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0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488625篇;相关期刊429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全科护理、中国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九届全国中医毒蛇咬伤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四届全国蛇伤大会、全国第八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输血前试验及输血治疗共识专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输血科医师分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文献由256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兆钺、王鸿利、魏文宁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8625 占比:99.78%

总计:489705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文趋势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研究学者

  • 王兆钺
  • 王鸿利
  • 魏文宁
  • 宋善俊
  • 杨焰
  • 杨锐
  • 胡豫
  • 宋景春
  • 张霞
  • 王学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蕾; 刘小五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四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检测价值.方法 以80例脓毒症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合并DIC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7,合并DIC)和对照组(n=63,未合并DIC).检测患者PLT及凝血指标,分析其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P0.05).PLT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15、58.82%、84.13%;aPTT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02、88.24%、69.84%;PT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21、58.82%、93.65%;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29、88.24%、87.30%.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合并DIC的AUC高于PLT、aPTT、PT单独诊断(P<0.05).结论 脓毒症合并DIC患者PLT水平降低,aPTT、PT代偿性延长,检测三者可早期诊断脓毒症合并DIC,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 雷鸽; 何美元
    •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 以90例产科产妇为对象,按照是否发生DIC将产妇分为DIC组(n=16)及非DIC组(n=74).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分析影响产科DIC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IC组与非DIC组在生产情况、孕周、糖尿病、高血压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在年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方面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64)、aPTT(OR=1.135)、D-D(OR=1.577)与产科DIC的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 年龄、aPTT、D-D与产科并发DIC关系密切,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积极干预,预防DIC的发生.
    • 蔡巧萍; 王友萍
    • 摘要: 为分析和探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价值,本文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DIC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35名来自我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实施血浆D-D、FIB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血浆D-D、FIB指标:观察组DIC患者(3.21±2.88)mg/L、(1.32±0.28)g/L,对照组健康体检者(0.91±0.11)mg/L、(2.81±0.35)g/L,其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DIC检出例数:血浆D-D检出36例、FIB检出37例,两者联合检测检出35例;诊断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联合检测指标为100.00%、100.00%、100.00%,血浆D-D检测为67.14%、65.71%、68.57%,FIB检测指标为77.14%、74.29%、80.00%,联合检测数据的指标更高,P<0.05;漏诊率、误诊率:联合检测为0%、0%,血浆D-D检测为31.43%、34.29%、FIB检测为20.00%、25.71%,联合检测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明显较低,P<0.05。由此可见,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血浆D-D与FIB联合检测的效果更好,尤其表现在检测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明显提升,漏诊率、误诊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 彭艳; 肖平
    • 摘要: 目的分析子宫收缩乏力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子宫收缩乏力性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患者,评估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并分组,将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纳入成功组,将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纳入失败组。询问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子宫收缩乏力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166例成功,成功率为83.00%;34例出现二次出血,失败率为17.00%。失败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周、孕次、人工流产史、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产后24h失血量、术中输注血浆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是否有发热与成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败组有妊娠合并症、有凝血功能障碍、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占比高于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合并妊娠合并症、有凝血功能障碍、并发DIC是子宫收缩乏力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介入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
    • 任晓庆; 李琪; 闫本纯; 马思琦; 李晨; 李春燕; 樊金宇; 闫海润
    • 摘要: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SP-1)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分析MASP-1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三项血栓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估其对脓毒症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ISTH)将患者分为DIC组(23例)和非DIC组(83例)。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患者MASP-1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TAT、TM和t-PAIC表达水平,分别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间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MASP-1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评估各指标对脓毒症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DIC组患者的MASP-1、TAT、TM和t-PAIC表达水平均高于非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合并DIC患者的MASP-1与TAT、TM、t-PAIC水平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显示,MASP-1和TAT、TM、t-PAIC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51)。结论MASP-1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并且MASP-1联合TAT、TM、t-PAIC三项血栓分子标志物对脓毒症合并DIC的诊断价值最高。
    • 张筠; 林小兰; 李丽红
    • 摘要: 目的: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所得效果及该输血方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接收的84例DIC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其采用的输血方式作为分组标准,将采取全血输血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成分输血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DIC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浆组织因子(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休克、皮疹、非溶血性发热或寒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子宫切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两组TF、TAT、PT、APT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 h,观察组TF、TAT、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3.81%(P<0.05)。结论:成分输血可有效改善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遏制DIC病情发展,抢救成功率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与常规全血输血相比,该输血方式在输血安全性上也具有较显著的优势。
    • 陈涛
    • 摘要: 目的:研究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Centuryclot)在应用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指导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DIC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Centuryclot指导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肝素使用情况和预后效果及Centuryclot指标,评估Centuryclot分析仪各参数在诊断DIC中的价值,指导临床DIC抗凝治疗中肝素的运用。结果:通过Centuryclot数据指导肝素抗凝,可降低DIC患者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结论: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参与DIC肝素抗凝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鲁建光; 王月; 张晓东; 王金
    • 摘要: 目的探讨败血症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的关系及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20例败血症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无DIC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D-D、FIB/CRP,采用Pearson分析D-D、FIB/CRP与APACHEⅡ评分关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DIC的影响因素,RStudio 3.4软件构建DIC列线图的预测模型。结果120例败血症患者,DIC发生率为31.67%(38/120),DIC组糖尿病(DM)患者占比、D-D高于无DIC组,FIB/CRP低于无DIC组(P<0.05);D-D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FIB/CRP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P<0.05);以是否发生DIC为因变量,纳入DM、D-D、FIB/CRP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将APACHEⅡ评分控制后,DM、D-D、FIB/CRP均是D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DM、D-D、FIB/CRP,构建DIC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92,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DIC发病风险与实际DIC发生风险吻合度较高。结论败血症者DIC发生风险高,其病情发展与D-D、FIB/CRP变化关系密切;构建D-D、FIB/CRP预测败血症者DIC发生风险模型有良好收益,便于指导临床积极完善干预方案。
    • 蔡春花; 林少娜; 蔡秀梅; 周铭钦; 林瑞云
    • 摘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起病较为隐袭,它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对于肝癌术后出现DIC,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重度血小板减少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能否给予抗凝治疗?如何抗凝?本文报告1例肝癌术后DIC患者的抗凝治疗。
    • 隋峰; 姚文鹏; 耿墨钊; 刘晓巍; 姜艳
    • 摘要: 妊娠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产科因素和非产科因素诱发,患者凝血系统异常活化、凝血因子严重消耗、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继发纤溶功能亢进,出现出血倾向、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甚至死亡。DIC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凝血功能异常的复杂性使其难以早期诊断、治疗。DIC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目前其治疗包括积极处理原发疾病、依据临床血栓和纤溶情况综合决定血制品替代治疗、抗凝治疗和器官支持治疗等。DI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只有早期识别并干预才能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