节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损伤包括红斑、丘疹、划痕和血痂。,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1]。该病易复发,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目前西医常用抗组胺药治疗,主要使用氯雷他定片等药物,但长期应用会产生耐药性,不能从根本上逆转病情,其临床疗效不是很理想。中医从基本病机入手,多靶点、多环节综合调节,因病施治,疗效显著[2]。
    • 华思瑞; 徐可佳; 王琳
    • 摘要: 目的:评价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DNFB外涂小鼠背部皮肤制备AD小鼠模型,造模2周后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天分别予0.2 mL(浓度为0.41 mg/mL)依巴斯汀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一次,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体重及皮损变化、搔抓行为,HE染色观察小鼠皮损表皮厚度及嗜酸粒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造模小鼠的背部皮肤均出现红斑、水肿、渗液、结痂及皮肤增厚等典型AD皮损表现。治疗组及空白组小鼠体重在实验后增加(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前皮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搔抓次数、表皮厚度、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血清中IL-4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AD小鼠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Th2型免疫反应。
    • 肖茂迪; 杨志联; 李玲珑; 雷玉婷; 张锋; 毛得宏
    • 摘要: 变应性鼻炎是易感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炎性介质释放,同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鼻黏膜高反应性鼻病,其主要症状为发作性喷嚏、流涕、鼻塞、鼻痒、鼻黏膜肿胀[1]。变应性鼻炎通常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症状严重者甚至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近年来,其患病率逐渐增高,我国患病率儿童为15.79%、成人为13.26%[3],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阻断剂等药物,通常用药后起效快,但停药后症状易反复,且具有一定副作用。毛得宏教授用中医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介绍如下。
    • 李琳; 谷永胜; 何伟亮; 王贺波
    • 摘要: 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有关,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组胺诱发的血管搏动性头痛与偏头痛特征类似,并在神经源性炎症和伤害性感受的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既往的研究未能明确组胺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且组胺1型受体和组胺2型受体的拮抗剂用于偏头痛治疗的有效性证据不足、高质量临床研究较少,目前鲜有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组胺3型受体(histamine 3 receptor,H_(3)R)和组胺4型受体(histamine 4 receptor,H_(4)R)的发现,一系列实验研究提示H_(3)R、H_(4)R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可能在偏头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组胺与偏头痛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戴兴龙; 吴玄珠
    • 摘要: 儿童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指反复咳嗽或持续咳嗽时间>4周,且肺部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1]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临床常会选择止咳平喘药、祛痰、抗组胺药及抗生素等进行经验性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发生较多不良反应,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 [2] 。中医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属“久咳”和“内伤咳嗽”等范畴,具有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等优势,可从根本上改善患儿体质,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深受广大家长青睐 [3]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自拟止咳养肺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取效满意,报道如下。
    • 刘畅; 李忠
    • 摘要: 湿疹属临床皮肤科常见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3 期。临床治疗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局部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是主要治疗药物,同时配合抗组胺药、抗生素、维生素 C、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系统治疗,虽然获效迅速,但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明显,小儿依从性差。中医对于湿疹的研究比较深入,方法可采用中药内服、外治及针灸等,因副作用少更具优势,尤其适合小儿湿疹的治疗[2]。中医认为湿疹的病机主要为内外湿热相博,浸淫肌肤而致[3]。笔者自拟三黄消疹汤冷湿敷治疗小儿急性湿疹患者66 例,记录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现总结如下。
    • 赵亮; 杨瑞
    • 摘要: 急性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多发于婴幼儿及儿童群体,且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其发生是由于多因素致变态反应而引起皮肤、黏膜组织出现炎症,可表现出散在或群集的风团样红色丘疹、皮肤局部红肿、刺痛并伴瘙痒感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长时间抓挠后会引发感染,对患儿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小儿急性丘疹性荨麻疹以抗组胺药为主,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整体效果不理想。本院在小儿急性丘疹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石秀锦
    • 摘要: 感冒是冬季常见病,对于有高血压、胃溃疡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感冒药可不能随便吃,选择要慎重。感冒药大多是复方制剂,由解热镇痛药、缩血管药、镇咳祛痰药、抗组胺药、抗病毒药等组成,每种成分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建议您根据症状选药。
    • 于宏海; 叶圣荣
    • 摘要: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该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牙源性感染、外伤、变态反应、鼻部解剖结构异常等一种或多种原因引发[1]。CRS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头痛、嗅觉障碍及头面部胀痛等,是以鼻腔及鼻窦部的慢性炎性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2],其病程一般长于3个月;常因为外界环境的该变、外界刺激、免疫力降低等原因而反复发作[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常给予鼻腔冲洗、抗感染、血管收缩剂、抗组胺药、激素、手术等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一般,治疗的同时又带给患者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限制了临床用药[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鼻窦炎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鼻部症状、提高疗效。笔者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运用自拟补肺健脾利窍汤联合西药治疗4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现总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