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290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光明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第十九次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暨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学术年会、中国第二届中西结合防治心脑血管、肾脏、肿瘤疾病暨养生保健高级论坛、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内伤咳嗽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军、仕丽、刘占明等。
内伤咳嗽
-研究学者
- 欧阳军
- 仕丽
- 刘占明
- 刘永尚
- 吴国水
- 张义龙
- 张光斌
- 张自英
- 徐金梅
- 朱慧志
- 李大波
- 李泽庚
- 杜正进
- 洪靖
- 王士奎
- 王永培
- 王萧萧
- 王鹏
- 童佳兵
- 胡少丹
- 药玲
- 阎洪臣
- 陈冰倩
- 万富卿
- 严向前
- 乔如青
- 乔蔚然
- 于福宏
- 何佳勇
- 何志生
- 何永达
- 余如央
- 倪萍
- 傅丹旦
- 关艳秋
- 冯全生
- 刘中良
- 刘佳
- 刘兴朋
- 刘军莲
- 刘小楠
- 刘敏
- 刘文平
- 刘永刚
- 刘艳玲
- 刘靖
- 叶东红1
- 叶桦
- 叶飞
- 吉科杰
-
-
王银月;
朱慧志
-
-
摘要:
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咳嗽的发病率较高,且病程一般较长,临床治疗困难。朱慧志主任认为肺癌术后的内伤咳嗽与肝、肺关系密切,肝郁化火上逆郁肺及肺阴亏虚皆可导致咳嗽,根据咳嗽成因的不同,分别采用降肝火、清肺热和养阴润肺之法,并佐以扶正之法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该文总结朱慧志主任从肝肺论治肺癌术后咳嗽经验。
-
-
唐雯菲;
金朝晖
-
-
摘要: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慢性咳嗽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朝晖教授临证经验丰富,通过对脏腑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其归属于内伤咳嗽,发病不离肺脾胃三脏,认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肺气上逆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病机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咳为法,运用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加减,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
-
戴兴龙;
吴玄珠
-
-
摘要:
儿童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指反复咳嗽或持续咳嗽时间>4周,且肺部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1]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病原因,临床常会选择止咳平喘药、祛痰、抗组胺药及抗生素等进行经验性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还会发生较多不良反应,影响患儿治疗依从性 [2] 。中医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属“久咳”和“内伤咳嗽”等范畴,具有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等优势,可从根本上改善患儿体质,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深受广大家长青睐 [3]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自拟止咳养肺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取效满意,报道如下。
-
-
曹臣
-
-
摘要:
在中医临床上,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咳嗽等,内伤咳嗽又分痰热、痰湿、气虚、阴虚咳嗽等类型。对于外感咳嗽,临床有一个止咳名方——止嗽散。止嗽散由清代医家程国彭创立,方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7味药物组成,载于《医学心悟》。该方为治疗咳嗽的基础方,历经三百年验证,广为后世医家运用。
-
-
韩佳颖;
王真
-
-
摘要: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8周,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者。导致慢性咳嗽的病因繁多,最常见的有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和变应性咳嗽(allergic cough,AC)^([1])。
-
-
王寅平
-
-
摘要:
目的:探讨小五味子汤联合布地奈德治疗风邪伏肺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风邪伏肺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小五味子汤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5、10日证候积分变化,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5、10日,两组患者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85.00%(5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五味子汤联合布地奈德治疗风邪伏肺型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可有效改善患者证候,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
傅丹旦;
吴国水;
王萧萧
-
-
摘要:
咳嗽是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出现的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证,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症状之一。“久咳”之病名最早见于《外台秘要·久咳坐卧不得方》,指肺咳时日已久,或反复发作者。《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一证,病位在肺,然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外感咳嗽、新咳多从肺而治疗,内伤咳嗽、久咳者,不全在肺也,肝、脾、肾等均可涉及。陈祖皋先生(1942—2018),绍兴当代名中医,师承于绍兴当代名医潘文藻,为绍派伤寒医家何廉臣的再传弟子。
-
-
郭蕾;
戴永生
-
-
摘要: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作声、咳吐痰涎的病证.戴永生教授治疗慢性内伤性咳嗽,运用经典理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导临床治疗,认为咳久必伤肺,导致肺虚,但与心、肝、脾、肾均有密切关系.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及相乘相侮关系,辨证使用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
王玉;
朱慧志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胃食管反(返)流性咳嗽"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1987年1月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相关文献,收集文献中药物及其剂量齐全的处方,录入 Excel 2007 ,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归经及分类规范后,使用 Excel 2007 、SPSS Statistics 21. 0 、SPSS M odeler 18. 0 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156首方剂中共含中药171味,用药频数共计2 033次. 171味中药中,频数≥24次的中药共26味,排名前十的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171味中药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胃经为主.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9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发现10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胃,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痰为其病理因素之一,病机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临床多以二陈汤、左金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
-
-
鞠娅;
黄吉赓;
浦明之
-
-
摘要:
黄吉赓从事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工作六十余年,此文介绍黄老用标本同治法治疗内伤咳嗽1则验案,黄老遵循《内经》"标本同治理论"按缓急、轻重、先后进行辨证论治,患者咳、痰症状即明显好转.可见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中医药止咳、化痰的疗效是肯定的.
-
-
刘永尚;
陈冰倩;
洪靖;
王鹏;
王永培
- 《第三届全国新安医学流派专题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多从外感、内伤而起,病情变化多端.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在治疗内伤咳嗽时从痰论治多有心得,他认为内伤咳嗽多由痰阻气滞,肺络受阻而致.病因或起于脾虚夹痰,或痰火相煽;或阴虚痰动,或痰生杂病、怪病.故治疗上均强调要从痰治疗,首重祛痰,效应桴鼓.对现在治疗内伤咳嗽具有很强的临床价值.
-
-
-
-
李柏颖
- 《全国第十九次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暨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内伤咳嗽医案共75例,其治法丰富,变化多端,值得仔细把玩.本文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内伤咳嗽医案的治法及用药特色,总结叶氏治疗内伤咳嗽经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叶氏使用益气健脾法辨治内伤咳嗽医案共计八则,益气健脾法是针对脾胃阳气虚弱运化不及而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叶氏使用温阳化饮法治疗咳嗽喘促医案共三则。肺、脾、I肾三脏功能失司都能够引起水饮内停。处方为肾气丸加車前子、补骨脂、胡桃、沉香。叶氏使用调和营卫法辨治咳嗽医案共三则,相对较少,其余治法还包括清养胃阴、温肾纳气等,综上所述,叶氏治疗内伤咳嗽,不是见咳治咳,而是辨证论治,强调脏腑辨证,一切从病情出发,把握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简练精准,这些临证经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精深的学术见解,高超的辨证思想以及轻灵巧妙的治疗方法,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
-
曾志贤
- 《中国第二届中西结合防治心脑血管、肾脏、肿瘤疾病暨养生保健高级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存,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其外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令人咳。其中以风寒燥火之邪为多,风为百病之首,外邪多以风为先导,夹寒燥火等外邪入侵,而相应称为风寒,风燥热,风火之邪。本文介绍了咳嗽的辨证要点--辨外感和内伤、辨寒热、辨咳、辨痰,阐述了辨证论治分类--外感咳嗽、内伤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